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秋婷
摘要:哭嫁是我國很多少數民族有的習俗,但是最為感染最為豐富的則是土家族的哭嫁歌。哭嫁歌反映了新娘的對娘家的不舍,和對封建制度下包辦婚姻的怨憤,具有獨特和久遠的藝術魅力和價值。
關鍵詞:哭嫁歌 藝術特征
哭嫁歌是土家族婚禮習俗中最有名族特色和地方文化色彩的文化景觀,是在封建主義時期,女性在出嫁時宣泄自己心中真情實感的一種哭聲演唱的一種方式。抒情,曲調平穩低沉,哀婉動人,被稱為“中國式的詠嘆調”。
一、土家族簡介
土家族分布在湘、鄂、渝、黔四省市接壤的武陵山脈的高山地帶,是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民族,自稱為“畢茲卡”。土家族作為一個民族正式被確認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組織進行了五次調查,于1956年10月,才正式確立了土家族這個民族身份。土家族從事農業,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人喜愛歌舞,歌唱主要有山歌,山歌包括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跳舞最著名的就是擺手舞,還有歌舞毛古斯。
二、土家族哭嫁歌的起源
土家族有著跟其他民族不一樣的風俗特征,比如辦喪事大悲中生大喜,是真喜,認為人死了不是結束,而是開始;辦喜事大喜中露大悲,是真悲,悲傷離別親人,悲憤包辦婚姻。這些都是很典型的民俗事例。在這種基礎上就產生了一種極具藝術特點的哭嫁歌。
哭嫁歌包含哭嫁和哭嫁歌。哭嫁,也稱為“哭出嫁”,是土家族新娘出嫁時一種用歌聲來表達感情的哭唱形式。哭嫁歌就是在哭嫁這一哭唱形式上進行演唱的歌曲。音調大都來源于土家族山歌,哭聲低沉、嗚嗚咽咽;聲調平緩、昂揚,近似朗誦調;也有漢語哭唱和土家語哭唱兩種。哭嫁一般是在舉行婚禮的一個月前或者半個月前,新娘就開始哭嫁,有的是七天哭一次,有的是半個月哭一次,有的是開始隔天哭,之后每天哭。 哭嫁一般在晚上,新娘的姐妹和親鄰都會去待婚姑娘家的住處唱哭嫁歌,一直哭到娶親當天。
哭嫁可能是起源于母系氏族想父系氏族過渡時期的搶婚,女子的痛哭則是起源于遠古搶婚中女子遭搶時的喊叫或哭泣。這種婦女被搶時的驚呼和痛苦則發展成了后來的哭嫁。然而。哭嫁習俗也有可能是人在感情方面的流露,是一種自然形成的習俗,并不和某一種特定的婚姻形式構成因果關系。符合了幾千年來儒家孝道的倫理觀。其實,土家族哭嫁習俗的形成也有社會功能方面的一些原因,女子通過對哭嫁歌的歌唱,能體會到成年婦女的艱難和辛苦,能更快的適應另一種生活環境并且能更加勤勞,賢惠,婆家才會對其更加的優待。
我國研究哭嫁歌比較晚,知道劉為民先生發表了文章以后才得到了重視。武漢大學中文系土家族文藝調查組等經過長時間的搜集整理,在1959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哭嫁歌》,《中國歌謠集成》中的各省分卷就是對哭嫁歌搜集的最新成果。這些資料的出現,對研究哭嫁歌奠定了基礎。
土家族哭嫁歌中的感情基調和人物態度就是一個字“悲”,是土家族女性婚姻不幸更至人生悲劇的真實寫照。正如土家族詩人彭秋潭的一首竹枝詞《陪十姊妹》,描寫的就是哭嫁過程。“十姊妹歌歌太悲,別娘頓足淚沾衣。寧山地近巫山峽,猶似巴娘唱竹枝。”每一句都透露出“悲”,因為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使得哭嫁跟哭嫁歌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也使得對研究土家族婚姻習俗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哭嫁歌的豐富性
土家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經過時間的洗滌,哭嫁這一習俗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沉淀。通過哭嫁和哭嫁歌形象生動的塑造出典型的土家族姑娘。
(一)豐富的哭嫁方式
