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萍
山西省太鋼集團臨鋼醫院內科,山西臨汾041000
家庭同步健康教育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馮麗萍
山西省太鋼集團臨鋼醫院內科,山西臨汾041000
目的觀察家庭同步健康教育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積累經驗。方法選取本院2009年10月—2013年12月接收的21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60歲)為研究對象,入院后按照抽簽隨機取樣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108)和觀察組(n=109)。兩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同時接受健康教育;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家庭同步健康教育。運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比較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SAS、SDS標準分,采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HPLP),比較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生活方式各維度變化情況;比較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血糖改善情況。結果健康教育前,兩組患者SAS、SDS標準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1=0.528、P1=0.209,t2=0.493、P2=0.272);健康教育后,觀察組SAS、SDS標準分明顯下降,并且顯著低于對照組(t1=8.64、P1=0.000,t2=7.19、P2=0.001)。健康教育前,兩組患者自我實現、健康職責、體育運動及營養各優良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1=0.004、P1=0.529,χ22=0.037、P2=0.480,χ23=0.146、P3=0.406,χ24=0.111、P4=0.423);健康教育后,觀察組各優良率明顯升高,并且顯著高于對照組(χ21=16.4、P1=0.000,χ22=31.4、P2=0.000,χ23=18.6、P3=0.000,χ24=16.6、P4=0.000)。健康教育前,兩組患者FBG、2hPBG、HbA1c等各血糖指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1=0.217、P1=0.451,t2=0.096、P2=0.924,t3=0.345、P2=0.396),健康教育后觀察組各臨床指征均較對照組有顯著下降(t1=4.05、P1=0.005,t2=3.29、P2=0.007,t3=1.74、P2=0.011)。結論家庭同步健康教育可以從精神上幫助患者減輕各種心理負擔,建立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從而達到保證治療效果。
2型糖尿病;老年;家庭同步健康教育;心理狀態;生活方式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組以慢性血葡萄糖(簡稱血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疾病,研究表明[1],老年人患病率高,病程長,由于身體各項機能衰退,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其生命安全。臨床實踐證明[2],糖尿病教育對控制糖尿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也有著重要意義,但是目前我國的糖尿病健康教育主要針對患者進行,對家庭在患者血糖控制中的重要性和積極作用未給予重視,對于家庭同步健康教育鮮有報道。本文以217例DM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家庭同步健康教育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1 患者資料選取本院2009年10月—2013年12月接收的21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院后按照抽簽隨機取樣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108)和觀察組(n=109)。入選標準:①符合DM診斷標準,且均為2型糖尿病患者;②患病史大于1年;③年齡>60歲;④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能夠定期復查;⑤能夠正確表達自己意愿,進行書面交流。排除標準:①合并有腫瘤,呼吸道、泌尿道等急性炎癥的患者;②嚴重心血管疾患、老年性癡呆、嚴重腦出血或腦梗塞、腎病綜合征患者;③伴精神系統疾病或精神病史者。兩組一般資料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1.1.2 家屬資料患者家屬109人。年齡23~71歲,平均年齡(48.3± 7.5)歲。配偶37人;子女68人;其他4人。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6人;高中及中專37人;初中及以下54人。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同時接受健康教育。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家庭同步健康教育,具體步驟:(1)心理疏導:首先,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較長,需要長時間服藥,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醫護人員通過與家屬進行交談和教育,讓家屬及時了解到患者病情狀況,指導家屬多給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幫助患者克服對治療的恐懼心理,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保證治療的有效性和持續性。其次,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入院后由于對陌生環境的不熟悉,和住院費用的擔心,會出現激動、焦慮、抑郁、恐懼等心理狀況,醫護人員指導家屬根據患者的精神狀態、性格特點、焦慮抑郁程度等準確評估其心理狀態,找出負性情緒產生的原因,并進行疏導。(2)糖尿病相關知識教育:采用集中講授的方式,詳細講解糖尿病的發病誘因,治療方案,各種治療藥物的作用、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各項檢查及治療所需要的花費,糖尿病并發癥的預防等。利用幻燈片、動畫、紀錄片等多媒體形式,以形象、生動、科學、易懂的語言和方式教育指導家屬幫助患者養成堅持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的習慣,及時觀察用藥后的效果及不良反應,并協助患者測血壓并記錄,有特殊問題時要及時與醫護人員聯系。(3)生活教育:特別提醒家屬注意遵循以下三點原則:①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高、標準體重,計算出其每天所需熱量,其中魚類、牛奶、雞蛋、瘦肉等含必需氨基酸的優質蛋白占15%左右,嚴格控制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入,應該以植物脂肪為主,少吃魷魚、帶魚等,控制各種腌制的咸菜及大醬、醬油等含鹽高的食品。②教育家屬認識到運動的重要性,鼓勵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督促患者經常參與適當的運動鍛煉,如健身氣功、打太極拳、室外散步等,并細心觀察患者運動后的反映,避免過勞,注意休息,但是午睡1 h外,白天盡量不睡覺,使夜晚有良好充足的睡眠。③指導家屬注意患者足部護理和足部保暖,如每日用溫水泡腳并按摩,選用質軟吸汗的棉線襪,以防止糖尿病足的發生。④強化家庭監測:血糖儀應作為糖尿病患者家庭必備物品,指導患者和家屬掌握正確測量血糖方法,做好健康日記,包括血糖、五官、顏面及足部水腫程度,家屬應注意在固定的時間和條件下測量,特別是服藥前后血糖的記錄,為選擇藥物提供事實依據,有利于判斷血糖控制情況[3-4]。
表3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生活方式各維度變化情況比較
1.3 觀察指標
運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比較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SAS、SDS標準分。采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HPLP),比較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生活方式各維度變化情況。HPLP包括:自我實現(13項)、健康的職責(10項)、體育運動(5項)及營養(6項);每項有4個等級,優秀、良好、一般、差,優良率=(優秀人數+良好人數)/總人數*100%。比較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血糖改善情況[5]。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以SPSS 17.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SAS、SDS標準分比較
