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明光
在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的這段時間里,法國的輕武器發(fā)展始終走在世界前列,創(chuàng)造了很多個第一:研制出第一種使用無煙發(fā)射藥的中心發(fā)火式步槍彈——8mm勒貝爾步槍彈;發(fā)明了第一種氣冷式重機槍——哈奇開斯M1897重機槍;一戰(zhàn)時成為第一個全面裝備紹沙M1915輕機槍的國家等等。在半自動步槍研制方面,法國自然也不落后于其他國家,在一戰(zhàn)之前就已經研制出結構各異的多種槍型。

哈勒步槍是法國早期研制的一種軍民兩用半自動步槍。目前關于該槍的資料記載很少,只知道其誕生時間在1904年左右,內部結構十分奇特,結構復雜的槍機組件中設有一根鏈條,在機匣中部兩側各裝有一個可以選擇的延遲杠桿,通過機械延遲的方式完成自動循環(huán)。該槍的零部件數量較多,加工工藝非常復雜,維護保養(yǎng)也極不方便,因此很快就銷聲匿跡了,保存至今的實物也寥寥無幾。

M1910半自動步槍是法國早期研制的一種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回轉閉鎖式槍機的半自動步槍,該槍的某些設計被后來定型的RSC M1917半自動步槍所借鑒。該槍由皮托兵工廠生產,全槍長1270mm,全槍質量4.26kg,采用6發(fā)固定彈倉供彈。該槍的導氣管和活塞設置在槍管下方,通過槍機框兩側的兩根連桿帶動槍機框前后運動。為減小槍機框運動的阻力,在槍機框兩側與機匣接觸的部位各設置有一對滾輪。該槍槍機頭部有多個閉鎖突筍,與機匣相配合,在槍機框的帶動下完成開、閉鎖動作。
哈根步槍(Hagen rifle)是法國于1912年開發(fā)的一種實驗性質的半自動步槍,相對于前幾種步槍來說,其結構和性能有了較大的提高。該槍采用導氣式活塞長行程自動原理,槍機回轉式閉鎖方式,平移式擊針、回轉式擊錘擊發(fā)機構。全槍長1198mm,槍管長650mm,全槍質量4.65kg。該槍的總體結構設計類似于瑞士蒙德拉貢M1908半自動步槍,但結構相對更簡單緊湊,局部設計上更加巧妙,零部件也要輕便小巧一些。
哈根步槍的上下機匣均由鋼料切削加工而成,上機匣容納槍機,槍機為圓柱形,頭部有兩個對稱的閉鎖突筍,在閉鎖突筍稍后的圓柱面上設有螺旋槽,并與活塞桿后部的突起相連,當活塞桿前后運動時,帶動槍機旋轉完成開、閉鎖動作。前細后粗的擊針用一個銷子固定在槍機上。機匣右側裝有拉機柄,拉機柄頭部為球形,不與槍機直接相連,當其處于前方位置時可以向下轉動,進而將拉機柄固定在機匣上,發(fā)射過程中,拉機柄不與槍機一起運動。導氣裝置位于距離槍口不遠處的導氣箍內,后面連接有活塞筒,活塞和蒙德拉貢M1908半自動步槍一樣比較長,活塞后部設有復進簧,末端有連接桿與槍機相連,直接帶動槍機前后運動。保險位于扳機護圈前部。該槍發(fā)射一種型號未知的7mm步槍彈,以5發(fā)固定彈倉供彈。該槍彈倉右側設計有一個指針式余彈指示器,指針一側有刻度線,指針與托彈板轉軸相連,通過指針與刻度線的位置關系可以直觀地看出彈倉內還剩下多少槍彈,這也是哈根步槍的一個別具特色的設計。該槍的瞄準裝置采用帶護翼的柱狀準星和“U”形缺口立框表尺,可以調節(jié)風偏。
哈根步槍與之前的半自動步槍相比,設計上要緊湊許多,但其結構仍然比較復雜,全槍質量也較大,對于外來污物也很敏感,使用和保養(yǎng)不夠方便;另外一個問題是,由于復進簧設置在活塞后部,簧力容易受到火藥燃氣的高溫影響而造成機構動作不可靠問題。
M1916半自動步槍又稱穆尼耶(Meunier)A6 M1916步槍,是法軍正式裝備的第一支半自動步槍。該型號的樣槍早在1910年就被提交給法國軍方,當時歐洲正處于大戰(zhàn)來臨前的緊張狀態(tài),備戰(zhàn)的需求迫使法國放棄了大規(guī)模換裝新式半自動步槍的計劃,而繼續(xù)生產和列裝業(yè)已成熟的手動步槍。直到1916年,軍方中一些高層認識到了半自動步槍在火力上的優(yōu)勢,才陸續(xù)生產了1000支M1916半自動步槍,其中的843支被送到前線使用。但該槍最大的問題是采用了一種獨特的7×59mm穆尼耶步槍彈,其與法軍制式的8×50mmR勒貝爾步槍彈不通用,盡管這種新彈的性能不錯,然而無論是戰(zhàn)前還是戰(zhàn)爭期間,法國根本沒有能力為陸軍全面換裝這一新口徑,最終導致了M1916步槍的產量和使用面都很有限——這就是法軍歷史上裝備的第一支半自動步槍的命運。