哭嫁這一習俗雖說是很多少數民族都有的習俗,但是現在大部分的少數民族都出現了消失或殘缺的狀態,只有土家族還流傳和保存著這一習俗。哭嫁的內容跟形式因地區的不同而小有偏差,各具特色,但是哭嫁方式都是多種多樣,內容形式豐富。土家族的喜慶之日,是由哭聲開始的。新娘在結婚前就開始哭,哭的時間長短也因為地區不一樣而不同,土家族人還用新娘能不能唱好哭嫁歌來衡量她的才德智慧,所以在土家族地區,土家族女子在還是小女孩的時候,不僅要會唱哭嫁歌,還要唱好哭嫁歌。新娘對家里每一位親友都要哭唱一首,來一位陌生人也要哭唱一首,每做一件事情也要哭唱一首。哭唱歌按內容分有“哭父”、“哭母”、“哭兄嫂”、“哭姐妹”、“哭叔伯”、“哭外祖”、“哭媒人”等等。哭嫁歌按流程來分有過禮哭、娶親哭、發親哭三類。過禮哭是在結婚的前一天,男方請路總管領著彩禮到女方家過禮,在接親隊伍快到達女方家,新娘和陪哭姐妹開始第一次哭嫁;娶親哭是在接親隊伍到來的時候,新娘和陪哭的人一起哭;發親哭娶親的人在新娘家吃完畢酒宴,雙方商量完成后,準備迎新娘上轎前的一場哭,除了新娘要哭之外,所有親友都要一起哭,所以這是三哭中最壯觀最隆重的一場哭。“一哭我的媽把我養大,女大就要到婆家;二哭我的爹當家勞累些,嫁妝多少由你給;三哭我的哥,兄妹也不多,正頭七月要接我……九哭天哭亮,聲聲哭爹娘,哭干眼淚痛斷腸。十哭天已明,含淚別親人,吹吹打打轎出門。”這些哭嫁歌里包含的都是對離開親人的不舍,對離開從小生活的地方的眷戀,對新生活的害怕,對媒人和包辦婚姻的仇恨,還有一個是習俗約定,是傳統和儀式的需要,也是祈禱安康的象征,是一種無奈。
哭嫁歌是土家族婚姻習俗中重要的樂歌類型,是土家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蘊含了土家族人的審美情趣。哭嫁歌就好像是為處于弱勢的土家族女子發聲立言。古代婦女尤其是少數民族的婦女沒有辦法用文字來記載自己的故事,只能用吟唱的方式來訴說心里的感情,這些哭嫁歌都生動形象的展現出了土家族女子的命運與婚姻故事。
(二)哭嫁歌的演唱風格
土家族有著自己的文字,所以哭嫁歌最開始是用土家語來演唱的,傳播的途徑主要是口耳相傳,基本沒有記譜的書面形式保存下來。因為是土家語演唱,所以哭嫁歌口語化,語速緩慢,聲調舒緩,接近于朗誦調。現在的哭嫁歌是漢語跟土家語結合的哭唱,使哭嫁歌句式自由,疾走自由,唱腔音調多樣,多為2/4拍和3/4拍,有時又是2/4拍和3/4拍的混合拍。在新娘夸張,哀怨的深情演唱中,充分發揮哭嫁歌的獨特藝術魅力。哭嫁歌的唱腔腔調來源于土家族山歌,哭嫁歌類型有新娘主哭,親人勸哭。你唱一句,我和一句,形成了一種多聲部合唱;兩人對哭,新娘和母親、姐妹等又哭又唱。endprint
演唱哭嫁歌一般都用真嗓哭唱。在哭唱的時候,哭聲始終貫穿在歌曲中,多用哀怨低沉的音調,唱至動情處,吐詞不清,有抽泣聲和哭聲的起伏,在唱哭嘆句時,抖音很多。在唱哭嫁歌的時候,唱的人必須掌握哭腔,唱的時候要聲淚俱下,哭腔成為哭嫁歌的典型特征,哭嫁歌因而自成一派聲樂系統。哭嫁歌在形式上是以歌代哭,演唱要根據一定的節奏,抑揚頓挫。哭嫁歌的唱法既有個人的自由創作發揮,又必須延續傳統,根據相對穩定的模式演唱哭嫁歌的唱法。 總而言之,唱哭嫁歌時,每句歌詞常常會加一些“襯詞”,被稱為“歌頭”、“歌間子”、“歌尾”。如下面這句歌:
(啊伊乃喔呼娘啦)尖尾剪刀(喔呼)銀線(哦)纏(啦),(喔呼娘啦)”,這種哭嫁歌,最能體現待嫁新娘對親人的不舍和對以往日子的萬般依戀。
四、哭嫁歌的藝術特征
哭嫁歌因為其包含了豐富的社會內涵而流傳至今,有孝親道義在里面,有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和不能孝順父母的遺憾和悲哀。哭嫁歌是出嫁女子要求孝敬自己雙親的真實反映,也是新娘的家人對她孝敬公婆的一種教育。以哭為喜,以哭來判定一個女子的才德的心理下,哭也是出嫁女子表現才德的表現。
待嫁女子在即將離開自己親人的時候,有訴說不完的傷感愁緒,自己的父母,叔伯,兄嫂,兄妹,姐弟,因為不能見面而傷心難過。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為我苦費心,爹的恩情說不盡,提起話頭言難盡。一怕我們受饑餓,二怕我們生疾病,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費苦心,四怕我們無文化,送進學堂把書念,把你女兒養成人,花錢費米恩情深...”聲音嗚咽,字字句句都在泣訴著不愿離別的難過,讓人聽了也想流淚。這首歌是全都是對父母的不舍,有的哭嫁歌里面也含有對父母親人的抱怨,抱怨親人早早的將自己嫁出去,對嫁到婆家以后的生后感到恐慌和不安,“我的頭發還沒有生,我的牙齒還沒有長齊,織麻紡都不會,背柴挑水做不起,你們就狠心把我推出門。做人媳婦活受罪,挑不起也要挑了,做不會也要做了。我的肩膀壓腫了,還滿不了人家的意。十八指頭磨爛還順不了人家的心……”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巖板路一根;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績麻同麻籃啊, 磨坊同扼磨”,這是哭姐妹。邊哭邊唱出了對從小玩到大的姐妹的不舍和懷念。
五、哭嫁歌獨有的藝術魅力
哭嫁歌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是由它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歌里包含的感情。
