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華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幸福是我黨執政的根本理念和最高價值追求。泰安市十次黨代會提出了“富民強市、建設幸福泰安”的奮斗目標,強調指出,“幸福泰安是更高層次的發展目標,展現泰安的美好未來”。為此,要把提高幸福指數作為一切工作的最終目的。構建和諧幸福泰安,關鍵在于切實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一、幸福的內涵及特征
幸福是人的需求得到滿足時的快樂感受和體驗。人類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獲得幸福,它是人類前進的不竭動力。
幸福有四個特征:一是主觀性。幸福是人的一種心理感受和體驗,不同的人對幸福的感受是不同的。二是客觀性。不管你體驗到的幸福是哪種,都有引起幸福感覺的具體事物。并且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沒有誰會拒絕幸福。從這一特征看,“讓人們更幸福”的施政理念是對人的本性的尊崇,是對以人為本的最好注解。三是多樣性。一般說來人們的幸福訴求有四類:生理幸福、穩定的幸福、社會身份的幸福、真善美的幸福。為此,讓人們幸福不僅要讓他們有物質充裕感,還要讓其體會到安全感、成就感、尊嚴感。四是差異性。幸福感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讓人們幸福就要考慮不同人群在不同時期的幸福需求,幸福的考量也要因人因時因地而定。
二、提升居民幸福感的路徑探析
(一)富民優先,提升居民富足感
1、強市為要,做大蛋糕。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構建獨具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以文化旅游融合為途徑,打造綠色產業高地;以集約集聚發展為方向,培植壯大產業集群;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2、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市十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切實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和財富積累”、“把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作為最大的民生實事來抓”。一是要大力發展經濟,把工資收入和GDP掛鉤,確保工薪收入穩步增長。二是要努力擴大就業,確保居民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發揮其對擴大就業的作用。繼續實施“全民創業”戰略和就業優先戰略,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和退役軍人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三是要采取多種措施,促使經營性收入快速增長。四是要增強城鎮居民財產增值投資理財意識,鼓勵和引導居民把閑錢拿出來進行合理投資,拓展財產性收入增收新渠道。五是要加大財政轉移性支出力度,注重提高離退休人員和城市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切實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定期調整最低生活費保障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增加居民轉移性收入。
(二)改善民生福祉,構建平安和諧泰安
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
1、擴大各項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努力做到應保盡保。將符合條件的人員盡可能納入制度范圍,保障其基本權益。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難點在農村,只有實現了農村社會保障的全覆蓋,才能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全覆蓋。
2,逐步提高基本保障整體水平。要有計劃、分步驟地提高保障水平,讓人民群眾更多地分享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
3、不斷增強社會保障資金支撐能力。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對社會保障的投入;開辟社會保障基金投資渠道;發展補充性保障,建立多層次保障體系。
(三)共筑生態宜居家園,提升生活舒適感
只有有了干凈的水、新鮮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間,天更藍,水更清,城市更綠,是增強人們幸福感的重要條件之一。要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需要改善生態環境。我市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提出了生態泰安建設:打造人文生態泰城、構建現代城鎮體系、加快生態泰安建設。一是加強城區街道環境治理,保持街道整潔衛生,讓居民出行放心舒心。二是在鞏固泰城環境綜合整治現有成果基礎上,向泰城南部、背街小巷和社區延伸。三是加大環保宣傳,倡導人人關心、維護泰城環境,讓每個居民為建設國家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宜居城市獻計獻策。
(四)加強人文關懷和精神引導,提升居民歸屬感
1、加強“心理服務”工作,培育健康心態。黨的十八大強調 “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種利益訴求和不斷凸顯的社會矛盾,如何培育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要任務。我國一些地方在加強居民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泰安市一些基層組織通過開展“心理服務進社區”活動,加強對社區人員的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取得了明顯成效。加強“心理服務”工作,一是建立一支規模適當、素質優良的“心理服務”隊伍,為開展好“心理服務”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在社區建立心理咨詢室和心靈服務網,為居民提供傾訴空間;三是建立居民心理健康檔案,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疏導;四是創知名度高的“心理服務”品牌,發揮示范效應;五是形成一套“心理服務”體制機制,保障“心理服務”的規范化、常態化。
2、爭創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區,為居民營造良好的精神家園。我們泰安有基礎也有必要參與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區創建活動,盡早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設施網絡化、規劃布局科學化、載體品牌化、供給多樣化、服務均等化和共享社會化,以更好保障居民基本文化權益、為居民營造良好的精神家園。一是文化隊伍素質提升工程。加大對文化專業人才、志愿者、業余文化骨干三支隊伍培養力度。二是設施提升工程。重點推進設施服務覆蓋不到的社區、新建小區和老舊小區,形成設施網點化并提高設施達標率。三是社區數字化工程。創建多媒體、跨平臺、多終端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四是流動文化服務工程。在本市主要街區、城區社區部署流動文化服務車、24小時自助圖書,滿足居民文化需求。五是服務達標工程。啟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達標、服務達標、活動達標、經費達標和管理達標五項評審。
(五)拓展參與渠道,提升居民尊嚴感
讓人民生活更幸福,提供政治參與機會,這是“讓居民過上體面的生活”的重要表征。一是培養公眾參與意識,提高公民政治參與能力。二是建立健全政務信息公開制度。繼續推進政府上網工程,深化政務公開,健全政府信息發布制度。三是拓展多層次、全方位政治參與渠道。建立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公示制度、聽證制度、專家咨詢委員會制度、新聞發言人制度、旁聽政府常務會議制度等。四是建立參與的程序性制度。為了保障公眾參與的有效性與公正性,通過法律明確規定公眾參與的程序、方法,提供法律上的程序制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