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心電圖室,河南駐馬店463000
急性腦梗死患者不同腦梗死部位對心電圖檢測結果的影響
張茜
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心電圖室,河南駐馬店463000
目的研究急性腦梗死患者不同腦梗死部位與心電圖檢測結果的相關性。方法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2月127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所有患者的心電圖檢測結果,并結合病變部位對心電圖異常率的出現進行研究,旨在了解腦梗死部位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心電圖的影響。另研究心電圖正常組與心電圖異常組患者病死率及病情程度分布狀況。結果127例患者心電圖異常率為72.44%(92/127),腦干部位異常率90.0%(18/20);丘腦-基底節區異常率92.31%(36/39);大面積梗死異常率90.00%(18/20);單個腦葉異常率41.67%(20/48)。與單個腦葉相比,其他三個梗死部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丘腦-基底節區、大面積梗死與腦干心電圖異常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預后方面正常組未出現死亡例數,異常組共10例患者死亡,死亡率10.89%,病情分型中正常組中重組均為1例,異常組中重組分別為19例、24例,顯著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腦梗死患者心電圖異常率較高,心電異常患者死亡率與病情嚴重程度均高于心電正常患者,心電圖異常變化集中在ST-T段改變,同時受梗死部位的較大影響。
急性腦梗死;腦梗死部位;心電圖檢測;影響
急性腦梗死作為一種突發性的腦血管疾病,主要發病群體為老年人,由于老年患者常伴隨其他慢性病并且自身抵抗能力弱,因此一旦腦梗死出現就具有較高的致死率,還可能導致腦部血運不暢,導致腦部缺氧、缺血等嚴重情況出現,進而使得腦組織軟化或壞死[1]。導致急性腦梗死出現的原因眾多,包括心臟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其高致死率的原因也是因為嚴重時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心臟等器官的并發癥,進而使得病情惡化。目前臨床認為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心電圖檢測結果異常通常是受到梗死部位與梗死面積影響[2]。對此,本文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2月127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詳細分析其不同腦梗死部位對心電圖結果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2月127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2例,女55例,年齡58~77歲,平均(67.2±6.4)歲。上述患者無既往心臟病史,發病前心電圖檢查正常,排除冠心病、心電圖異常、感染、腫瘤、中樞神經病變、電解質紊亂、免疫性疾病等可能對心電圖檢測結果帶來干擾的因素。梗死部位包括腦干梗死20例,單個腦葉梗死48例,丘腦-基底節區梗死39例,大面積腦梗死20例。另外利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對上述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做出評估,0~15分、16~30分、31~45分別對應輕、中、重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24~48 h內接受12導聯心電圖檢測,設備為日本福田株式會社制造的FCP-2201型三道心電圖,增益10mm=1mV,紙速25/mm/s。當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異常需在1月內進行復查。將相關導聯ST段下降與上升最明顯的圖形作為ST段的測量結果,將T-P段作為等電位線,并在J點后80 ms得出導聯ST段上升以及下降值,對3個心動周期進行測量,最終得出平均值作為導聯ST段改變值。另竇性心動過緩為<50次/min,竇性心動過速為>120次/min。
1.3 觀察指標
圍繞127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心電圖檢測結果研究腦梗塞患者的心電圖變化情況,并結合實際的梗死部位對心電圖異常率的變化進行分析。統計心電正常組與心電異常組在輕、中、重三個病情階段的分布以及兩組死亡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各項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率(%)表示,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127例患者腦梗死改變與心電圖異常關系
127例患者中共有92例出現心電圖異常,異常率72.44%,腦干異常例數18例,異常率90.0%(18/20);丘腦-基底節區異常例數36例,異常率92.31%(36/39)、大面積梗死18例,異常率90.00%(18/20);單個腦葉異常21例,異常率41.67%(20/48)。與單個腦葉相比,其他三個梗死部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丘腦-基底節區、大面積梗死與腦干心電圖異常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心電圖正常組與異常組死亡率以及病情分型對比