M1916步槍采用槍管長后坐式自動原理,槍機回轉閉鎖方式,擊發(fā)機構為平移式擊針、回轉式擊錘。全槍長1295mm,裝上刺刀后全長1690mm,槍管長715mm,空槍質量4.1kg,裝上刺刀后全槍質量4.7kg,裝滿槍彈不帶刺刀全槍質量4.2kg,膛線右旋4條、導程200mm,槍口初速800m/s,槍口動能3773焦耳,理論射速35發(fā)/分,有效射程1200m。
由于采用槍管長后坐式原理,該槍省去了導氣式武器上的活塞等零部件,結構較簡單,槍機前后運動軌跡也與槍管軸線基本重合,避免了翻轉力矩的產生,操控性較好。其槍管與節(jié)套通過螺紋連成一體,節(jié)套后部均勻分布有與槍機頭部閉鎖突筍相配合的三排閉鎖槽。槍管中部下方有一個突起,其上連接一根導桿,導桿上套有槍管復進簧,復進簧的另一端深入機匣前部。槍機為圓柱形,拉機柄固定在槍機框上,拉機柄為了避開機匣蓋設計成曲拐形狀,其頭部為圓鼓形。槍機內部裝有擊針,前端設有大型片狀抽殼鉤。槍機復進簧安裝在槍托內,其結構與現代的FN FAL自動步槍和RPD班用輕機槍類似,這種設計可以使機匣內部更加緊湊,有效控制槍機和機匣長度。該槍的旋轉式手動保險位于扳機護圈右前方,但保險扳手體型較小,旋轉角度較大,因此操作起來不是很方便。該槍采用“U”形缺口照門弧形座式表尺,分劃高達2300m,準星為方形,尺寸較寬,無準星護翼。endprint

