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春曉

眾所周知,一個完整的圖書出版過程包括選題策劃、內容加工、版式設計和營銷策劃四個主要環節,即“二策劃二加工”。因此,圖書編輯主要承擔著兩大職責——策劃和加工。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出版界借鑒國外出版經驗,開始逐漸實行策劃編輯制,從而產生了策劃編輯與加工編輯這兩個角色分工。經過20多年的發展,策劃編輯與加工編輯分工合作的工作模式在出版界得到了較為普遍的應用。這種模式在幫助出版社提高專業化出版水平、提升出版社整體實力、接軌國際出版業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從策劃編輯與加工編輯崗位分工那一天起,兩者間關于職責的分擔也就同時產生。筆者在多年的出版工作中,既從事過加工編輯的業務,也擔任過策劃編輯的責任。目前,筆者所在部門正在進行策劃-加工一體化試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就此對策劃-加工一體化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一、策劃與加工分開的弊端
1. 厚此薄彼,無法形成合力。
策劃編輯在選題、組稿過程中把好內容關,加工編輯則在審讀、校對過程中把好出版物的質量關。策劃與加工的“雙重把關”作用,有利于將優秀文化從原文化中篩選出來。打造精品出版物需要策劃與加工兩者的合力,需要編輯流程中兩者緊密的結合,但是在策劃編輯與加工編輯分工合作的工作模式下,尤其在出版周期比較短的情況下,策劃編輯與加工編輯可能產生矛盾:一個強調時間,一個強調質量;一個重視出版時機和銷量,一個更重視編校質量。“重策劃、輕加工”會造成出版物質量下降、差錯率上升的后果,“重加工、輕策劃”則會造成選題與市場需求的脫節。圖書出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參與者相互溝通、緊密配合,以保證各個出版環節的良好運行,保證成功的選題策劃變為成功的圖書出版。因此,不能因為實施策劃編輯與加工編輯專業化分工制,就把選題策劃與編輯加工工作截然分開。策劃與加工作為編輯工作中前后相繼的重要環節,二者是相輔相成,不能輕視一方而忽視另一方。
2. 職責轉變,挑戰管理體系
我國圖書出版的規范程序是書稿三審制,即責任編輯初審、編輯室主任復審、總編輯終審(三審制)。一種書從選題、發稿到出書通常由一個編輯即責任編輯負責到底(責任編輯制)。盡管各出版社實行策劃編輯與加工編輯職責分離后,對原有編輯管理體系進行了積極的改革和探索,但這種轉變涉及管理理念、部門分工、編輯人員的責任意識等多方面的調整和磨合,需要一個較長的階段。因此,在策劃與加工分離的過程中使編輯管理體系產生了不少矛盾和沖突。例如,策劃編輯與加工編輯的工作界限劃分不清,作者的稿件未經策劃編輯審查就交由加工編輯加工,稿件如果存在重大缺陷或沒有達到最初編輯策劃的要求未能及時發現,就會造成返工;加工編輯與策劃編輯缺少交流,策劃編輯的構想也就不能在編輯加工中得到準確地貫徹和體現。如此種種現實問題,都對現階段編輯管理體系提出了一定的挑戰。
3. 激勵缺位,影響工作態度
目前,絕大多數出版社采取的是圖書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與策劃編輯收益掛鉤的考核制度;而加工編輯采取的是計件工資制,與圖書的效益無關,僅僅與加工的字數有關。圖書創利、獲獎所帶來的物質獎勵與精神榮譽一般屬于策劃編輯,加工編輯的精耕細作未能得到合理的回報。這種考核制度雖然充分調動了策劃編輯的積極性,但是導致加工編輯過于注重加工數量而忽視了加工質量。由于激勵機制的不到位,影響了加工編輯的工作主動性。同時,加工編輯可能會認為自己只拿編輯加工費,將來圖書出版后不署其名,圖書質量與其無關,出了問題找策劃編輯或責任編輯,對其并無獎懲影響,就會放棄應有的責任感,最終受到影響的是圖書的質量,也不利于出版社的健康發展。
4. 截然區分,阻礙人才成長