正常組未出現死亡例數,異常組共10例患者死亡,死亡率10.98%,病情分型中正常組中、重均為1例,異常組中重組分別為19例、24例,顯著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心電圖檢測結果通常差異較大,有一定幾率出現嚴重心律失常,而腦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導致心電圖異常變化的幾率更高,急性腦梗死患者則并不一定會出現心電圖異常[3]。本次研究證實,心電圖檢測結果受到不同梗死部位的影響,例如丘腦-基底節區出現心電圖的異常的例數較多,共出現36例,其他腦梗死部位發生心電圖異常顯示的幾率較低,同時與病情嚴重程度也有一定相關性。本次研究將心電圖正常患者與異常患者比較,發現死亡例數與中、重型腦梗死患者基本處于心電圖異常組中,由此可以得知,心電圖異常改變可作為評價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同時對預后也有重要臨床價值。
表1 127例患者腦梗死改變與心電圖異常關系
表2 心電圖正常組與異常組死亡率以及病情分型對比
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癥狀表現為頭暈、嘔吐、惡心等,并可能同時存在多種不良反應。另外腔隙性腦梗死存在一定特殊性,因為其可能無明顯的癥狀,通常是在檢查其他疾病時候發現。急性腦梗死發病率集中在高血脂、高血壓患者群體中,尤其是高血壓患者因極易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可能引發血流粘稠度及流速發生改變,最終形成血栓,導致心腦梗死或其他嚴重疾病的發生[4-5]。考慮到急性腦梗死發病迅速,因此有效的診斷方式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但目前臨床上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心電圖改變的具體機制尚未達成共識,但基本可概括為以下方面:①腦梗死會誘發水腫,進而阻礙腦部正常循環,丘腦下部水腫無法得到緩解,使得神經-體液反應機制紊亂,而植物神經功能缺陷會導致交感神經活動的平衡狀態被打破,最終導致復級改變從而影響心電圖檢測結果。②腦梗死后因為投射纖維以及聯合纖維分泌兒茶酚胺上升,并不斷在心肌內積壓,引發缺血等嚴重癥狀,血管內皮細胞不斷分泌-合成-釋放內皮素,導致劇烈的血管收縮,冠狀循環因痙攣導致缺血,使得心律失常以及心電圖ST-T段改變。而急性腦梗死的出現主要因為血壓控制不當,血管處于堵塞狀態,血栓大量出現,最終導致腦梗死。同時心血管中樞調節系統能夠借助迷走神經或者交感神經調控血管與心臟系統誘發急性腦梗死,另外糖尿病也是導致腦梗死出現的重要因素[6]。有研究顯示急性腦血管疾病患者有23.5%~98%的幾率發生心電圖異常改變[7],本次研究中共有72.44%的患者出現心電圖異常,與相關文獻報道的腦梗死心電圖異常率基本吻合。
除此以外,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疾病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例如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病期大多存在冠狀動脈硬化或供血不足等情況,而表現不明顯,但是發病時會發生急性腦循環障礙,使冠狀動脈血液循環發生異常,最終導致心電圖ST-T改變或出現心律失常。本次研究顯示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心電圖改變以ST-T段改變為主,91例心電圖異常患者中有41例為ST-T段改變,占45.05%,另外房性早搏以及竇性心律失常也有較高的發生率,分別占10.99%與13.19%,因為本次研究中已經排除存在干擾心電圖檢測結果的因素,因此可考慮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腦水腫以及腦缺血導致心電圖的異常表現。急性腦血液腦循環不斷加重,影響到下丘腦以及腦干網狀結構心血管調節中樞,提高了兒茶酚胺的合成分泌量,最終對心肌造成損傷,并誘發心肌復級化改變[8]。
綜上,急性腦梗死患者腦梗死部位與心電圖檢測異常存在密切聯系,在臨床治療中需嚴密監視患者的體征變化情況,避免急性心臟病變的出現,以此降低腦梗死患者的病死率,保證腦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生命安全。
[1]李路軍,曹江晨,曹宏兵,等.急性腦梗死患者心電圖改變及其對預后的臨床意義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1):1202-1204.
[2]李樂燕,王建國,馬勇,等.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心電圖和心肌標志物變化與預后的關系[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4,4(3):262-264.
[3]高連波,于長江,高紅華,等.急性腦梗死合并心臟病對患者短期預后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9):980-983.
[4]劉建祥,李興明,谷玉平,等.急性腦梗死患者心電圖異常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師雜志,2013,15(5):626-628.
[5]李志強,常紅娟,孫士潤,等.心肌鈣蛋白I與急性腦梗死患者心肌損害及預后關系的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8(7):683-686.
[6]馬芳芳,王厚照,沈曉麗,等.急性腦梗死致心臟損傷患者血清缺血修飾白蛋白的變化[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24(4):321-323.
[7]李英,王鑫.急性腦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河北醫藥,2011,33(11):1627-1628.
[8]邱厚道,劉江華,楊晶,等.腦梗死急性期中醫辨證分型與心電圖的相關性探討[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12):2064-2065.
R743.3
A
1672-5654(2014)10(a)-0140-02
2014-07-08)
張茜(1975-),女,河南洛陽,碩士,初級師,研究方向:生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