唐樂攀,周永妍,余愛農,*
(1.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恩施445000;2.湖北民族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湖北恩施445000)
Maillard反應是食品加工和儲藏過程中最重要的反應之一[1],其主要是指羰基化合物與氨基化合物(包括氨基酸、低肽物質、蛋白質等)之間發生的非酶褐變反應。而抗壞血酸(VC)作為另一個在Maillard反應中引起廣泛注意的具有潛在羰基組分的化合物[2],廣泛存在于各種水果、蔬菜中,而且在食品工業中常用作食品添加劑。因此從食品科學的角度上講,在Maillard體系中測定抗壞血酸的含量,對評價食品品質以及深入了解Maillard反應有著重要的意義。
目前所報道的關于抗壞血酸檢測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碘量法[3]、雜多酸法[4]、熒光法[5]、紫外分光光度法[6]、高效液相色譜法[7-8],其中,碘量法、雜多酸法、熒光法需對樣品進行預處理,滴定終點通常難以確定或操作較繁瑣,易產生誤差。紫外分光光度法操作簡單、準確,但樣品較復雜時易受其他組分紫外吸收的干擾。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精確,但是運行成本較高,測定時間較長。眾所周知,Maillard反應產物極其復雜,且反應后體系為深棕色,反應中間體或產物以及深棕色溶液是否會對VC的檢測產生干擾不得而知。本文擬比較研究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Maillard體系中VC的含量,旨在找到一種適合此體系的VC檢測方法。
L-抗壞血酸、L-半胱氨酸、偏磷酸、磷酸氫二鈉、磷酸二氫鈉、氫氧化鈉 均為分析純;甲醇 為色譜純,以上均來自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實驗用水 均為雙重蒸餾水。
UV2550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公司;1260高效液相色譜儀 美國安捷倫公司;PB-21 pH計、BS-124S電子天平 德國賽多利斯公司;P160001厚壁耐壓瓶 北京欣維爾玻璃儀器有限公司;DF-101S集熱式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 河南予華儀器有限公司。
1.2.1 紫外分光光度實驗方法
1.2.1.1 標準溶液的配制 用電子天平準確稱取10.0mg抗壞血酸并小心移至100m L棕色容量瓶中,用3%的偏磷酸溶液溶解,并稀釋至刻度,配制成0.1mg/m L母液備用(現配現用)。分別取0.0、0.2、0.4、0.6、0.8、1.0、1.4、1.8、2.2、2.6、3.0、3.4、4.0、5.0、10.0m L母液于10m L容量瓶中,用3%偏磷酸溶液稀釋至刻度,混合均勻。此抗壞血酸標準溶液系列濃度為0、2、4、6、8、10、14、18、22、26、30、34、40、50、100μg/m L。以3%的偏磷酸溶液為參比,在VC最大吸收波長處測定標準系列抗壞血酸溶液的吸光度。
1.2.1.2 檢測波長的選擇 取抗壞血酸標準溶液,在200~400nm波長下測定其吸光度,繪制吸收光譜曲線圖。
1.2.1.3 反應液的制備 據文獻[9],將0.1761 g(0.001mol)L-抗壞血酸和0.1211g(0.001mol)L-半胱氨酸溶解于10m L 0.2mol/L pH=8的Na2HPO4-NaH2PO4緩沖液中,再用適量NaOH將pH調至8并裝入厚壁耐壓反應瓶中密封。在(140±1)℃下攪拌反應2h后,取出快速冷卻。反應三份作為平行樣。
1.2.1.4 樣品的測定 取25.0μL反應液,用3%的偏磷酸溶液稀釋至50m L搖勻,以3%的偏磷酸溶液作為參比溶液,在VC最大吸收波長處測定樣品的吸光度。
1.2.2 高效液相色譜實驗方法
1.2.2.1 色譜條件 C18色譜柱;二極管陣列檢測器;流動相:由A、B、C三組分組成,A為水,B為甲醇,C為3%的偏磷酸溶液;流速為1.0m L/m in;柱溫30℃;進樣量10μL;梯度洗脫[10]見表1。

