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宏
“回顧五年成長經歷,是我們一起培訓、觀摩學習、交流互動、刻苦實踐的過程,是我們一起參加沙龍研討、實戰演練微型論壇和微課教學的過程,是我們一起走進企業、走進車間,向一線師傅求教學藝的過程。”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的沈柏民老師激情澎湃的發言拉開了杭州市第二輪“名師工程”職高專業課教師教學能力展示活動的序幕。
五年風雨,五年磨礪,這場匯聚了23位名師的盛會,首次以“微論壇”“微觀點”“微課堂”的創新形式,向杭州市27所中等職業學校的代表們演繹了杭派名師的專業風采。
微論壇——
名師成長故事會
沒有一個教師是天生的,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反思和總結,而由教師成長為名師更是一個漫長艱辛的過程。本次“走向名師”微論壇立足課堂教學主陣地,圍繞“課堂教學與名師成長故事會”這一主題,邀請了杭州市美術職業學校鐘霄蕾、建德新安江職業學校黃益紅、杭州市電子信息職業學校朱海波、杭州市開元商貿職業學校傅暉、杭州市交通職業高中樓紅艷、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應穎、桐廬職成教研究中心吳俊峰、杭州喬司職業高中靈靜8位“名師培訓班”的優秀學員先后分享自己的成長心路歷程。
“這一路是您推著我走,我親愛的孩子們。1999年任教至今,是你們引導著我成長的脈絡。在全部的證書當中,我最看重、最難忘的就是‘最受學生喜愛的老師的證書。”
“積極應該是我們的目標,當我們有意無意擁有它,成功的喜悅將不期而至。從懵懂青澀的少年到專業教學的‘萬金油老師,積極是我不斷成長的‘催速劑。”
“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用研究的眼光看教學,把每一份壓力都當成前進的動力,在學習中滋養,在實踐中成熟,在反思中提高。我相信,教育是師生的生命在歌唱。”
……
這場別開生面的“故事會”剛剛開始,就引起臺下無數的掌聲。源自于尋常工作中看似不經意的瞬間,源自于樸素而真摯的教育規律,敏銳的名師們抓住了,或反思應對,或匯聚放大,“專家型”教育者由此誕生。
“走向名師”微論壇是“名師工程”的創意,也是“名師培訓班”5年工作成果的生動展示。以名師的經驗介紹為主線,發揮其學術引領與資源輻射作用,讓其他專業教師感受到職業教育的魅力和專業教學的創新空間。正如杭州市職業技術教育教研室主任張金英所說:“這是對我們8位名師的一次‘大考,更是推進專業教師提高反思能力的一個高端平臺。”
微觀點——
名師圓桌相對論
教學信息化應如何做出特色?教學目標的深層次內涵是什么?中職教育的教科研需要什么?教學范式該怎樣構建?杭州市旅游職業學校、杭州市西湖職業高中、建德新安江職業學校3位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和余杭教研室、富陽教研室、蕭山教研室的3位教研員,就以上熱點話題開展了激烈辯論。
杭州市旅游職業學校副校長金衛東以學校“旅職園林學習苑”這一新穎的APP學習平臺,向“對手”展示了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特色。杭州市旅游職業學校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基于移動學習軟件,構建“植物知多少”“我要提問”“掃描二維碼”“校園植物園”4個學習區塊,推進學校導游專業教學的變革,實現教學的即時性,讓學生體驗專業學習的趣味性。
杭州市西湖職業高級中學副校長麻來軍以教學目標為關鍵詞,暢談了教學目標的實質內涵和實施標準。他說:“教學的共性目標是教師通過自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和科學知識。其實施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讓學生學有所樂,此時著重課堂形式的變革;第二階段是讓學生學有所用,即通過核心課程的實踐演練實現學生的成就感;第三階段是讓學生學有所想,就是構建幸福課堂,讓學生在自覺行動中有所思考,實現生命自覺,這是教學的終極目標。”
蕭山教研室教研員朱紅霞以蕭山區第二中等職業學校的“葫蘆文化”為切入點,就如何構建系統性、差異性的教學范式發表了精彩點評。蕭山區第二中等職業學校借助“葫蘆”這一特色產業,以“走進農場”的園藝種植、“走進工廠”的餐飲開發、“走向市場”的商貿營銷三大內容構建園藝、烹飪、營銷三大專業的教學范式。“教有法而不定法”,朱紅霞教研員認為,只要尋找到產業、專業、教學三者的交集點,就能創造出屬于教師本人的“范兒”。
在這一張專屬于職業教育的圓桌上,現場與會人員可以就專業教學等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可以直接對話杭州市各區教研室研究員和名師,可以了解到職業教育熱點的最權威解讀。公開而平等的研究氛圍和一針見血的激辯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直到圓桌會結束,在場的老師們還在不斷舉手,希望通過交流,與名師們碰撞出“火花”。
微課堂——
同課異構話教學
“同課異構”對不少新教師來說還是一個新名詞。記者了解到,所謂同課異構,是指同一節的教學內容,由不同老師根據自己的實際、自己的理解,自己備課并上課。由于老師的不同,所備、所上的課的結構、風格,所采取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這就構成了同一內容用不同的風格、方法、策略進行教學的課。
在活動現場,來自蕭山區第一中等職業學校的俞艷老師和來自杭州市電子信息職業學校的孫麗萍老師就“檢測發光二極管”這一課程內容,在20分鐘的微型課堂內,通過“同課異構”的形式展示了不同的教學結構和教學風格。俞艷老師以發光拍拍手導入課程主題,并設置了萬用表使用和發光二極管好壞檢測兩個關卡,實現了任務驅動和示范教學的有機結合;孫麗萍老師則將20名學生分為兩支隊伍,通過快速通關、快速檢測等競賽活動和視頻示范的方式進行課程教學。
“教師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構思、不同的教學方法,使聽課者真正感受到課堂教學藝術的魅力。”浙江工業大學教育學科與技術學院教授史旦旦現場點評道:“俞艷老師遵循從簡到繁、從現象到本質的規律,科學性更強;孫麗萍老師更側重于現代教學技術的應用,方式更靈活,形態更多樣,氛圍更輕松。”
隨后,杭州市濱江職業學校教師朱曉紅和杭州市江干職業高級中學教師何海霞就財會專業“做賬”內容也進行了“同課異構”的“現身說法”,讓在場教師親身感受了“同一杯茶的兩種不同沏法”,更引起了對自身教學方法的反思。正如現場一位財會專業老師感言:“如果是我,我會用什么方法,讓學生心動、行動、主動起來?”
“同課異構”這一平臺,為教師們提供了一次面對面交流互動的機會。杭州市職業技術教育教研室主任張金英告訴記者,“同課異構”在對教材的把握和教學方法的設計上強調“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讓大家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以及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并由此打開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彰顯教師的教學個性,是繼承和批判的統一,真正體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名師產生于課堂,課堂造就了名師。短短一天,杭派名師們以充滿愛和藝術的表現手法,展示了自己5年的教研成果,為杭州市第二輪“名師工程”的5年培訓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我們有理由相信這23位名師將深耕課堂教學,帶動杭州市職業教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