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紅
這些年,作為一名一線教師,一名低年級班主任,總是被孩子們成長的種種煩惱包圍著,于是我抱怨過、掙扎過,總是想擺脫這樣的困擾。殊不知,越是這樣越覺得累。幾年的教育經驗告訴我,只有正視孩子的缺點和錯誤,想方設法進行正面引導,才能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只有做孩子的朋友,才可能把這種煩惱化解為甘露來享受。
教育專家認為:只有和孩子成為好朋友,才能當好一名稱職的教師。只有放下教師的架子,平等地和孩子交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訴說,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想問題,才能有益于和孩子實現溝通,才能使孩子在學習心理等方面取得進步。
一、蹲下身子,傾聽孩子的心聲
實踐證明:所有的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孩子遇到困擾時,需要老師的同情、認同與鼓勵;孩子有了委屈,需要老師的支持、安慰和信任;孩子犯錯時,需要老師的諒解、指導和安慰;孩子成功時,需要老師的贊賞與鼓勵。老師要蹲下來,和孩子平視,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與他們建立相互信任,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走進他們的心靈,從而及時發現并解決他們成長中出現的問題。
我班的F同學生性膽小,內向孤僻,從不和人主動交往,課堂上被老師叫到也總是保持沉默。因為她的自閉,所以成績也很不理想。為了鼓勵她加入班級大集體,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常常對她進行單獨輔導。一年級學拼音時,我拉著她的手,在校園里散步,邊走邊教她拼讀身邊的事物;學寫字了,我和她合坐在一張凳子上,手把手地教她掌握漢字的筆畫特點;大課間活動,我故意要求和她合作,一起進行運球接力。在一次次接觸中,孩子慢慢消除了顧慮,逐漸對我展開了笑顏。見時機成熟,我就常常和她談心,跟她聊家常,站在她的立場上肯定她的長處,鼓勵她自信大膽地和他人交往。F告訴我,她不敢和別人一起玩是因為媽媽老說自己笨,總嫌棄自己動作慢;不敢大聲說話是因為怕自己說錯,被同學笑話;寫字慢是因為拼音沒學好,認字慢,不理解題目意思。其實,孩子一點錯也沒有,她已經在努力了,我又怎么忍心再加以責備呢?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她以更多的關心和幫助,讓她盡可能地跟上這個“大部隊”。
二、以誠相待,尊重孩子的人格
“世界是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種事物”,我們的學生也是這樣,有著自己的特質。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一定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有著自身的優點。每個人都有被別人尊重的需求,我們不能以為孩子小就不需要被尊重。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有很強的自尊心,一樣需要維護自己的尊嚴。
H同學是個特殊家庭的孩子,自出生后就一直沒見過自己的親生父親,因為怕孩子缺乏父愛而造成一定缺憾,媽媽把更多的愛給了他,對他百依百順,寵愛過度。這孩子小小年紀,問題不少:爭強好斗、做事拖拉、狹隘自私、脾氣倔強。在了解了孩子的家庭背景之后,我和孩子聊起了他的爸爸——一位因公殉職的優秀的爸爸。還沒聊幾句呢,孩子的眼睛就濕潤了,他覺得自己非常對不起已經故去的爸爸,正因為想太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所以就常常用一些特殊的表現來掩蓋自己的不自信,現在被老師看穿了自己的一切,所以就更加不好意思了。我拍拍他的背,告訴他,我一定保守秘密,而且還和他拉勾保證。孩子被我的認真逗笑了。
事后,H的媽媽發現了孩子的進步來找過我,我還是沒有對她媽媽說起他拿我筆的那件事,因為我知道,尊重是相互的。
三、敞開心扉,引發孩子的共鳴
敞開心扉可以讓孩子知道,老師也不是完人,不必刻意呈現最好的一面,可以坦誠地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種種情緒傾訴出來;也可以讓孩子知道老師過去的事情,從中了解老師承受的失敗和獲得的成功。我們要想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團結、向上的班級集體,就必須敞開心扉,把孩子視作為自己的好朋友。
小E是個特別坐不定的孩子,好好地上著課,他一不小心就會把兩只腳給塞到屁股底下去盤起腿來;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學科,他倒是能認真參與,可聽了個一知半解就大叫著“我會了”做自己的事情了,結果可想而知。為了培養他專心聽講的習慣,我們所有的任課老師和他家長一起商量對策,可是不管怎樣的辦法,要不了幾天就在他身上失去了效果。一次在和孩子們上寫字課的時候,我和他們講起了我小時候寫字讀半邊鬧笑話的事情,我發現小E聽得特別認真。下課后我就把他叫到我身邊,告訴他我為他原來的不認真傷心,也為他今天的認真而高興。孩子知道老師為他的喜而喜,為他的樂而樂,多少還是有點感動的。見他有興趣,我就和他講了很多我小時候讀書時發生的事情,包括音樂課不認真看歌詞,一首歌曲唱錯了很多年;包括上課不認真聽講,數學考試考不及格;也包括參加市作文競賽獲獎,得到老師表揚,后來努力學習得到“蘇州市三好學生”時的喜悅。孩子聽得很投入,一個勁地問:“老師,是真的嗎?”“當然是真的!其實老師小時候也犯錯,但因為老師小時候能認識自己的錯誤并改正,所以才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啊!”
事實證明,孩子會從老師過去的經歷中,領悟到許多做人處事應有的態度,引發共鳴,激起渴求進步的欲望。
四、和顏悅色,期待孩子的進步。
老師只有與學生有了良好的溝通,才能了解到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然后才能“對癥下藥”,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和幫助,使孩子快樂成長。
我班的小D很淘氣,早在他剛進小學時,我就領教了他的“厲害”。據他媽媽說,他到處闖禍,三天兩頭惹事,家里的鄰居看見都躲著他,怕他給添麻煩。為此他沒少挨父母的揍,可是他卻依然我行我素。面對這樣一個“釘子戶”,我采用“懷柔政策”來感化他,以和藹的態度、低緩的聲調來開導、說服他,使他心理上的緊張得以松弛;遇到他再次犯錯時,我心平氣和地就事論事,不計前嫌,真心實意幫助他糾正錯誤。“三句好話心頭暖,三句惡語透心寒”,久而久之,孩子體會到了老師的真情,消除了抵觸情緒,逐漸往良好的方向改變著。
其實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一棵向上的小苗。孩子都希望自己進步,希望自己得到大人的肯定和表揚。小D原來因為一直做得不夠好,老得不到肯定,所以失去了信心,有些自暴自棄。而現在的他因為感受到了老師的真誠幫助,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所以成了一個受人歡迎的孩子。
做一名班主任,看孩子們在自己的呵護下健康成長,是幸福和快樂的。做孩子的朋友吧,讓我們和他們一起享受甜蜜的煩惱!
(江蘇省張家港市萬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