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娜,周敏杰,沈 瑛,周 玲
手足口病(HFMD)是由非脊髓灰質炎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見于兒童,尤其是嬰幼兒[1-2]。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大部分患兒癥狀輕微,但部分患兒可出現急性弛緩性麻痹(AFP)等神經系統并發癥,導致殘疾甚至死亡[3]。神經傳導檢查可反映周圍神經的功能狀態,對于周圍神經損害的檢出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肌電圖室行神經傳導檢查的HFMD合并AFP的患兒,分析其臨床表現和神經電生理特點。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肌電圖室行神經傳導檢查的HFMD合并AFP患兒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齡9個月~4歲,其中≤2歲3例,>2~3歲4例,>3~4歲2例。患者均符合HFMD及AFP的診斷標準[4-5]。
1.2 神經傳導檢查 神經傳導檢查應用丹麥Keypoint肌電圖誘發電位儀,進行脛神經、腓神經、股神經運動傳導測定,采用自身對照,作雙側對比測定,比較健、患側各神經運動傳導動作電位波幅、運動傳導速度和運動傳導遠端潛伏期的差異。股神經檢查時以方波脈沖刺激腹股溝部股神經,于股四頭肌記錄;脛神經檢查時以方波脈沖刺激腘窩部和內踝部脛神經,于踇展肌記錄;腓神經檢查時以方波脈沖刺激腘窩部和外踝部腓神經,于趾短伸肌記錄。

表1 9例HFMD合并AFP患兒神經傳導檢查結果
1.3 方法 回顧性分析9例患兒的臨床特點及神經傳導檢查結果。
2.1 臨床資料 9例患兒均發熱起病,熱程5~7 d,伴指趾、手足心皮疹,7例口腔潰瘍,6例精神差。起病3~7 d出現下肢弛緩性麻痹,均為單下肢癱,表現為患肢活動減少,肌力下降至Ⅰ~Ⅲ級;其中5例為家長主訴,2例為臨床體檢發現,2例為病情好轉、體溫下降但患兒未恢復正常活動時才被發現。
2.2 神經傳導檢查結果 患兒均在起病7 d內接受神經傳導檢查,其中7例在病程3~5 d受檢,2例分別在病程第6、7天體溫下降后接受檢查。患肢股神經和/或脛神經和/或腓神經運動傳導動作電位波幅均有明顯下降,1例運動傳導速度輕度減慢,運動傳導遠端潛伏期均無明顯異常(見表1)。
隨著近年來HFMD的發病率增高及死亡病例增加,該病日益受到臨床及社會關注。本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以柯薩奇病毒A組16型及腸道病毒EV71型多見[6-8]。尤以EV71型感染者病情較重,該型病毒具有嗜神經性,常引起神經系統損害,尤其是5歲以下兒童[9-11]。本組9例患兒年齡均在5歲以下,與之相符,可能與該年齡段小兒免疫功能不成熟有關。
在有神經系統并發癥的患兒中,AFP的發生率報道不同,為2%~10%[12-14],常可遺留長期肢體功能障礙,甚至導致永久性癱瘓。多數報道顯示,AFP可累及四肢,多表現為下肢癱瘓,有不對稱性,少數有上肢或四肢癱瘓[15-17]。本組病例均為單側下肢癱瘓,可能與病例數較少有關,但也符合該病以下肢受累為主的特點。9例患兒臨床及神經傳導檢查結果表明,HFMD并發的AFP多發生在疾病早期,患肢神經傳導檢查都有不同程度的異常改變,股神經最易累及,其次為腓神經和脛神經;神經損害的表現以運動傳導動作電位波幅下降最顯著,運動傳導速度正常或輕度下降,運動傳導遠端潛伏期未顯示異常,提示本病為周圍神經軸索或脊髓前角細胞損害。
本組病例分析提示,HFMD患兒可有周圍神經軸索或脊髓前角細胞損害,可導致長期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兒生活質量。因此對于HFMD患兒,尤其是學齡期前后的患兒,應高度警惕弛緩性麻痹的發生,在臨床工作中應及時進行周圍神經傳導檢查,可及早證實周圍神經的損害,有助于早期診斷,盡早干預,對于減少或減輕殘疾具有重要意義。
1 胡祥英,胡松,黃善文,等.186例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分析[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1,17(2):257-258.
2 張暉,梁愛萍,周宇航.重癥手足口病164例臨床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15(8):1145-1146.
3 于春梅.手足口病致急性遲緩性麻痹的臨床特點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 2011,14(2):472-475.
4 農光民,劉艷明.兒童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及診斷[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9,24(22):1706-1708.
5 吳滬生.病毒感染與急性弛緩性癱瘓[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7,22(7):484-485.
6 趙順英,李興旺,江載芳.關注小兒重癥腸道病毒71 型感染[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 (6):401-403.
7 Rabenau HF,Richter M,Doerr HW.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seroprevalence of Coxsackie A16 and Enterovirus 71 in Germany [J].Med Microbiol Immunol,2010,199(1):45-51.
8 李國英,李潤青,張曉慧,等.腸道病毒71型和柯薩奇病毒A 組致手足口病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11):1271-1272.
9 楊凌,胡景偉,周忠蜀.腸道病毒71型感染與手足口病中樞神經系統損害[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23 (22):1782-1785.
10 楊智宏,朱啟镕,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兒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腸道病毒71型和柯薩奇病毒A組16型的調查[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9):648-652.
11 孫秀榮,張志深,于燕民,等.腸道病毒71型感染致手足口病47例診治體會[J].疑難病雜志,2011,10(4):310-311.
12 Chen CY,Chang YC,Huang CC,et al.Acute flaccid paralysis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MR imaging findings and clinical correlates [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1,22(1):200-205.
13 程華,彭蕓,段曉岷,等.腸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緩性麻痹的脊髓MRI特征[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8,42(12):1237-1240.
14 張建華,陳鴻.手足口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1,19(7):1206-1207.
15 劉靜,羅如平,胡南,等.手足口病并發急性弛緩性麻痹30例臨床分析[J].中國康復理療與實踐,2010,16(12):1190-1191.
16 張璐,王玉光,方瑞樂,等.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緩性麻痹患兒的脊髓磁共振特點及臨床隨訪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9,47(5):344-348.
17 張璐,王玉光,王旭,等.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緩性癱瘓2年臨床隨訪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 2011,14(7):2260-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