哭嫁歌是以哭帶唱的方式來演唱的,以哭訴為主要手段,在土家婚嫁習俗中,是一種最為質樸的習俗和禮儀。土家人認為,不哭不熱鬧,不哭不好看。”在娶親時,親友們來送別,哭是一種友好,一種禮貌。那些在席中不哭唱的親娘,會被認為是瞧不起他而不高興。土家族姑娘在小時候就要學哭唱,在婚禮現場就是最好的實習地方,在婚禮儀式上陪伴即將出嫁的姐姐,情緒上有很大的觸動和感染,心中的喜悅哀愁之情自然而然的就隨著眼淚和歌聲傾瀉出來。
哭嫁歌的唱詞不固定,內容豐富。哭嫁歌是土家族婦女的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土家族人的抒情詩篇。歌詞有女子脫口而出,唱出天然詩意濃厚的歌句,歌曲句式長短不一,運用各種手法, 有排比、反復、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使歌詞更加的感人傷懷。歌詞都是現實的寫照。強烈、深刻、真摯的感情,語言真切自然簡練,句式靈活多變。歌詞一般是七字一句,八句一歌的順口溜,上下句子押韻,每句可以換韻腳,這樣更加的利于傳唱。哭嫁歌的歌詞有傳統的一字一句照搬照唱的,也有待嫁姑娘情感難抑,即興的演唱。
哭嫁歌的審美取向是在現實的基礎上產生的,辦得像喜事的喪失,在喪事中,用歌舞來祭奠死去的親人;辦得像喪失的喜事,在新婚大喜的婚禮現場,用哭聲來慶賀喜慶。這種不合常理的做法看似不能被理解,但卻真實的反映了土家族人的獨特文化意識形態。土家族人的“福禍相依”、“否極泰來”、“樂極生悲”是獨特的辯證思想,他們認為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
藝術源于生活,每一種婚俗都具有歷史的傳承性,哭嫁歌也是在婚俗中逐漸形成的,反映了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社會生活。一種婚姻形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制度的變更而消失之后,有關的婚俗卻仍然以某種變形的形式保存下來,哭嫁跟古代掠奪婚制有著不可分的聯系,這種婚制必然引起女性的憤恨和反抗,后來媒妁之言,包辦婚姻更加劇了女性的控訴。在這種婚姻制度下,土家族婦女沒有人生自由,不能改變自己的不幸婚姻和命運。要發泄自己的情緒,只有憑借哭嫁和唱哭嫁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這種婚姻制度的不滿。哭嫁歌歌詞直接大膽的控訴了這種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對人道的違反和對人性的扼殺,而使質樸的人性得到了藝術的宣泄,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六、結語
哭嫁歌作為中華民族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哭嫁歌里形象生動,個性鮮活的土家族姑娘給人深刻的印象。哭嫁歌是土家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土家族歷史的演變和文化的發展過程,這也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哭嫁歌既是一部土家風味的事情長詩,為人們研究土家族婚姻習俗,社會發展提供了詳實的資料,也是土家族的一部婚俗史,全面詳細的記錄了土家族的婚俗過程,為我們保存了一部土家族婚俗史。除此之外,還為我們研究土家族語言文化,宗教信仰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能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歷史時期土家婦女的心理過程。
土家族哭嫁歌是在土家族中一塊獨特的女性空間,不管是創作,演唱,流傳都是女性來完成的。哭嫁歌是土家族歷史、生活、信仰、價值觀的外露,是民族生存和生命觀念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向柏松.哭嫁習俗的成年禮意義[J].中南民族學院報,1991,(05).
[2]朱世學.土司時期土家族原始婚姻形態探微[J].湖北民族學院報,1994,(04).
[3]曹毅.土家族哭嫁歌的悲劇性內涵[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5,(01).
[4]周興茂.土家族的傳統倫理道德與現代轉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5]歐瑞榮.利川市志[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6]萬建中.民間婚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7]舒輝波.尋歌記[M].秦皇島:春風文藝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