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把素質教育的大課題做好,將遠目標拉近,是擺在每一位中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在當前語文聽、說、讀、寫、思五項基本能力培養中,聽力訓練往往成為語文素質教育的一個“盲區”,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擺正“聽”在語文教學中的應有地位,必須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予以加強和改進。
實際上,語文聽力訓練,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年來,因受“應試教育”影響,許多中小學語文教師只重視多讀多寫,而語文聽力教學卻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而導致學生在聽的能力上存在著許多弱點,影響著學生知識的獲取和人際交流及思辨能力的提高。具體表現為:有些學生聽老師講課,漫不經心,似聽非聽,不知教師所云;有些學生聽課,往往只能抓住片言碎語,而不能把整堂課的內容完整記取下來;有些學生聽老師講話,往往會在某階段產生思維“停頓”,以致前后內容連接不起來;有的學生聽老師講話,往往“走神”產生無控制的聯想,以致丟掉后面聽課內容等等。所有這些聽力上的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就會影響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阻礙素質教育的進程。
聽力是一種迅速而高效地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包括準確記憶、迅速理解、敏捷判斷諸項能力。聽是學生學習語言最基本的途徑之一,一個善于聽的學生,他就會源源不斷地吸收大量的信息充實自己,學習效率就會比較高。而不善聽的,卻往往事倍功半,十分費力。因為語言的使用與人的思維與人的智力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聽,是人對語言材料的感知,這種感知,絕不是大腦聽覺系統機械地操作,它包括對傳導于聽覺器官中的語言信息的全部內容的記憶和理解,也就是說,在耳聽的同時,還需要心記、腦想,沒有思維的配合,聽就無法進行。可見,聽須與想配合。反過來,進行“聽”的訓練,將使學生具有更敏捷的理解力,更迅速的反應力和更縝密的思維力,從而使說、讀、寫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
培養訓練學生“聽”的能力,筆者認為應從三方面實現突破。具體目標要求是:①集中注意力。要求聽別人講話時,精神高度集中,不走神,控制聯想。②提高記憶力。要求記住所聽到的內容,并做出相應的反映,或以各種形式再現所聽到的話。因為記憶是理解、想象、思維的基礎。③訓練和培養學生“聽”的能力,增強理解力是關鍵,要求聽得準確、清楚、完整,抓住要領,辨別語調、語氣,對語言進行分析、綜合,努力聽出各種語氣所包含的意義和感情,并做出評判、鑒賞。總之,訓練“聽”力,就是要充分利用聽覺器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
培養和訓練學生聽力的途徑方法很多。如:聽課、聽廣播、聽朗誦、聽報告、聽力競賽等等。側重培養聽力的課堂訓練方法,常見的有聽寫、速記、記要、追記、聽后復述、聽憶評判、提問等多種形式。
目前針對中小學語文教學實際及學生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實踐中我主要側重從以下幾方面訓練。
第一,強記性聽力訓練。有些中學生有一種不良的習慣,在聽講時往往似聽非聽、漫不經心,然而改變學生記憶淡薄的毛病,是進行強化記憶的聽力訓練。一是聽記復述。這是一種最基本的聽力訓練方法,目的是提高學生有意注意和強記能力,要求學生在聽完材料(錄音或教師朗讀)之后,在限定的時間內機械復述材料,根據訓練的要求和限定的時間可口述。二是聽憶答卷法。要求學生聽完兩遍材料后,在限定的時間內,通過材料的記憶,書面完成閱讀材料的問卷。
第二,情趣性聽力訓練。聽課時,筆者發現有些學生缺乏耐心,對聽講提不起興趣,這也是造成聽力障礙的主要原因。要改變這一情況,提高學生有意注意力、激發學生聽覺興趣是很重要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學生對其內容產生興趣,帶著一種高昂的情緒,專心致志地去聽、去思考,學生才可能聽清老師所講的內容。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聽的興趣,可定期組織演講評比會,散文、詩歌等文藝作品的欣賞活動,從而調動積極性,訓練學生聽覺器官,使學生在陶冶情趣中提高聽力。
第三,理解評判性聽力訓練。有些學生聽講時,不能有效地伴隨思維,話聽完,卻不知對方所云,要改變學生聽力模糊的狀態,筆者認為應對學生加強評判性聽力訓練,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訓練時要求學生聽完兩邊材料后,在限定的時間內,通過對材料的綜合判斷來評判材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可指導學生運用角色辯論方式、比較法等培養評價意識,從而提高聽覺的判別力。
近幾年來,筆者從素質教育出發,按照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會傾聽”,下大力強化對學生進行語文聽力訓練,其語文基本功大大提高,語文學習成績也躋身全區的前列。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教育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