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喆
近年來,得益于著國家文化體制改革春風的吹拂,圖書出版行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不少走出象牙塔的大學生被出版事業的油墨書香所吸引,紛紛選擇加入出版行業的大軍,成為一名圖書編輯。圖書編輯是圖書出版行業的基層從業者,是出版社核心的人力資源財富,也是出版社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圖書編輯并非完全都是編輯出版專業出身,而是擁有不同的學科專業背景,入職之前對出版行業的認知往往處于空白狀態,對編輯工作崗位也缺乏基本的了解。出版工作具有獨特的職業屬性和職業特點,面對陌生的出版工作,新入職編輯可能會產生職業困惑。職業困惑的產生,往往與新入職者不能很好地認知職業成長的基本要素有關,那么,圖書編輯職業成長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一名編輯從初入職到成長為優秀的編輯,需要具備興趣、素養、勤奮、責任、平臺五大要素。
第一,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說明興趣對我們的求知有多么重要。一個人只有對某種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主動去求知、探索,在不斷的實踐鍛煉中成長起來。相反,一個人如果覺得某事物索然無味,則不可能對其傾注更多的心力。出版是一份富有書卷氣息的工作,每天與文字打交道,在書海中跋涉,但出版同時又是一份相對清貧和寂寞的工作,選擇以此為業,必須懂得堅守。入職者如能具備并保有對出版的濃厚興趣,扎根其中,樂此不疲,守得清貧,耐得寂寞,不為瑣碎的日常工作所困擾,不為外面的世界所吸引,就能較快度過艱難的角色轉化期,迅速完成磨合,編輯的出版職業之路則會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順暢。唯有如此,基于“興趣”這塊廣袤深厚的土壤,編輯的職業成長方才具備基礎。一名編輯如果對圖書出版事業毫無興趣,忽視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加入出版行業只是為了謀求一份工作,每天被瑣碎的日常工作所累,疲于奔命,為工作而工作,為編書而編書。在工作過程中得過且過,放棄對出版這個職業本身的學習和思考,漠視自身編輯資源的積累,就注定了一輩子只能做普通的文字工匠,甚至連普通的文字工匠都做不好,斷然是不可能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編輯。
第二,素養。眾所周知,編輯應該是一名“雜家”,這是對編輯素養的最好表達。成為“雜家”,并不是要求圖書編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專業知識做到樣樣精通,事實上也不可能做得到;而是要求編輯多讀書,讀好書,努力做到閱讀面寬、知識面廣,對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知識都有所涉獵。圖書編輯,最忌囿于自身所學的專業,自設藩籬受其所限,而應該廣泛涉獵,不求專精,但求博廣。知識容量大,知識面寬廣,則做編輯自然會變成一件輕松愜意、富有樂趣的工作。圖書編輯的素養,說得直白一些,就是擁有寬泛的知識面,什么書都讀一點,什么學科都懂一點,什么話題都能聊一點,各種知識為我所知、為我所用。只有如此,在面對各式各樣的選題時方能火眼金睛加以甄別,面對各種各樣的書稿時方能運籌帷幄予以駕馭。一名編輯如果僅僅局限于自己所學的專業,跨到別的專業則一竅不通,面對陌生專業的書稿不知所措,與作者不能完成基本的對話,哪怕自身專業學得再深再精,其發展也非常受限。
第三,勤奮。無論從事哪一種工作,要想獲得成功,個人的勤奮都是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編輯工作更是如此。編輯要想踐行自己的出版職業理想,除了勤奮之外別無他途。特別是擁有不同專業背景的編輯,在剛到出版社工作時,往往被陌生的環境、繁瑣細碎的日常工作所糾纏困擾,一時之間很容易迷失前行的方向。自進入出版社之日起,編輯就應該不斷學習,在日常的工作當中盡快熟悉出版工作流程。編輯經常要面對不同的書稿,其中有一部分是自己專業以外的,只有不斷勤奮學習,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在面對林林總總的書稿時才能做到從容不迫。即便是本專業,編輯的知識結構也有一個過時老化的過程,唯有不斷學習,在編稿過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除此之外,身處編輯崗位,除了積極完成日常基本的工作任務,更應該懷抱文化人的使命感,積極探究出版的工作規律,養成兢兢業業、扎實務實的作風,只有這樣,編輯的職業生涯才會更加精彩。
第四,責任。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首先要從小事做起。懷著一顆責任之心,把身邊每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就不簡單,把手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圖書出版的工作流程較為繁瑣、零碎,每一個工作環節都與上下游緊密相連,每個環節的工作都抓好,落實責任到人,出版工作才有可能做好。“責任編輯”這個稱號,詮釋著“責任”在編輯職業成長中的重要位置。作為一名編輯,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讓責任意識存在于到圖書出版工作的每個環節中。圖書出版行業是一項精神文化產業,圖書編輯把關不嚴,甚至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有意出版質量低劣的圖書,其對人的影響是精神層面的,比其他低質商品對人的影響更為惡劣和持久。可以說,編輯是一項燭照心靈的職業,需要編輯堅持做人的操守,不能因為追逐眼前的經濟利益而放棄職業道德,對圖書質量漠然視之,不加選擇和甄別,將趣味低下、內容低俗的圖書推向市場。與此同時,編輯漠視責任,凡事浮皮潦草,往往還很容易導致圖書生產過程中的質量事故,生產出次品書、廢品書,給出版社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第五,平臺。“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說的是環境因素對一個人成長具有重大的影響。出版社,既是編輯工作于其中的環境,又是編輯賴以成長的職業平臺。良好的平臺,除了有開明豁達的上司、團結協作的同事,也要有寬松愉悅的工作氛圍,還要有足夠的空間可供成長。圖書出版是一個創意產業,出版社應該鼓勵員工不斷創新,只有給予每個員工足夠的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出版行業才能迸發出勃勃生機。出版社對編輯的成長要有基本的寬容度,不要因為怕編輯犯錯誤而刻意壓抑他們的創意,不能因為害怕承擔經營的風險就隨意扼殺編輯策劃的全新選題。平臺是編輯職業成長的外部因素,只有平臺搭建好了,編輯的成長才有充分的保障。出版社應該打造一個開放的平臺,吸引更多有志于出版事業的優秀人才加盟。從每一位編輯新入職的第一天起,就應該告訴他們,發展空間是與個人的勤奮努力息息相關。從助理編輯、編輯、項目負責人成長為編輯室副主任、主任,一直到副總編輯、總編輯,只要通過勤奮努力,都是有可能實現。同時,出版社應放手使用有能力的年輕編輯,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中歷練成長,使得人才形成梯隊化培養。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研究編輯職業成長的軌跡,探討編輯職業成長所必需的要素,對出版社提高編輯的培養效率、提升編輯的培養質量、穩定編輯隊伍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上文分析了編輯的職業成長需要具備興趣、素養、勤奮、責任、平臺五大要素,主要是從編輯自身的能力素質、主觀努力及環境因素等對編輯職業成長產生的影響來解讀。事實上,影響編輯職業成長的因素頗為復雜,既有個人的也有集體的,既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既有主觀努力也有客觀條件,出版社如何搭建平臺,幫助編輯更順暢地走穩走好職業道路,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