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香
摘 要:教師繼續教育后續成效是檢驗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標。本文在分析影響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后續成效因素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更好地保證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成效,真正裨益于教師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教師繼續教育;后續成效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對于如此龐大的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的培養,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教師繼續教育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教師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而教師繼續教育后續成效的持續性則是保證教師繼續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而據筆者在貴州省教育廳幫扶威寧縣教師培訓計劃項目中的調查中發現,54.4%的中小學教師在近五年的時間里至少有2次縣級或以上級別的集中培訓,但其中有48.6%的教師對以往參加的培訓總體感覺不佳,覺得更多是為了完成規定的任務,為了培訓而培訓,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傾向,后續成效不大。因此,關注并解決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后續成效問題是更好地保障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成效的重要內容。
一、影響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后續成效的因素
1.教師拘于自身問題
從教師自身來說,每位教師都希望為人師表、自己的學生學有所成,但往往拘于自身條件的限制,無法將培訓中所獲恰當地運用到工作中。一方面,受訓教師來自不同的地區、學校和年級,其培訓課程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想真正發揮教師繼續教育的效果,老師們必須自我鉆研,但局限于自身能力或者工作態度,往往有些教師不愿刻苦鉆研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致部分教師培訓最終就是受訓教師學習時熱情澎湃,一個月后還有印象、三個月后不知所云、半年后一切照舊。另一方面,受訓教師滿腔熱情地將所學知識投入到自身的教育教學中,但在實際中遇到的問題有別,沒有相應的導師給予后續地針對性支持,往往也很難堅持下來。
2.學校固有的評價機制
現如今,不論國家地方的大政方針還是教師培訓的理念目標,無一不在質疑傳統的單一分數評價機制,但現實依舊是:教育局評定學校看成績、教師評定職稱看學生成績、學生升學看成績、家長關注學生成績。這種理論上美好的素質教育與現實中真實的應試教育的沖突讓很多教師們無所適從。筆者在教師訪談中也發現,很多受訓教師都認為教師培訓好、理念好、值得學習,可在實際中很難實施,即使是勇于實踐的教師也在擔心中惶惶不可終日,唯恐影響自身的教育成效,有時候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必須采用一些課外活動,但是因領導權力的阻止,最終還是無法逃脫重視學生成績的固有思維模式。
3.培訓單位后續跟蹤不到位
培訓單位可以很好地進行培訓需求調研和培訓過程中的監控,但往往缺失培訓后跟蹤服務,以致很多受訓老師培訓中激情萬千、熱血澎湃,但間隔時間一長又一切照舊。這種“集中學習結束、考核結束、任務完成”的一次性的教師繼續教育往往很大地制約教師繼續教育成效的持久性。深究其原因,一方面培訓單位培訓任務重、工作量大,無法兼顧培訓后的跟蹤服務。另一方面,培訓的后續跟蹤機制不健全。以省級培訓機構為例,省級培訓單位的師資多是高校教師,往往對受訓地區的一線教學實際不甚了解,很難在理論聯系實際上做得很好。而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很多培訓單位也認為,為了保證培訓效果,后續跟蹤很重要,但誰為后續跟蹤服務買單,本單位又沒有足夠的師資力量。
二、提高中小學教師繼續后續效果持久性的對策
教師繼續教育的本質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教師繼續教育適應性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教師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將所學理論和知識消化、理解、融會貫通,內化為解決教育教學中的需求、困惑等實際問題的能力。[1]因此,如何提高教師繼續教育的實效性是每個學員、學校和培訓者必須思考并解決的問題。對此,筆者從以下方面提出建議:
1.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
前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曾說:“最強有力推進教育科學的學者不是脫離實踐的人,是本人就是一名卓越的教師的人。”受訓教師是教師繼續教育的直接參與者,更是直接關系教師繼續教育成效的主要因素。“教育有法可依,但無定法可抄。”每一位受訓教師做個性的教師,做人性的教育,為了更好地學以致用取得成效,不應只是在培訓過程中心潮澎湃,更應該將這種激情貫穿在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保持始終不渝的探索和追求,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用心鉆研、勇于實踐,積極探索適合學生情況的教育方法。此外,一個真正的當代教師應是一個從未來跨越過來的人,理應在更遠、更高的層面激勵學生、帶領學生,為此教師要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主動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擴充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主動將培訓中所學的先進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進步,加快自身的成長和發展。
2.設置多元化的教師評價機制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如果一個人只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等于沒有表現自己,而我們的教育者,在人的這種片面表現的情況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們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正與新課程所推崇的多元化的評價機制有異曲同工之處。畢竟,學校和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對象是學生,目的是每一個學生都得到適合自己的發展。因此,每個地區、每所學校都不能僅僅依靠成績來評判教學質量,不能全權依據考試及升學率等評價教師水平,而應切實思索適合于自身情況的多元化評價機制并貫徹始終,全面衡量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管理能力、工作態度、科學研究、學生及其家長以及社會的滿意等,尊重教師的個體差異,少做教師間的橫向比較,多做教師個人的縱向發展比較,多鼓勵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研究和實驗,以多元化的評價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切實將教師繼續教育的成效落到實處。
3.完善教師后續跟蹤服務
教師繼續教育要想取得持久的成效就必須提供持續的教師繼續教育支持,不僅包括教師繼續教育過程中的適應性,更包括教師繼續教育后的跟蹤服務體系。一方面,可以建立參訓教師業務檔案,包括培訓前的教師基本情況調研、培訓過程中的審核評定情況,以便真實、全面地反映參訓教師的學習情況、學習水平和整體素養,并為后續的跟蹤服務和效果考核提供服務。另一方面,通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相關的政策和辦法,提供必備的資金支持,成立完善的教師繼續教育專家庫,系統對參訓教師提供后續支持,并根據受訓教師所在地方的教育發展情況和教學現狀進行本土化的調整,其方式可為導師制、集中學習與后期校本研修相結合等等,用以解決過去集中學習沒有后續跟蹤督促與指導的不足,以期能為當地學校教師的實踐提供必要的幫助,既能創建參訓教師持續發展新機制,也能強化教師專業發展的持續性及其在本校和當地的引領示范作用,為參訓教師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提到:“一般來說,在職繼續教育在決定教學質量方面的作用如果不是更大,至少也是和啟蒙教育同樣大。”[2]教師繼續教育的初衷是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只有保證教師繼續教育成效的持久性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繼續教育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夏春秋.關于提高中小學教師培訓實效性的探析[J].成人教育,2010(5).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
(作者單位:河南省會計學校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