策劃編輯活動貫穿于整個圖書的生命周期,從選題的誕生到圖書上架,都需要編輯花費心思。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選題策劃已經成為牽動出版社全局活動的重點,選題策劃的質量及契合市場的程度,決定著出版活動的后續工作。有人曾作過測算,在整個圖書利潤總額中,選題策劃的利潤貢獻率一般在50%左右,有的甚至高于50%。這充分說明選題策劃對于出版業績效貢獻的重要性。因此,選題策劃是一項核心工作,也是需要經驗積累的工作。一些直接進入策劃崗位的年輕編輯,即使有較強的社交能力,由于缺乏前期出版經驗的積累,對稿件編輯加工缺乏駕馭能力,有可能在組稿、管理稿件等環節對作者提不出具體的幫助和切實可行的建議,因而即便有好的創意,也未必能組到好稿子;而直接進入加工崗位的年輕編輯,限于案頭工作,失去了參加學術會議、選題討論等機會,阻礙了其成長。雖然可能通過換崗或輪崗解決一些問題,但是從長遠考慮,策劃編輯與文字編輯截然分開的機制,并不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成長。
二、策劃-加工一體化的優勢
綜合筆者部門的策劃-加工一體化試點工作經驗,簡單將策劃-加工一體化的優勢概括為以下幾點。
1. 有利于部門整體管理
策劃-加工一體化等于為部門成立了一個專有編輯加工中心,部門可以根據稿件情況和工作的輕重緩急,合理安排稿件的加工,減少部門間合作時各種手續,容易形成合力。在策劃-加工一體化情況下,由部門內的管理編輯統籌稿件的管理,并實現有效的溝通,統一調配出版社內外資源,做到有的放矢。
2. 有利于稿件質量控制
策劃編輯與加工編輯同處一個部門,共同承擔出版社對部門的績效考核,為利益共同體,責任心加強。策劃編輯與管理編輯之間的溝通將更加密切,加工編輯可在第一時間介入稿件的田間管理,策劃編輯也可隨時將對稿件的想法與加工編輯溝通,將大大加強稿件的質量控制。策劃編輯與加工編輯同處一個部門,可有效避免兩個部門、兩批人與分別與作者聯系的混亂局面。同時,二者可根據自己的業務方向以及部門的工作重心,有意識地挑選更為合理、高效、熟練的外力編輯,聯合培養建立專業化的加工隊伍。
3. 有利于編輯梯隊建設
就字面而言,策劃編輯的主要職責是選題策劃和營銷策劃,加工編輯則主要負責書稿內容的加工;從生產流程來說,策劃編輯主要負責圖書生產流程的兩端——交稿前和印制后以及圖書的整體設計,加工編輯則主要負責中間的一段。選題策劃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從捕捉一個選題創意開始,到確定目標讀者,挑選作者,選擇書籍印裝形式,再到制定營銷策略、確定發行渠道,都必須精心設計。只有每個環節都精準定位好,才能保證圖書出版這個系統工程的完美實施。對年輕編輯而言,策劃-加工一體化不僅涉及加工工作,策劃能力上的培養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通過這種模式,可以讓編輯直接參與稿件的田間管理,鍛煉與作者溝通的能力;并且在選題策劃階段伊始就讓年輕編輯參與,逐漸熟悉選題策劃的思路、步驟、理念和其他出版領域的業務情況,鍛煉選題策劃的能力。這不僅有利于部門內人才隊伍的梯隊建設,就單純從稿件的管理與加工來說,年輕編輯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提升出版物的質量。
4. 有利于工作有序銜接
策劃-加工一體化可以使稿件發稿后的后續出版工作更加科學化、有序化和合理化。無論是在版式設計上,還是在生產時間的安排上,不會因為由于部門間的溝通不及時,而導致在排版或設計等細節上出現紕漏。同時,策劃-加工一體化降低人力成本,這樣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經濟效益。
策劃和加工是一個互為基礎、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的互動過程,是書稿質量的保障體系,不是簡單的時間先后關系,也不存在孰輕孰重的問題。策劃編輯如同“凸”字,是外向的,加工編輯如同“凹”字,是內向的;兩者因各有職能可以分開,但是有機地拼在一起就會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編輯的科學化、專業化是一種趨勢,但如何做,分工模式用哪一種,沒有定式。
(作者單位:人民衛生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