表1 梯度洗脫表Table1 Gradientelution program
1.2.2.2 檢測波長的確定 將VC標準溶液進樣并進行全波段掃描,繪制吸收光譜曲線圖。
1.2.2.3 標準溶液的配制 準確稱取100.0mg抗壞血酸并小心移至100m L棕色容量瓶中,用3%的偏磷酸溶液溶解,并稀釋至刻度,配制成1.0mg/m L母液備用(現配現用)。分別取0.2、0.4、0.6、0.8、1.0m L母液,用3%偏磷酸溶液稀釋至10m L,混合均勻。此抗壞血酸標準溶液系列濃度為0.02、0.04、0.06、0.08、0.10mg/m L。
1.2.2.4 樣品的測定 使用1.2.1.3的方法制備樣品后,取30μL反應液,用3%的偏磷酸溶液稀釋至10m L搖勻后,過0.45μm濾膜,在上述色譜條件和VC最大吸收波長下進行檢測。
2.1.1 最大吸收波長的確定 根據繪制吸收光譜曲線圖,得到VC在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中最大吸收波長為243nm。
2.1.2 標準曲線的繪制及工作曲線的確定 測定抗壞血酸標準溶液系列的吸光度,結果見表2。

圖1 0~50μg/mL線性曲線Fig.1 Linearity curve of 0~50μg/mL

圖2 0~100μg/mL線性曲線Fig.2 Linearity curve of 0~100μg/mL

表2 VC標準溶液吸光度Table2 Absorbance of VC standard solution
以抗壞血酸濃度C對吸光度A作圖,當濃度最高為50μg/m L時,線性回歸方程為A=0.05547C-0.02042,相關系數R=0.9999,如圖1所示。當濃度增加到100μg/m L時,如圖2所示,線性回歸方程為A=0.04556C +0.15501,相關系數R=0.9893,說明濃度過高,曲線彎曲,導致吸光度與濃度線性關系下降。

表3 紫外分光光度法加標回收率實驗Table3 Spiked Recoveries by UV spectrophotometry

表4 HPLC法加標回收率實驗Table4 Spiked Recoveries by HPLC
但是,根據經驗一般認為紫外分光光度儀測量時吸光度最大不要超過0.8,否則濃度過高容易造成曲線彎曲或者因為儀器本身條件造成誤差。因此我們以0~14μg/m L作為VC標準溶液的工作曲線,同樣以抗壞血酸濃度C對吸光度A作圖,得到線性回歸方程A= 0.05457C-0.01336,相關系數R=0.9998,結果見圖3。

圖3 紫外分光光度法VC工作曲線Fig.3 Working curve of VC standard solution
2.1.3 方法的檢出限 將基線放大,得到最大噪聲值為0.003,以3倍信噪比為定性檢出限,10倍信噪比為定量檢出限,代入線性回歸方程,得到定性檢出限為0.368μg/m L,定量檢出限為0.757μg/m L。
2.1.4 回收率實驗 按照實驗方法,分別對3個平行樣中的抗壞血酸含量進行測定,然后加入同濃度抗壞血酸標準品,再按照上述方法進行回收率實驗。結果顯示,回收率在107%~118%之間,表明紫外分光光度實驗方法檢測VC具有較好的準確性。
2.2.1 最大吸收波長的確定 根據繪制的吸收光譜曲線圖,結果VC在252nm處有最大吸收波長。
2.2.2 標準曲線的繪制 測定252nm波長下抗壞血酸標準溶液系列的峰面積。以峰面積Y對抗壞血酸濃度C作圖,得到線性回歸方程Y=25916.5C-36.29,相關系數R=0.9998。結果見圖4。
2.2.3 回收率實驗 按照實驗方法,分別對3個平行樣中的抗壞血酸含量進行測定,然后加入同濃度抗壞血酸標準品,再按照上述方法進行回收率實驗。結果顯示,回收率在95.3%~106%之間,表明HPLC檢測VC具有良好的準確性。

