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忠俊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yī)院血管外科,河南南陽473000
腔內介入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療效觀察
呂忠俊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yī)院血管外科,河南南陽473000
目的探討采用腔內介入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0年9月—2013年11月期間收治的確診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患者60例,將其隨機平均分配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動脈旁路術進行治療,試驗組患者采用腔內介入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及術后患肢暢通率對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1.8±0.6)h、住院時間(9.3±2.5)d及術后ABI指數(shù)(0.54±0.13)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3.2±0.7)h,(16.0±8.2)d,(0.47±0.10),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結論采用腔內介入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進行治療,有助于減輕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術后患肢血運,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建議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腔內介入治療;臨床效果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一種常見的全身性疾病,主要是由周圍動脈粥樣硬化造成血管腔狹窄及閉塞導致的下肢慢性缺血癥狀,對患者的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本次研究通過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60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病史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采用腔內介入治療方法對該類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為臨床研究提供可靠的數(shù)據(jù)。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0年9月—2013年11月期間收治的確診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下肢動脈彩超檢查確診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包括41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分布為61~78歲,平均年齡為(63.5±7.6)歲,患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肢體麻木、跛行及皮膚溫度降低,部分患者伴隨有肢體末梢壞疽、足部潰瘍,術前ABI平均為(0.26±0.13)。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將所有患者隨機平均分配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結果見表1、2,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結果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傳統(tǒng)動脈旁路手術:選取自體大隱靜脈,于閉塞血管的近遠端正常血管之間進行旁路建立,并根據(jù)患者情況選取解剖外旁路或解剖外旁路手術方案。試驗組患者行腔內介入治療,具體如下。
1.2.1 術前準備術前對患者的全身器官狀態(tài)進行評估,行血常規(guī)及常規(guī)多普勒檢查。根據(jù)檢查結果制定手術方案。
1.2.2 手術方法于DSA機監(jiān)視下實施腔內介入治療。根據(jù)患者的血管閉塞部位,實施股動脈穿刺。在采用血管造影對患者的病變范圍、側支循環(huán)情況再次明確后,使用0.035in導絲由真腔經(jīng)過閉塞段血管,進入球囊并實施擴張。之后選用長度60~120 mm、直徑5~8 mm球囊進行髂、股動脈擴張,選用長度170 mm、直徑2.0~2.5 mm球囊進行膝下脛腓動脈擴張,每個部位進行2~3次擴張,壓力設定為6~12 atm,持續(xù)時間50~180 s,視患者情況進行調整。擴張結束后,進行造影復查,若管腔暢通無狹窄,則可由導管進行藥物灌注并完成治療。若患者出現(xiàn)急性血栓、夾層、再狹窄情況,則實施支架置入。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對比結果
1.2.3 術中術后用藥術中給予患者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穿刺點局部麻醉及吸氧。手術開始后,取30~40 mg肝素鈉經(jīng)由莫菲氏管滴入,之后每小時給予患者10 mg肝素鈉,以實現(xiàn)全身肝素化。擴張球囊后,若血管造影表明患者閉塞血管實現(xiàn)滿意開通,則取10 mL銀杏葉注射液、10 μg前列腺素E1、30萬U尿激酶進行導管動脈內灌注。術后實施常規(guī)感染預防、抗血小板凝聚及改善微循環(huán)治療。
1.3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成功標準:術后血管造影顯示病變血管管腔暢通,再狹窄率在30%以下3支膝下動脈中,存在1支動脈暢通直至踝部以下,血流速度正常。術后叮囑患者按時門診復查,并采取短信或電話方式隨訪6個月,對患者行CTA檢查以確認靶血管暢通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SPSS 13.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采用χ2檢驗對計數(shù)資料進行檢驗,P<0.05時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結果
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ABI指數(shù)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本次研究中試驗組患者手術成功率為93.3%(28/30),對照組患者86.7%(26/30),對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3。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結果
