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明慧 楊華富
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南京210009
2004—2012年全國流行性出血熱流行特征分析
傅明慧 楊華富
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南京210009
目的了解近10年來全國流行性出血熱的流行病學特征,為疾病防疫提供建議和科學依據。方法從中國CDC法定報告傳染病數據庫中獲取全國2004—2012年出血熱的疫情資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等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結果9年來全國31個省市均有出血熱病例發生,累計報告病例123476例,年平均報告發病率1.0419/10萬;共報告死亡病例1391例,年均死亡報告率0.0117/10萬。全年齡段皆可發病,但發病主要集中在青壯年人群(30~59歲)。發病時間主要集中在春夏季節(4~6月)和秋冬季(10~12月),發病重災區位于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和陜西省。結論2004—2012年中國流行性出血熱發病趨勢呈現先下降后小幅回升趨勢,發病患者在年齡方面存在差異,發病疫情具有時間和地區特征。
流行性出血熱;流行特征;發比率
漢坦病毒(Hantavirus)至今仍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傳染病原體之一。由其引起的腎綜合癥出血熱(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嚴重危害我國農村青壯年健康的病毒性傳染病,也是我國法定報告的乙類傳染病[1]。2011年和2012年年末,我國山東青島地區和陜西省分別爆發流行性出血熱疫情,引起了廣大衛生工作者的廣泛關注[2-3]。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國近10年來出血熱的流行特征和發病規律,為疫情防控工作者提供建議和科學依據,現將2004—2012年我國流行性出血熱情況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4—2012年我國流行性出血熱數據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立的“公共衛生科學數據中心”中下載,數據包括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數據。
1.2 數據分析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分析全國流行性出血熱的流行特征,數據整理、統計和圖形制作分別由Excel 2010和Graphpad 5.0完成。
2.1 發病概況
2004—2012年我國累計報告流行性出血熱病患者123476例,9年平均報告發病率為1.0419/10萬;累計死亡1391例,年均死亡率為0.0117/10萬。各年度發病和死亡情況見表1。我國近年來出血熱發病率呈現先降后升現象,自2004年最高值(1.9264/10萬)后逐年降低,至2009年達到最低值(0.6585/10萬),隨后又逐年升高到2012年的0.9877/10萬。死亡率則在2005年為最高,達到0.0208/10萬,隨后急劇下降到2008年的0.0078/10萬,近幾年一直平緩維持在0.008/10萬左右。見表1。

表1 2004-2012年全國出血熱發病、死亡情況
2.2 發病患者年齡分析
全國2004—2012年出血熱病人發病年齡構成比和死亡構成比均呈現正態分布趨勢。其中發病構成比以40~49歲為最高,達到25.3%,向兩端發病率逐漸降低,主要發病人群年齡集中在30~59歲,占發病總人數的65.52%,發病率人群最低的年齡組為≥80歲,其次為0~9歲年齡段,對應的構成比分別為0.45%和0.64%。對應的,在死亡人數群,死亡率最高的年齡組別為50~59歲,死亡比例占總死亡人群的28.83%,死亡人群年齡主要集中在40~59歲,此年齡段死亡構成比超過50%,達到56.36%,嬰幼兒組別死亡構成比最小,為0.29%。見表2。
2.3 發病患者地域分布
全國各省市地區均有出血熱病例報告,但地區間差異明顯。其中海南、西藏、青海和新疆地區9年累計發病率低于0.1/10萬,屬于出血熱發病率極低地區。發病率最高的地區為東北三省和西部的陜西省,發病率均超過30/10萬,對應發病率分別為61.737/10萬,44.729/10萬、39.392/10萬和41.625/10萬。其余地區累計發病率均低于20/10萬,屬于中等發病水平。隨著時間推移,全國大部分地區發病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其中東北三省下降幅度最大,遼寧省從峰值13.046/10萬下降到2.569/10萬,跌幅最大。見表3。

表2 2004—2012年全國出血熱發病死亡年齡層分布

表3 全國2004—2012年全國出血熱累計發病率分地區分布
2.4 發病患者時間分布
全國2004—2012年出血熱發病率按月走勢基本一致,呈現出典型的“雙峰一谷”現象[4]。發病高峰分別位于每年的春夏交接季節(3~6月份,5月份為峰值)和秋冬季節(10~12月份,11月份為峰值),并且秋冬季發病率明顯高于春夏季,占全年發病人數的50%以上。年發病率最低月份為8~9月。同時由走勢圖可得到,我國整體出血熱發病率呈逐年走低趨勢,2004—2006年跌幅最為明顯,11月份發病率由2004年最高的0.3087/10萬降到2009年的0.1118/10萬。但2009年后年度最高發病率又開始快速上升到2012年的0.2228/10萬。見圖1。

圖1 2004-2012年出血熱發病率月份走勢圖
本文總結了我國近十年來流血性出血熱的流行規律。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①整體發病情況呈現先下降后上升趨勢,2004—2008年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出大幅度下降情況,但2008—2012年發病率又出現小幅度回升趨勢;②全年齡段具有發病風險,但青壯年人群是發病高危,高發年齡段介于30~59歲,占發病總人數的65.52%;③全國發病地區差異明顯,南方整體發病率低于北方,重災區主要位于東北三省和陜西省;④全年皆有發病,但發病規律呈現明顯季節性特征,發病高峰位于每年春秋兩季,其中秋季11月份為全年最高峰。
在我國,流血性出血熱主要通過黑線姬鼠和褐家鼠傳播,兩者分別為野鼠型出血熱和家鼠型出血熱的主要宿主和傳染源[5]。考慮到我國東北地區和陜西省主要是林區,同時又屬于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區,農業和林業勞作增加了與傳染源的接觸機會,使得這些地區成為出血熱發病的重災區。同時,青壯年作為農村主要的勞動人口,大量的田間作業使得相比其他人群也增加了接觸風險。最后,相比城市,農村衛生條件較差,鼠患較為嚴重。這些綜合因素導致了青壯年農民成為了流行性出血熱的高危人群。要想進一步降低甚至杜絕出血熱在我國的發生,就必須進一步控制好傳染源,加大易發病區的防鼠滅鼠工作,保持農村居住區的衛生整潔,避免易感人群同傳染源的接觸是控制疾病發生的關鍵[6]。另外,加大對易感人群的教育,提高個人防護意識,避免身體同易受老鼠污染環境的直接接觸。
綜上,本文分析了近10年來流行性出血熱在我國的流行特征和分布規律,為了進一步防止出血熱在我國疫情的反彈,應結合各地區流行特征,加強對出血熱高發和發病率上升地區的監控和干預力度。
[1]劉懷文.我國流行性出血熱概況[J].調查研究,2006,21(3):123.
[2]李青華,王利亞,李亞楠,等.2008—2012年中國流行性出血熱流行病學分析[J].軍事醫學,2013,37(12):895-897.
[3]邱波,張名廣,于式德,等.青島市腎綜合征出血熱監測點疫情流行趨勢分析[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12,23(5):464-466.
[4]陳敏紅,王依妹,王鏡泉.2007—2011年福州市流行性出血熱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職業與健康,2013,29(5):591-592.
[5]杜進林.東莞市2006—2012年腎綜合癥出血熱流行特征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12):2134-2136.
[6]李青.腎綜合癥出血熱流行病學及防治策略研究現狀[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4):105-106.
R512.8
A
1672-5654(2014)10(a)-0035-02
2014-07-28)
傅明慧(1985-),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本科,公衛醫生初級,主要從事預防醫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