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梅
摘 要:留守職校生與非留守職校生相比,其心理健康水平較低,主要表現在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情感淡漠、意志水平低、學習能力欠缺、性格怪僻、興趣不足等方面。對此,父母應該承擔養育子女的責任。父母應該彌補自己的失責行為。學校應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緊密聯系家庭,發揮家、校合作力量的作用,共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負責。
關鍵詞:留守 職校生 心理健康
一、影響留守職校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我們這里的留守職校生是指寄養在祖輩、親戚、朋友等人身邊的學生。這種寄養,讓學生在生活上得到了基本的照料,但在思想上卻嚴重缺少引導與溝通,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而言這是一個嚴重的、不可忽視的問題。本文著重分析了留守職校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教育建議。
筆者從事職業學校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工作幾年來,對留守職校生與非留守職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異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留守職校生有著敵對、默然等特點。例如,在人際交往與團隊合作活動課中,一般學生都表現出很強的主動性、自覺性和濃厚的興趣,而個別學生卻表現得很漠然,參與度很低。在認知親情的活動中,一小部分學生最想感謝的人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外婆、小姨、奶奶等等,甚至有的學生憎恨自己的父母。而且,這些學生在“再選我的父母”活動中所選擇的不是自己現在的父母,而是自己前面最想感謝的人。了解發現,這些學生都過著寄養生活,都是留守學生。在課后作業中發現,絕大部分學生認為這樣的課程有趣、好玩,而有些學生卻認為,這樣的課程純屬胡說、無聊、浪費時間等。通過了解知道,這些學生幾乎都是留守學生。
出于各種原因,父母無法親自養育子女而把子女寄養在別人家里,在孩子長大些且家庭情況允許父母親自教養孩子的時候才把孩子接回身邊,致使留守職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有的孩子糾結:父母既然不能養育自己,為什么還要生育自己?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些孩子屬于從小沒有確立好親子關系的問題。親子關系是指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孩子一生當中能否走向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幼兒時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質的培養、意志的磨練、與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孩子出生后的頭三年,一旦錯過這個時期,是很難彌補的,即使彌補也是事倍功半。我們不少孩子一出生就離開了父母,而寄養在其他人身邊。錯過了親子關系確立的關鍵期,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隔膜已經形成,造成了極難彌補的遺憾。
綜上所述,影響留守職校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雖然撫養人在生理方面滿足了兒童的需要,但嬰幼兒階段的孩子更多需要的是母親那些撫摸方式的身體接觸以及眼神的交流等。如果親子情感沒有得到滿足,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以至于長大后形成懷疑一切的個性。
二是由于撫養人認為這樣的孩子遠離母親,惹人憐愛,舍不得過多管教約束而過度溺愛,造成這些孩子過度自我。
三是撫養人由于養育而產生對孩子的深厚情感,擔心孩子離開失去這份感情,而下意識地離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二、留守職校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上述原因的影響下,留守職校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性格古怪
留守職校生的年齡主要介于15至18歲,處于青春期,身心發育不成熟,既依賴又獨立,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寄養在他人家庭而無人疏導。這些孩子在初中時,由于升學的壓力,學校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關注明顯不夠。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職校生源)更多的是壓制,甚至體罰,缺少溝通教育,更別談開設心理課程,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了。在性格方面,這些孩子內向、孤僻。
2.學習困難
留守職校生在學習上缺乏有效的教育和輔導,在思想與品行上缺少正確的引導和教導,導致他們學習觀念淡薄,學習目的不明確,成績較差。據調查,留守職校生學習成績多數處于中下游,成績優秀的極少。社會學家分析認為,留守職校生的撫養者對他們重養輕教,學習上未能給予有效的督促、幫助和輔導,日積月累,導致這些孩子學習成績差,基礎薄弱,最終致使這些孩子學習困難。
3.人際交往能力差
留守職校生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極其短暫,很多父母常常是一年才回來一次,和孩子在一起至多十天半個月,父母總是用物質的東西來彌補對孩子的虧欠。親子之間缺乏溝通交流,導致孩子們內心極其困惑卻無人引導。他們缺乏與他人交往的技巧,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缺少主動性。
4.需要缺失
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指導與幫助,很多需要都無法得到滿足。有的孩子特別想要自我表現,但因從小沒有人指導而不知道怎么表現,常常以目中無人的錯誤方式來表現自己的能力或壓抑自己。有的孩子特別自尊,但因無人指導而不知道怎樣維護自尊,常常以反叛或尋找他人瑕疵的方式來表現自己以維護自尊……
例如,在一次課堂上,討論的問題是: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特意讓一個留守學生來談他的看法,結果這個學生以一種特別不友善的態度反問了一句,“你能告訴我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么嗎?”對他能有這樣的發問筆者給予了特別的表揚,告訴他,他是一個非常善于思考的好學生,大家要多向他學習。在以后的教學中,這個學生一改以前那種不屑一顧的態度,特別積極、認真。這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這些學生嚴重缺乏尊重與肯定。
針對留守職校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學校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積極聯系家庭,發揮學校與家庭的合力作用,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三、做好留守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
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學校應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廣泛開展各種心理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目標是充分挖掘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人格的和諧發展,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讓學生的煩惱、痛苦找到訴說的途徑,讓學生的彷徨、無奈得到幫助,讓學生的不足得到發現的機會。
2.學校應積極與家長聯手
我們絕不能讓5+2≤0。學生在學校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要發揮這種教育的作用,還必須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決不能讓學校辛辛苦苦的五天教育被家庭兩天的不良影響所抵消。學校應經常召開家長會,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向家長介紹教育孩子的理論與經驗;學校應該有專人定期與家長溝通,及時反饋學生的情況。
3.父母應該克服困難帶好孩子
作為父母,既然決定生下孩子,就應承擔起養育責任。同時這也是義務,不履行對孩子的養育義務是不道德的行為,也是違法的行為。自己養育孩子,等于孩子將來成人已經成功了一半。大家不難發現,父母帶大的孩子,即使被父母打罵了,但與父母的感情依然很好;而不是自己帶大的孩子,一旦你打罵了他,他可能恨你,與你產生很深的隔膜。這些孩子通常認為父母更喜歡在其身邊長大的兄弟姐妹,而不喜愛自己。
4.父母應該盡力彌補自己的失責行為
因為孩子不在自己身邊長大,孩子的行為習慣自然會和自己的要求相差甚遠,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用足夠的耐心、愛心、包容心消除孩子的怨恨,融化孩子冰冷的內心世界。同時,應該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宿遷經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