M1916步槍的供彈具為5發(fā)雙排雙進固定彈倉。該槍設有空倉掛機裝置,當彈倉內槍彈打完之后,托彈板會升起,后部突起會阻擋槍機前進,并迫使槍機停在后方位置,提醒使用者彈倉已空,此時使用者可直接向彈倉內裝彈,提高了再裝填的效率。裝填時,可借助5發(fā)橋夾向彈倉內裝彈。此外,該槍的彈倉底板后部設有滑動卡筍,可以直接打開底板排出彈倉內不使用的槍彈。
M1916步槍的動作原理為,扣動扳機釋放擊錘,擊錘旋轉打擊擊針擊發(fā)槍彈,火藥燃氣在推動彈頭前進的同時,也會作用在彈殼底部,推動槍管組件和槍機組件共同后坐,同時壓縮槍管復進簧和槍機復進簧,直到槍機撞到機匣末端時槍管組件與槍機停止運動,此時彈頭早已飛出槍口。然后槍機框被阻鐵掛住,停留在后方,槍管則在槍管復進簧的作用下前進,由于槍機與節(jié)套后部此時處于扣合狀態(tài),槍管復進時會帶動槍機也向前運動,但由于槍機框被阻鐵掛住,因此槍機會與槍機框發(fā)生相對運動,槍機框上的開閉鎖導槽與槍機上的開閉鎖突起配合,使槍機旋轉,進而開鎖解除與節(jié)套的扣合。隨后槍管繼續(xù)復進,空彈殼被抽殼鉤從彈膛內抽出,被拋殼挺撞擊而拋出槍外。槍管復進到位后通過連動機構壓下阻鐵,釋放槍機,隨后槍機在復進簧作用下推彈入膛,槍機框繼續(xù)復進,使槍機旋轉完成閉鎖。此時再次扣動扳機,即可發(fā)射下一發(fā)槍彈。
M1916步槍實現了不用特殊工具即可分解,這在同一時期的武器中是不多見的。該槍采用槍管長后坐式自動原理使得后坐力傳遞平穩(wěn),射擊較為穩(wěn)定,同時避免了導氣式武器容易受到火藥燃氣燒蝕和污染的缺點,維護保養(yǎng)比較方便。但由于時代所限,該槍仍不可避免地具有結構較為復雜、零部件加工難度大的缺點,而且機匣內部抗污性較差,分解和結合步驟比較繁瑣,需要使用者熟練掌握相關技巧。采用槍管長后坐式自動原理也使得運動件質量較大,造成部分零部件壽命有限。此外,該槍還存在連續(xù)射擊時容易過熱的缺點,且對于半自動步槍來說,5發(fā)容彈量明顯偏小,加上相對較慢的再裝填速度,火力持續(xù)性不好。
不過總體來看,各國輕武器史學家對M1916半自動步槍的評價還是不錯的,甚至有評論者認為該槍是到一戰(zhàn)結束為止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一種半自動步槍,這是對M1916半自動步槍的一個很高評價了。只是該槍生不逢時,加之采用了新式彈藥,最終導致該槍未能大量裝備使用。
直到1914年一戰(zhàn)爆發(fā)時為止,同為主要交戰(zhàn)國的法、德兩國都未能研制出實用化的半自動步槍,德國在1915年購買了西格公司庫存的蒙德拉貢M1908半自動步槍作為應急之用,而法國也只是在次年少量生產了穆尼耶M1916半自動步槍。法國人真正能夠接受的還是一種可以利用現役的勒貝爾步槍的部分零部件,并且發(fā)射8×50mmR步槍彈的新槍,以降低成本,同時也能在較短時間大量生產裝備,這種思想與美國早年在斯普林菲爾德M1903非自動步槍基礎上研制半自動步槍是一致的。

符合這一要求的新步槍由里貝羅勒(Ribeyrolle)、薩特(Sutter)和紹沙(Chauchat)三位設計師聯合研制,并于1916年5月研制成功,取這三位設計師姓氏的首字母,將其命名為RSC半自動步槍。該槍研制成功時,M1916半自動步槍尚未生產,但由于RCC半自動步槍出現了生產上的困難,在1916年底至1917年春,率先生產的就是1000支M1916半自動步槍。直至相關困難得以解決之后,M1917半自動步槍才從1917年4月1日開始,在圣埃蒂安兵工廠(Manufacture d'Armes de St.Etienne,簡稱MAS)正式生產,其部分零部件來自于MAT和MAC兩家兵工廠生產的勒貝爾非自動步槍。
M1917半自動步槍在生產過程中有一些局部改進,共生產了約8.6萬支。一戰(zhàn)結束后,部分M1917半自動步槍再次經過改進,將槍管長度縮短,改進后稱為M1918半自動卡賓槍,共計改造了1萬支左右。然而由于那種認為自動武器會導致士兵浪費彈藥的陳舊軍事思想作祟,在1930年代后期絕大部分留用的M1917步槍和M1918卡賓槍被堵塞了導氣孔,改成直拉槍機式的手動步槍。二戰(zhàn)中,法軍沒有裝備半自動步槍,并且迅速戰(zhàn)敗投降。
M1917步槍采用長行程活塞導氣式原理,槍機回轉閉鎖方式,發(fā)射機構為回轉擊錘式。其根據拉機柄和機匣右側空倉掛機桿設計的不同,分為1#、2#和3#三種不同式樣。其中,1#步槍的空倉掛機桿有明顯的突起,2#則無突起,3#步槍未設空倉掛機桿,但在一部分后期型上又恢復了這一設置。空倉掛機桿設于槍身右側,槍機框上設有空倉掛機卡槽。當彈倉內有彈時,空倉掛機桿位置偏下,不與空倉掛機卡槽相接觸,當彈倉內的槍彈打空時,空倉掛機桿被頂起,槍機框上的卡槽與其扣合,使槍機框/槍機停在后方位置,以此提示射手裝填槍彈。