試驗組患者術后6個月時患肢血管通暢率(92.5%)略高于對照組患者(89.7%),差異無顯著性(χ2=0.186,P>0.05);試驗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顯著性(χ2= 1.964,P<0.05)。見表4。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全身動脈硬化疾病在下肢動脈系統(tǒng)中的局部病理表現(xiàn),早期患者可由藥物治療、功能鍛煉有效緩解癥狀,部分患者由于病情較為嚴重,常規(guī)保守治療方法無法取得滿意療效,需實施手術治療[2]。當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腔內介入治療和血管旁路手術對該類患者進行手術干預[3-4]。以往臨床主要采用血管旁路手術對TASC-Ⅱ分級為C級、D級患者進行治療,腔內介入治療主要被應用于閉塞病變和短段狹窄。近年來,隨著介入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腔內介入治療在臨床上得到進一步推廣使用,在嚴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治療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3.1 術后一般情況
研究顯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術后易出現(xiàn)早期血栓再形成、動脈破裂穿孔、假性動脈瘤及切口感染等術后并發(fā)癥[5]。傳統(tǒng)動脈旁路術具有手術視野開闊的優(yōu)點,但是長切口和大創(chuàng)傷會導致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升高,切中切口感染會導致患者的術后愈合明顯減慢。相對于前者,腔內介入治療由于具有微創(chuàng)特性,手術切口較小,一般為5 mm左右,有利于降低切口感染及術后心腦血管意外發(fā)生率[6]。另一方面,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年齡普遍偏高,傳統(tǒng)動脈旁路術由于創(chuàng)傷大,且需較多切口,對患者自身身體狀況要求較高,由于老年患者手術耐受性差,采用動脈旁路手術進行治療不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且對患者術后恢復造成較大影響,本次研究中,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表明采用腔內介入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痛苦,避免對患者造成較大傷害,對于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3.2 手術治療效果
踝肱指數(shù)(ABI)是目前臨床公認的下肢血運情況客觀反映標準,具有客觀、準確、快速的特點。通過對患者手術前后ABI指數(shù)進行測定,有助于對患者下肢血運情況進行有效評估。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后ABI指數(shù)較術前均明顯提升(P<0.05),其中,試驗組患者的提升幅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提示采用腔內介入治療能夠有效改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臨床中癥狀,有助于改善患肢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保持患肢血管通暢是保證下肢血運良好的關鍵。臨床研究顯示,下肢管腔通暢無法長期維持,主要是由于血管內皮過度增生、平滑肌細胞繁殖等多種原因。以往相關研究顯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血管旁路術后6個月期通暢率一般在78%左右,且同其相比,腔內介入治療患者術后同期血管暢通率略低于該水平[7]。本次研究中,試驗組患者術后6個月時患肢血管通暢率(92.5%)略高于對照組患者(89.7%)(P>0.05),一方面是由于近年來相關腔內介入治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植入支架等材料的不斷發(fā)展,另一方面可能同本次研究術后隨訪時間較短有關。
3.3 其他
臨床研究證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手術的治療關鍵在于重建血運[8]。本次研究認為,為保證手術治療,術中應注意在推送導絲時,應充分利用路徑圖,在其引導下保證導絲在真腔中的順利行進。在選擇球囊時,對于短段局限性病變患者,可選擇稍長于病變段的球囊;對于長段彌漫性病變患者,應選擇120 mm以上長球囊,減少擴張次數(shù),從而縮短手術時間。
綜上所述,采用腔內介入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進行治療,有助于減輕患者痛苦,改善術后患肢血運,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建議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1]葉煒,劉昌偉,李擁軍,等.老年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腔內治療效果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0(4):261-264.
[2]王中華,楊曉冬,陳學東,等.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腔內治療[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20(3):236-238.
[3]婁堯強,徐侃,王林君,等.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腔內治療對比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12): 1245-1247.
[4]齊加新,鄒萍,金星,等.腔內治療在主髂動脈硬化閉塞癥中的應用[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0,19(6):597-601.
[5]劉源,劉洋,曾偉,等.血管腔內介入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1,30(2):247-251.
[6]劉海霞,陳紅,張衛(wèi)國,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多層螺旋CT成像與血管腔內治療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4):4813-4814.
[7]蔣忠銘,徐清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DSA診斷與血管腔內治療[J].江蘇醫(yī)藥,2011,37(1):62-64.
[8]宋杰,王黎洲,李興,等.順行穿刺腔內治療膝下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療效評估[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3,22(2):154-158.
R725
A
1672-5654(2014)10(a)-0136-02
2014-07-10)
呂忠俊(1980-),男,河南省南陽市,本科,住院醫(yī)師,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yī)院血管外科,主要從事血管外科的工作,包括:主動脈夾層、主動脈瘤、動靜脈畸形、靜脈曲張、下肢深靜脈血栓、動脈硬化閉塞征、髂動脈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