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萱
[摘要]民國初年,中國經歷了短暫的政黨政治實踐,雖然結果是失敗的,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政黨政治的存在連同其失敗都極有意義——它促進了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使人們對民主的追求在沖突中得以反思、融合,并成為此后影響中國人制度抉擇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中國近代民主政治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民國初年;政黨政治;民主共和
一、民初政黨政治形成的歷史背景
從政黨政治是指各政黨為實現其政治主張而展開的一切政治活動和斗爭,主要表現在政黨通過爭取成為執政黨貫徹其政綱和政策從而對國家的政治生活產生影響。鴉片戰爭之后,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一再加深,隨著民族危機的日益嚴重,中國的救亡路線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即由器物層面的“師夷長技”發展到對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懷疑、審視和對西方政治文明的學習,許多知識分子希冀借“此岸的政治手段追求彼岸的政治理想”[1],政治救國逐漸演變為中國社會變遷的主要景觀。
1912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革命勝利后,孫中山企圖按照英美的民主模式建立議會、頒布憲法,以鞏固資產階級的革命成果和建立民主制度。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中規定:“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人們結社組黨、參加政治事務的自由與權利,給政黨的興起提供了比較有利的社會環境[2],隨著章炳麟等組建統一黨, 同盟會改組為體制內政黨, 政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3]。從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到1914國會被袁世凱強令解散的三年時間里,中國經歷了短暫的政黨政治時代。
二、民初政黨制度對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積極意義
(一)宣傳近代政治思想,促進了民主共和觀念在中國的傳播
民初政黨非常重視輿論宣傳,較大的黨派都有自己的報刊等言論機關,國民黨、進步黨等大黨還創辦了自己的通訊社并各自擁有數十家報刊。利用上述輿論陣地,各黨積極進行政治動員,盡管其中還夾雜著激烈的互相攻擊的聲音,但在宣傳共和與民主制度方面,大家較為一致。各政黨還通過舉辦各種演講會、報告會,讓各自的領袖抒發政見,這使得民初的演講會、報告會一度蔚然成風。各政黨形式多樣的政治宣傳,對于民初各階層民眾政治覺悟的提高和社會民主氛圍的形成,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民初政黨政治的實踐,打破了中國舊式的“臣民心理”政治觀念,促進了民主共和觀念及近代政治思想的傳播,提高了民眾的政治覺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二)堅持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原則,奠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社會基礎
民初各黨派的領導人如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章太炎等均屬資產階級政治或思想家,他們認定實行“政黨政治”是維護共和、建立富強獨立之國的必然途徑[4],因此,民初政黨多以“擁護共和”、“促進共和”為目標,黨綱多有雷同,甚至是“平均每28個黨共用一種主張”[5]。黨綱雷同雖是民初政黨的一大缺陷,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這也表明各政黨在一定程度上有著共同的政治立場,即試圖效法西方的政黨政治,通過合法手段掌握或監督國家政權,以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愿望。各政黨為宣傳自己的主張積極奔走,極大的促進了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自此之后,中國社會所爭論的問題就不再是政黨是否應該存在,而是政黨的合適數量和制度模式的問題。
許多有識之士親歷了民初政黨政治的演練,對議會民主政黨的作用有了深切認識,為在1927年以后形成的國民黨一黨專政之下民主黨派的產生提供了思想基礎。而民主黨派的建立和發展,也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立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民國初年政黨政治的嘗試及其失敗,對后來國民黨“一黨制”政黨制度的崩潰乃至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最終確立也有一功。
三、民初政黨制度對當代民主政治的啟示
(一)堅持群眾路線,鑄牢群眾基礎
民初各政黨的成員,除了原來的革命黨人和立憲派之外,主要是追隨這兩派的新式知識分子,這些人基本上都是依附于舊官僚和政客而存在的,在實際工作中,既游離于其所代表的階級之外,也極少去關心廣大人民群眾,是“水上浮萍”式的政黨,因此當袁世凱摧殘政黨、解散國會時,“一般人民群眾都站在一邊不聞不問”。對一個執政黨而言,與群眾緊緊相連是“生命工程”,民心向背決定著政黨存在的根基是否穩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是群眾路線,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戰爭年代正因為有了全國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中國共產黨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當前,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復雜突出的社會矛盾、黨自身存在的貪污腐化問題都給密切黨群關系帶來了重大的挑戰,要獲得人民群眾的信任與擁護,就必須自覺加強與人民群眾的魚水聯系。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黨只有始終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堅如磐石。
(二)加強多黨協商合作,實現民主監督制約
監督和制約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又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證。民初政黨為了權力斗爭, 大肆相互詆毀,盡管后來為重塑政黨形象,原本處于對抗狀態的各主要政黨同意成立政見商榷會、政團會等以消弭黨爭,加強合作[6],但作為“部分”的政黨決定了黨爭的與生俱來性[7],各黨首先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 在關鍵問題上拒不讓步,更談不上合作。當人們看到了政黨間為攫取利益不擇手段卻對國家建設無所作為時,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加快了政黨合法性的喪失。
當代中國政黨制度中一個重要的方針就是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在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執政黨地位的同時,允許民主黨派存在、發展和對國家政權實施影響,共產黨與民主黨派互相監督主要是民主黨派對共產黨的監督,這不僅有利于各政黨間的協商合作,也有助于執政黨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專斷行為。
(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創建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中國是一個專制主義傳統根源蒂固的國家,其特殊的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使得專制權力異常強大而社會自主力量軟弱,這種專制傳統使中國的民主政治發育“先天不足”。這種情況下,實行西方式的兩黨競爭或多黨競爭,必然會造成黨派紛爭、政局動蕩甚至國家分裂。對民國初年政黨政治嘗試的失敗,孫中山在痛定思痛后明確指出:“中國幾千年以來社會上的民情風土習慣,和歐美的大不相同。中國的社會既然是和歐美的不同,所以管理社會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歐美不同,不能完全仿效歐美。”[8]幾十年后,毛澤東也講,我們不搞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和三權鼎立,因為“議會制,袁世凱、曹現都搞過,已經臭了”。[9]因此,在借鑒外來的民主文明和創建民主制度時,一定要從我國實情出發,以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把中國的事辦好。
注釋:
[1]朱學勤:《道德理想王國的搜滅》,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49頁。
[2]梁琴,鐘德濤:《中外政黨制度比較》,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55頁
[3]據臺灣學者張玉法統計, 1912年全國有政治性社團 312個。參見張玉法著:《民國初年的政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49), 1985年, 第35頁。
[4]佚名:《新黨某君上日本政府、社會論中國政變書》,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8·戊戌變法(2)》,神州國光社1953年版,第 605頁。
[5]王照:《關于戊戌政變之新史料》,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8·戊戌變法(4)》,神州國光社1953年版,第331頁。
[6]《政見商榷會成立》, 《民立報》1912年5月28日,第10頁;
[7]在政治學研究中,有關政黨的分類可謂復雜多樣,但最具典型意義的是薩托利的分類模型。在他看來,作為“整體”的政黨包括一黨制、霸權黨制;作為“部分”的政黨包括極化多黨制、溫和多黨制、兩黨制以及主導黨體制等。參見G·薩托利著, 王明進譯: 《政黨與政黨體制》,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第 178 頁。
[8]《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63頁。
[9]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報告和結論》,《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l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