該槍主要由槍管、活塞、復進簧、槍機、機匣及槍托組成。M1917步槍的活塞桿與復進簧均設置在槍管下方,相當于M1886勒貝爾非自動步槍管狀彈倉的位置,所以M1917步槍借用了M1886勒貝爾步槍的槍管和前護手等部件。
機匣是該槍最核心、也是最為復雜的部件。其由一整塊鋼料銑削加工而成,上半部分加工成圓柱形空腔,形成容納槍機的上機匣,下半部分加工成方形空腔,作為發(fā)射機匣和彈倉座。機匣前部加工有與槍管連接的螺紋,機匣后部用3顆螺釘與帶有金屬托底板的木質槍托固定在一起。機匣內部有兩組共6個斷隔螺紋閉鎖突起,與槍機頭部的閉鎖突筍配合,通過槍機的旋轉完成開、閉鎖動作。機匣右側加工有拋殼窗和拉機柄槽。機匣后下部裝有獨立的發(fā)射機組件。發(fā)射機由帶有雙鉤形頭部的回轉式擊錘和扳機組成,擊錘簧尾端卡在扳機后端兩側突起的軸上,兼具扳機簧的作用。手動保險位于發(fā)射機構組件左側,保險扳手軸兼擊錘軸,用以鎖定擊錘,扳手扳動角度較大,達到180°。endprint


M1917步槍采用5發(fā)固定彈倉供彈,槍彈裝在單排漏夾內,加上8mm勒貝爾步槍彈底緣直徑較大,因此彈倉明顯突出于槍身下方。彈倉由彈倉蓋組件、托彈板組件和彈倉體組成。彈倉蓋系鋼板沖壓成的扇形空心盒,前方位置設有轉軸,后端口部有一個彈簧扣,打開彈倉時,只需要握住彈倉兩側防滑紋部位并用力向下拉彈倉蓋即可。托彈板結構較為復雜,零件數量較多。彈倉體的結構也同樣復雜,兩側有圓軸狀突起,與機匣兩側定位槽配合定位,前部連接有長圓柱形的活塞筒。活塞筒內裝有活塞、復進簧、活塞套管和固定在活塞套管尾部的托彈杠桿傳遞桿。活塞筒前端通過一個大號螺母固定在護手前端,并由槍管頭箍固定。槍管上沒有設計單獨的導氣箍,只是在靠近槍口的位置上設有導氣孔,下端擰有一個留有通孔的銅質導氣座,借此將火藥燃氣導入到活塞頭部。

M1917步槍的槍機組件主要由槍機連桿與槍機體組成。槍機連桿是一根片狀扁平連桿,后端有橢圓孔槽,與拉機柄根部相連,起到帶動槍機的作用。槍機連桿前端內側有一突起,與活塞后部的凹槽配合,使活塞能前后帶動槍機連桿運動。槍機連桿后部上方還有一個弧形延伸部,當槍機處于前方位置時剛好將拋殼窗蓋住,起到防塵蓋的作用,防止污物進入機匣??紤]到槍機連桿位于護手左側,并且射擊時會前后運動,為防止使用者握持護手的手因碰到槍機連桿而受傷,在護手外側加裝了一個鋼板沖壓而成的保護蓋,防止使用者的手與槍機連桿直接接觸。槍機同樣為圓柱形,前部有對稱的兩組共6個閉鎖突筍,與槍機框上的開閉鎖導槽配合實現。槍機前部裝有片狀旋轉式抽殼鉤。
M1917步槍的設計相對比較緊湊,尤其是自動機布局較為合理,供彈可靠性較好。該槍延用了不少勒貝爾步槍的零部件,使得其生產成本較低,制造也相對容易一些。不過該槍仍有不少早期半自動步槍的共同缺點,就是全槍過長過重,槍機和活塞系統(tǒng)抗污垢能力較差,需要經常保養(yǎng)擦拭,同時機匣和槍機部分大量使用形狀復雜的機加工件,加工費時并且成本較高。此外,該槍的打開式彈倉和漏夾供彈系統(tǒng)操作比較繁瑣,漏夾不能自動拋出,實際射速較低,而且漏夾與勒貝爾手動步槍的不能通用。后期,為避免士兵在戰(zhàn)場上浪費彈藥,大量M1917步槍和M1918卡賓槍均被改成手動步槍,完全失去了火力上的優(yōu)勢。
法國人認為美國槍械設計師伽蘭德在研制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時,曾參考過M1917半自動步槍的一些設計,尤其是自動機和彈倉部分。如果從這兩部分的形狀和布局來看,M1伽蘭德步槍的確很像M1917半自動步槍,但其比M1917半自動步槍的設計更為簡單。
總的來看,對法國M1917半自動步槍的評價還是較高的,算得上是早期半自動步槍的代表作之一。(待續(x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