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摘要]戰時政治工作作為我軍圍繞戰爭和戰爭準備而開展的政治工作,必須要在信息化作戰條件下充分認識和把握當前戰爭整體性對抗的特點規律,通過充分發揮政治工作的服務、保障和直接生成戰斗力的“生命線”地位作用,為作戰勝利提供相應的政治保證、人才支持、精神動力并組織開展輿論戰法律戰心理戰直接形成作戰能力,必須從政治和戰爭觀的戰略的高度思考戰時政治工作,以戰略思維指導和謀劃戰時政治工作實踐,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戰爭實際和作戰形式中,通過提高思維的戰略認識層次,不斷推動和拓展戰時政治工作。
[關鍵詞]戰時政治工作;戰略思維
現代戰爭是綜合國力的對抗,斗爭的形式已經從單純的軍事對抗,演變為以綜合實力為基礎的全方位全體系的整體性對抗,斗爭的范圍也已經從軍事領域拓展到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外交等各個方面。因此,當前的作戰形式從政治和戰爭觀的戰略高度來看,就是在復雜的國際政治背景中緊密配合國家政治、外交斗爭而采取的有限軍事打擊行動,作戰形式也演變發展為以具體政治行動為主導的政治軍事仗。由此戰時政治工作的“生命線”戰略地位在政治軍事仗這一體現戰爭本質的新的作戰方式中更加凸顯。
一、“生命線”地位需要戰時政治工作具有戰略思維
第一,“生命線”地位賦予了戰時政治工作的戰略地位。“中國共產黨在人民解放軍中的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通過強有力的政治工作,把進步的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是人民軍隊區別于其他軍隊的顯著特點之一,是我軍的真正優勢。”[1]因此政治工作歷來就是直接關系到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關系著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等戰略層面的重大問題。同時,當前信息化戰爭在戰爭整體性的特點之下,使得戰爭的政治本質更加凸顯,也使得戰斗力的鞏固提高與精神動力、組織保證結合得愈加緊密。由此,使作為我軍“生命線”的政治工作,就能夠在軍事行動中的政治主動權已經成為決定戰爭勝負關鍵性因素的大背景下,通過戰時政治工作的宏觀調控職能在戰略層面發揮出更大的優勢。相應的我軍政治工作的“生命線”的戰略地位也通過戰時政治工作體現出來。
第二,戰時政治工作的戰略地位需要戰略思維的謀劃與指導。“戰略思維是認識論和方法論在軍事領域的體現,是戰爭藝術的最高層次思維,是提升政治工作根本能力的核心組成部分。”[2]現代信息化武器裝備雖然使戰爭發生了革命性變革,極大地改變了戰爭的歷史進程,但在戰爭整體性的特點之下,信息化戰爭不但沒有改變戰爭的政治本質,反而使戰爭的政治本質更加凸顯。軍事服從于政治,戰略服從政略,政治軍事仗因此發展成為戰爭中主導的作戰形式,戰爭的暴力手段使用也因此受到各種限制,所以如何謀求軍事行動中的政治主動權,發揮“生命線”的戰略優勢,就成為謀劃戰時政治工作,進而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性因素。因此,只有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到軍事行動中突出的政治性,才能指導戰時政治工作在作戰實際中更加集中地體現黨和國家的政治目標與核心利益;才能選擇非武力的軟殺傷這樣政治作戰效果更加明顯的策略選項,作為爭取政治主動的指導原則。
第三,戰略思維本質上體現了思維的認識層次。從思維本質上講,戰略思維是一種登高望遠、居高臨下的全局性思維;是關于實踐活動中處理各方面、各階段之間的矛盾關系從而達成全局性最佳效果;是通過對全局性、長遠性重大問題和主要矛盾的把握,作出科學決策的思維模式。因此駕馭全局就成為戰略思維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從邏輯關系上講,戰略本身就是一種邏輯選擇。戰略的產生,就是一個實踐行為主體假設與選擇的邏輯推理過程,其推理依據的就是“需求—矛盾—對策—選擇”這一邏輯關系。因此,戰略思維的思考角度直接決定著實踐主體的行為選擇。所以戰時政治工作只有一切著眼于全局,一切以全局作為觀察處理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抓住作戰實踐活動中的主要矛盾,在局部與全局發生利益沖突時,以全局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追求,最終達到最佳的全局性效果。
二、戰略思維決定了戰時政治工作功能的發揮
第一、戰略思維是戰時政治工作功能發揮的根本依據。我軍的政治工作是伴隨著我軍在革命戰爭的炮火硝煙中一同誕生的,從我軍政治工作創立的那一刻起,就是為著贏得戰爭勝利的。作為我軍戰時政治工作思想理論成熟的主要標志,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與譚政在西北局高干會上《關于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最具有代表性。特別是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正是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戰略高度,對戰時政治工作若干根本性問題做了精辟的論述。如:“要把戰爭的目的告訴軍隊和人民群眾,使士兵和人民群眾都明確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有什么關系”[3]等,根本性的指出了戰時政治工作的實踐主體是人民群眾以及來自人民之中的廣大官兵,更進而明確了“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4]這一戰時政治工作功能發揮的根本依據。