圖4 高效液相色譜VC標準曲線Fig.4 Standard curve of VC by HPLC
分別使用兩種方法對同樣三個平行樣品進行測定,結果代入標準曲線,在根據不同稀釋程度換算得到原反應液中抗壞血酸濃度,結果分別見表5、表6。

表5 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三個平行樣結果Table5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3 parallel samples by UV spectrophotometry

表6 HPLC法測定三個平行樣結果Table6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3 parallel samples by HPLC
將VC標準溶液和樣品高效液相色譜圖相比較不難發現,樣品色譜圖中只有一個大峰,保留時間為1.195s,與標準溶液中VC的保留時間1.216s在誤差范圍之內,說明樣品在VC最大吸收波長下有紫外吸收的只有VC一種物質,而Maillard反應中間體及產物均沒有吸收,證明了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VC最大吸收波長下檢測VC含量時,其他干擾較少。

圖5 VC標準溶液色譜圖Fig.5 Chromatogram of VC standard solution

圖6 樣品色譜圖Fig.6 Chromatogram of sample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Maillard體系雖然復雜,包含種類繁多的中間體及產物,但是中間體活性很高,很快會繼續參與反應[11]。而產物中風味物質相比于反應底物來講,含量很小,對VC的檢測干擾忽略不計。最終聚合物類黑精,據相關測定反應棕色指數的文獻報道[12-13],是用反應液在420nm處的吸光值來表征,對于VC的紫外吸收也沒有干擾。
比較兩種方法不難發現,雖然HPLC平均回收率更接近100%,方法更精確,線性范圍更廣,但是紫外分光光度法回收率在107%~118%之間,也具有良好的準確性。分別使用兩種方法對3個平行樣進行檢測時,換算得到原反應液中VC的含量相近,表明兩種方法誤差較小。樣品高效液相色譜圖中,其他組分峰面積可忽略不計,說明紫外分光光度法檢測Maillard體系中VC含量時,其他成分干擾可以忽略,且相比之下紫外分光光度法操作更為簡單,快捷,適合Maillard體系中VC的檢測。
[1]Silván JM,van de Lagemaat J,Olano A,et al.Analysis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amino acid derivates formed by Mailliard reaction in foods[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06,41(5):1543-1551.
[2]Rogacheva SM,Kuncheva M J,Panchev I N,et al.LAscorbic acid in nonenzymatic reactions[J].Zeitschrift für Lebensmittel-Untersuchung und Forschung,1995,200(1):52-58.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
[4]宋豐.磷鉬雜多酸光度法測定水果,蔬菜,藥物中抗壞血酸[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5(3):309-313.
[5]孫振艷,趙中一,郭小慧,等.熒光分析法測定維生素C[J].化學分析計量,2006,15(4):18-20.
[6]謝紅偉.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獼猴桃中VC含量[J].食品科技,2003(4):80-81.
[7]de Quirós A R B,Lopez-Hernandez J,Simal-Lozano J.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C in sea urchin:Comparison of two HPLCmethods[J].Chromatographia,2001,53(1):S246-S249.
[8]成志,強刊,成均,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測定食品和多維片中8種水溶性維生素[J].分析化學,2001,29(9):1068-1071.
[9]Yu A N,Zhang A D.The effect of pH on the form ation of arom acompounds produced by heating amodelsystem containing L-ascorbic with L-threonine/L-serine[J].Food Chemistry,2010,119(1):214-219.
[10]呂瑩果,張暉,孟祥勇,等.2,4-二硝基氟苯柱前衍生法測定植物中谷氨酸脫羧酶的活力[J].分析化學,2009,37(3),347-350.
[11]鄭文華,許旭.美拉德反應的研究進展[J].化學進展,2005,17(1):122-129.
[12]Morales F J,Van Boekel M.A study on advanced Maillard reaction in heated casein/sugar solutions:colour formation[J].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1998,8(10):907-915.
[13]Martins S IFS,van BoekelM A JS.Melanoidins extinction coefficient in the glucose/glycine Maillard reaction[J].Food Chemistry,2003,83(1):13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