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洪彪
摘 要:批語,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是師生對話的一種方式。事實上,適時適度地寫點作業評語,不僅傳遞了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要求和指導意思,而且融洽了師生感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關鍵詞:作業;批語;初中語文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它具有反饋與矯正的功能。通過這種教學反饋,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據此調整、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而作業批語,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是師生對話的一種方式。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當老師把相關的作業本發下去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學生會在第一時間翻開作文本,那是因為作文中有老師的批語,不管是肯定的,指點的,規勸的,還是批評的,那就是師生的一次對話,心靈的一次交流“此時無聲勝有聲”,哪怕只是短短的幾個字的批語,也足以讓學生心動半天。
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已有十余年了,第一線的教學經驗使我意識到與學生交流的重要性,而事實上,除了班主任之外,其他任課老師與學生并沒有太多的交流時間和機會。以自己為例,課堂45分鐘之外,還有兩天一次的早自習,再就是課余時間叫學生訂正些作業,背點東西,和學生進行面對面對話、交流的時間少之又少,我倒覺得,作業批語是個很好的契機。
我們先從奧斯丁的兩次實驗來看一看作業批語的重要性。1974年奧斯丁(Austin)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把教學班的學生隨機分成兩組,并對其中一個組的學生的作業全部予以評分,而對另一個組的學生的作業只隨機地抽取一半給予評分。七周后,他發現兩組學生的成績并沒有什么差別。1976年奧斯丁拓展了這項研究。他把教學班的學生同樣隨機分成兩組,對其中一組學生的作業不加說明地判出分數,而對另一組學生的作業不僅給出分數,而且還加寫批語,用以贊揚或鼓勵學生。后來經過檢測,加寫批語的學生的平均成績高于沒加批語的學生。
據此,我對傳統的批改作業的方法進行了一些改革。在作業(不管是作業本還是考試卷)批改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類型的作業,有針對性地為每個學生寫上批語。有的一次作業中,我要寫上好幾處批語。這不僅傳遞了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要求和指導意見,而且融洽了師生關系,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達到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這樣,作業,儼然成了一個溫馨的“心靈家園”,使語文贏得了學生,更讓我觸摸到了語文的魔力,教育的真諦。
我個人覺得,在作業的批改中,常用的批語有以下幾種形式及特點。
第一,提示性批語要明確。提示性批語是提示學生思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評語,有時還是語文知識的提示,學生根據提示不僅找到了錯誤的癥結,而且還能知道如何修正。
如在做《木蘭詩》的相關練習時,有句“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許多學生翻譯為“木蘭,古時候一個民間的女子”。我在旁邊加上批語,“判斷句翻譯時要加判斷動詞‘是。”學生看了后便一目了然,不需要太多的交流,而知識點便在不經意間深入了學生的心田。
又如我們初中里有一類題型很普遍,那就是句子的賞析,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有這么一句話,“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而我們的學生往往不會賞析,覺得無話可說,或者顧左右而言他,根本抓不住要點,這時,我就會在旁邊批語:注意賞析方法:⑴找修辭(注意找全,大多運用比喻和擬人);⑵找出表達效果:……寫出了……(內容);⑶表現了/贊美了……。這樣,我們的學生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幾次下來,這類題目就不再陌生了。
第二,啟發性批語要巧妙。此類批語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再思考的機會和想象的空間,促進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激發靈感,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引導其向更深的層次思考。
如七年級下有篇課文《黃河頌》,里面有道題目:用“—”標出下面詩句中的停頓。句子是“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班上有位男生,平時成績還不錯,但他一做停頓題就洋相百出,來看看他做的結果,“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在班上一讀,引起哄堂大笑。我在他的作業旁寫下批語:只要按照讀的習慣去停頓就可以了。從這以后,他的語句停頓有了長足的進步,最起碼不至于再出洋相了。
第三,批評性批語要委婉。實踐證明,很多學生不喜歡批評性的批語,包括成績好的學生,真正做到“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人又有幾個,更何況是學生。批評性的批語容易傷害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批評的方式一定要委婉。對于作業不認真者,我會寫上,“事后去補不如事先去做好,又省力,效果又好。”對于寫錯別字者,我會寫上,“寫錯好多次了,這個習慣可不好。”對于字跡潦草者,我會寫上,“你這手狂草堪比王羲之了,或許后者見了也會感到汗顏吧。”記得上一屆的學生中,有一個老是把“即”和“既”搞混的同學,從初一到初三我糾正了他三年,但他依然如故,氣惱之下,我在他的作業本上寫了句出氣的狠話。這以后他每次見到我神情總有些怏怏,畢業后也從不回學校來看望我,一次偶然中我從其他學生那里得知了原委,才知道罪魁禍首還是自己那不小心的批語,從那以后我落筆時總要斟酌一二,即使是批評也盡量用幽默和調侃的語氣,既達到了批評警告和引導的目的,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教師的善意和對他的尊重。
第四,表揚性批語要慷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研究發現: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贊美。的確,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大家的贊美和認可。對于學生在學習和作業中的進步,哪怕只是一點一滴,教師也要善于觀察,及時給予熱情的鼓勵,從而使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現在的學生不少都沒有自信心,他們也不習慣小學升初中面臨知識的大變化,很多學生在一次、兩次的考試之后都有些甘于學習的落后,平時也不積極,不力求上進。這時,我們的老師就要善于于細微之處發現這些學生的優點,仔細看看,其實他們的作業還是有不少優點的,他們中不少人做作業還是用了心的。如有一個仿句題,例句是:“煩惱就如眼睛里的一點灰塵,它很小,卻會使眼睛流淚。”我班上有位學生,成績不太好,每次考試基本都是墊底的份,但在改卷的時候,我卻看到了他仿的這一句:“煩惱就如桌上的一杯熱水,它不多,卻會使心感到溫暖。”雖然在句意上、結構上還離要求有些距離,但也有模有樣,有一定的合理性,比不少同學仿得都要好些,我就不吝夸贊之語,“寫得很有味道,個人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空間。”還在班上特意表揚了他,讓他在接下來的幾天中一直表現得很積極,作業水平也提高了一些。
莊子在《逍遙游》里用了許多寓言故事來說明: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同樣,一個教育者的境界大小,決定了他對學生價值的認識程度。因此,我們要不吝于褒揚那些被認為是“一無是處”的學生,一處小小的批語,作用是大大的。
實踐證明,批改作業時恰當地使用批語,促進了師生的對話和心靈的交匯,也改變了單一的分數制、等級制的呆板和片面。它既是一件艱苦而又有意義的事,又是一門學問。人們常說:“教師的語言如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教師的語言如火炬,能照亮學生的未來;教師的語言如種子,能深埋在學生的心里。”讓充滿關愛和責任的作業批語走近學生的心靈,激勵學生的自信,開啟學生的智慧,激活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吧!
(浙江省紹興市錫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