第二、戰略思維是戰時政治工作功能發揮的具體指導。我軍戰時政治工作自身是沒有獨立的任務的,它所進行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必須放在提高戰斗力和保證贏得戰爭勝利上的。因此戰時政治工作的具體任務也總是隨著戰爭對象的不同和作戰任務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由此可見,戰時政治工作功能的發揮必然是處于全局性戰略的總體指導之下,必須通過“抓住戰略樞紐去部署戰役,抓住戰役樞紐去部署戰斗”[5]的方式,貫穿于具體的各項工作和任務行動之中才能發揮作用。只有從戰略的高度上思考達成戰爭目的的政策和步驟,才能切實有效的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和形勢,針對實際情況作出合乎全局利益的判斷,然后再根據具體任務選擇相應的解決方法,進而通過戰時政治工作對官兵和群眾進行教育指導,真正在實踐中針對實踐主體發揮出戰時政治工作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
第三、戰略思維是戰時政治工作功能發揮的基本保障。沒有了思維的高度也就失去了思考的深度,同時也就制約了實踐活動的開拓發展。思維之所以能夠作為實踐活動的指引,就在于其作為認識層次的具體體現必須符合客觀世界的運動規律。而戰略就是研究戰爭全局性規律性的東西,戰略思維就是對戰爭全局規律的認識,“是認識論和方法論在軍事領域的體現,是戰爭藝術的最高層次思維,是提升政治工作根本能力的核心組成部分。”[6]惟其如此,才能在戰爭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從大量紛繁復雜的工作中,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抓住作戰實踐中的主要矛盾。因此要發揮戰時政治工作的功能作用,要通過戰時政治工作功能的發揮,來確保軍事行動符合作戰的政治目的從而贏得戰爭的勝利。那么將思維的高度放在戰爭全局的戰略層面上,就成為戰時政治工作功能充分發揮的基本保障。endprint
三、戰時政治工作與戰略思維是實踐與認識的統一
第一、戰時政治工作的拓展源于戰略思維。在戰時政治工作領域中,戰時政治工作的實踐與拓展“必須要有極其宏大的視野和思維空間,站在新時期軍事斗爭的‘平臺上,從哲學、政治學、外交學、指揮學等眾多的學科群中吸取豐富的理論營養”[7]。與此相應,戰略思維是一種登高望遠、居高臨下的全局性思維;是關于實踐活動中處理各方面、各階段之間的矛盾關系,通過對全局性、長遠性重大問題主要矛盾的把握作出決策,從而達到全局性最佳效果的科學思維模式。正是戰略思維這一駕馭全局的認識特點,使戰時政治工作的實踐活動在戰爭整體性突顯的作戰實際中,通過對戰爭全局性的認識和把握,隨著作戰領域的延伸而不斷拓展。
第二、戰時政治工作促進戰略思維認識的完善。戰爭和戰爭指導規律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向前發展的,對于戰爭和戰爭指導規律的認識同樣是在不斷發展前進的。作為認識層次具體體現的戰略思維也相應在不斷的進步和完善。戰略思維所以能夠作為實踐活動的指引,就是因為其作為認識層次的具體體現,能在實踐活動中通過不斷的總結,將實踐中新獲得的經驗和前人積累的經驗升華為當前實踐的一般指導,以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戰爭實際,從而對同樣不斷發展變化的戰爭規律進行認識和完善,提高對戰爭的整體性對抗特點規律的認識,更加準確的把握作戰中的主要矛盾。而正是戰時政治工作在作戰實際中的實踐活動,為戰略思維提供了這樣的一個不斷自我完善的實踐平臺。
第三、戰時政治工作與戰略思維是相互促進不斷提高的知行統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正是戰略思維這一駕馭全局的認識特點,使戰時政治工作的實踐活動在戰爭整體性突顯的作戰實際中,通過對戰爭全局性的認識和把握,隨著作戰領域的延伸而不斷拓展。也正是戰時政治工作在作戰實際中的實踐活動,為戰略思維提供了一個不斷自我完善的實踐平臺,從而能夠對同樣不斷發展變化的戰爭規律進行認識和完善,提高對戰爭的整體性對抗特點規律的認識,更加準確的把握作戰中的主要矛盾。這種認識與實踐循環往復、相互促進、不斷提高的螺旋上升模式,正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注釋:
[1]《軍隊政治工作學》,第55頁
[2]《戰略思維的基本特點》,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馬駿,《戰略參考》2011年第7期
[3]《軍隊政治工作學研究綜述》,第174頁
[4]《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511頁
[5]《毛澤東軍事文集》,第1卷,399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6]《戰略思維的基本特點》,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馬駿,《戰略參考》2011年第7期
[7]《軍隊政治工作學研究綜述》,第186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