健康教育前,兩組患者SAS、SDS標準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健康教育后,觀察組SAS、SDS標準分明顯下降,并且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標準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標準分比較(±s)
組別例數SASSDS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后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后對照組觀察組108 109 tP 52.6±10.1 51.5±10.9 0.528 0.209 50.7±11.5 42.6±10.7 8.64 0.000 49.8±10.6 50.3±10.2 0.493 0.272 48.1±11.4 40.9±10.5 7.19 0.001
2.2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生活方式各維度變化情況比較
健康教育前,兩組患者自我實現、健康職責、體育運動及營養各優良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健康教育后,觀察組各優良率明顯升高,并且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血糖改善情況比較
健康教育前,兩組患者FBG、2hPBG、HbA1c等各血糖指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健康教育后觀察組各臨床指征均較對照組有顯著下降(P<0.05)。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血糖改善情況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血糖改善情況比較(±s)
注:t1,P1表示健康教育前“觀察組VS對照組”,t2,P2表示健康教育后“觀察組VS對照組”。
組別例數時間FBG(mmol/L) 2hPBG(mmol/L)HbA1c(%)對照組108觀察組109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后健康教育前健康教育后t1P1 t2P2 9.49±1.62 8.91±1.70 9.35±1.71 6.54±1.38 0.217 0.451 4.05 0.005 13.05±2.14 10.17±2.35 13.12±2.08 8.51±1.79 0.096 0.924 3.29 0.007 7.29±1.03 6.81±1.47 7.05±1.07 5.64±1.02 0.345 0.396 1.74 0.011
糖尿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據統計,我國糖尿病患者將近1.5億,還有近1億的人是未被診斷的糖尿病患者,并且中老年人患病率高,約占糖尿病患者的95%,其常常會導致嚴重的并發癥,如冠心病、缺血性疾病、失眠、肢端壞死等,明顯地增加
了患者的致殘率和病死率,成為嚴重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普遍性公共衛生問題,與冠心病、癌癥被稱為人類生命的三大殺手。目前,有關糖尿病患者的防治逐漸引起患者、醫護人員等的廣泛重視,采取了許多方法和措施來提高糖尿病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但是,我國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特別是老年人,對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檢查治療及自我照顧的知識還是普遍缺乏了解,僅住院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在家庭沒有監督指導是不夠的,其血糖控制并不理想,致使過早出現慢性并發癥。近年來,有文獻報道[6-8],家庭同步健康教育被逐漸應用于癌癥、腎臟疾病等患者的護理中,其是通過對病人家屬的教育,使家屬積極參與患者的健康教育活動,幫助患者保持健康的生理、心理狀態和掌握相關疾病的健康常識,可以使其更好地適應和配合治療,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但是家庭同步健康教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應用鮮有報道。
本實驗通過觀察家庭同步健康教育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發現:健康教育前,兩組患者SAS、SDS標準分,自我實現、健康職責、體育運動及營養各優良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健康教育后,觀察組SAS、SDS標準分明顯下降,并且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各優良率明顯升高,并且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通過對家屬進行全面的、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對治療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配合,改變了不良的生活方式,樹立了戰勝疾病的信心,合理控制飲食,按時用藥,定期監測血糖,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和履行康復行為的自制力,進而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研究中還發現,健康教育前,兩組患者FBG、2hPBG、HbA1c等各血糖指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健康教育后觀察組各臨床指征均較對照組有顯著下降(P<0.05),說明通過對患者家屬的進行長時間的相關護理知識的教育,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提高,其生化指標也相應發生了一定改變,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并且表明心理壓力的緩解、生活質量的改善的改善對于疾病的康復有積極作用,進一步證實了文獻報道[9]。此外,有文獻報道[10],糖尿病患者病程較長,需要家屬長期照顧,容易導致家屬出現不良情緒,進而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而通過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現象,并且預防家庭中另一個病人的出現,因此,對于家庭同步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值得臨床上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家庭同步健康教育可以從精神上幫助患者減輕各種心理負擔,建立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從而達到保證治療效果。
[1]楊海俠,馬艷,盧清秀.個性化護理對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3):8-10.
[2]程遠娟.實施家屬健康教育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質量影響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2.
[3]劉寒森,李娜.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依從性的影響[J].安徽醫學,2012,33(4):492-494.
[4]劉煥蘭,仇穗鳴.中醫保健按摩對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09,4(29):202-205.
[5]王俊蘭.實施家屬同步健康教育對癌癥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0,8(8):2157-2159.
[6]馬金秀,陳運香.家庭強化教育對農村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9,24(17):80-81.
[7]劉丹丹.健康信念教育模式對冠心病患者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與自覺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1):5-7.
[8]王昕,葉蘭仙,任建功,等.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調查與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9,26(8):557-560.
[9]施齊芳,李小妹.糖尿病病人健康價值與生活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3,11(38):833-834.
[10]楊靈芝,田艷珍,羅嬌.家屬同步健康教育對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0,25(23):63-65.
R473.5
A
1672-5654(2014)10(a)-0091-03
2014-08-10)
馮麗萍(1974-),女,山西太原,本科,山西省太鋼集團臨鋼醫院,主管護師,內科,研究方向:全科護理(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