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
摘要:“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是當下比較時髦的一句話,也很形象的顯示出目前一個地區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發展的戰略思路。筆者就貴州從江“椪柑節”和“侗族大歌節”的淵源關系展開探析。
關鍵詞:節日文化 椪柑節 侗族大歌節
一、 貴州的節日文化
貴州省是一個民族成分比較多、比較雜的省份。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貴州省一個很具特色的地方,這里約有33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雖然在同一片區域生活,但是民族特色依然很鮮明,在這里,節日眾多,平均每一個月就會有一個節日,被世人稱之為“百節之鄉”。苗族主要的節日有蘆笙節、姊妹節、吃新節、龍舟節、苗年等;侗族的的節日有侗年、吃新節、三月三歌節等重大節日;水族的節日有端節;瑤族的盤王節等。①節日期間,每個民族都載歌載舞。
二、從江侗族大歌節
從江縣屬于貴州省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管轄,也是是侗族居住最集中的縣份之一。侗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40.84%。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侗族中流行這樣一句話:“飯養身、歌養心”。這充分說明了這個民族的優點和特色。其中,侗族大歌現在是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享譽中外。從江地區是侗族大歌的故鄉之一。它在這里有著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深厚的的歷史發展淵源。通過歷代歌師的傳授后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類型,“各具特色的侗族大歌曲調,按其聲調和演唱不盡相同而又形成多派系,比較典型的有小黃侗族大歌、朝利侗族大歌、慶云侗族大歌、西山侗族大歌、巨洞江上侗族大歌等,這些風格不同的侗族大歌支系構成從江地區多彩多姿的②侗歌大家族。”
從2003年開始,從江政府決定把椪柑節改為侗族大歌節。并與2003年11月28、29日舉辦首屆侗族大歌節,當年,以文件的形式通過決定,從當年起,每年11月28日都舉辦侗族大歌節。由此,侗族大歌節變成了全縣最隆重的節日文化之一。
筆者于今年的12月28-29日在從江的小黃觀看了第十屆侗族大歌節,很有感觸,這些節目的素材都是來自日常生活,只不過在舞臺上面以藝術化的形式展示給觀眾而已。筆者在這兩天中,通過和當地人溝通、交流,偶然發現現在的侗族大歌節原來不是這個名稱,而是叫做“椪柑節”。筆者就“椪柑節”何以會改成叫“侗族大歌節”,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展開探討。
1.椪柑節
椪柑是一種水果,又名蘆柑、白橘、勐版橘、梅柑。果實11月中旬至12月成熟,較耐貯藏。主要產于秦嶺以南、伏牛山南坡諸水系及大別山區南部。原產于我國的福建、廣東、浙江、廣西、臺灣、四川和重慶等省(市、區)。
椪柑的培育和生長對環境條件要求比較嚴格,最適宜溫度在24-28度之間,最低溫度不低于-5度,最高溫度不超過45度,年日照時數1200-1800小時,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無霜期300天以上。從江縣境內海拔600M以下,坡度小于25度的宜果面積達26.8萬畝,適宜于椪柑的條件和生長。③所以,從江縣委、縣政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地理環境提出了“長抓林,中抓果,近抓溫飽”的經濟發展戰略,把椪柑等系列果品生產當作帶領農民致富的路子,堅定不移地納入全縣經濟發展規模計劃中,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從江被列為貴州省椪柑生產基地縣,從江椪柑商品基地建設項目先后獲貴州省星火科技二等獎和全國星火四等獎。作為南方水果中的佼佼者,從江椪柑獲得了一系列的殊榮。④為宣傳促銷精品椪柑、大力推進原生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從江縣決定從1999年開始,每年的11月28日、29日為“椪柑節”。從1999年-2002年,共舉辦了四屆椪柑節,節日的舉辦擴大了宣傳,隨著椪柑節的舉辦,當地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們的生活得到提高。
2.侗族大歌節
那么,為啥從江椪柑節要改為侗族大歌節呢?筆者認為,這和當下的環境、時代需求和人們的需求有關,另外,椪柑相對于侗族大歌,世人知道的、喜歡的是后者。椪柑節從字面上看注重的是經濟作物,是吃,沒有娛樂,雖然舉辦椪柑節的過程中有歌舞表演,但是還是沒有完全突出“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主要思想。為了更突出這一主要思想,官方才把椪柑節改為侗族大歌節,這是筆者的推斷,不當之處望同仁和專家給予指出。
2009年,侗族大歌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后,使得貴州的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特別是侗族同胞,更是值得驕傲和自豪。從江縣官方高瞻遠矚,提前與2003年把椪柑節改為侗族大歌節,這更加肯定了官方的行動是正確的,有著重大的意義。一方面,體現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主要思想,使得從江的椪柑遠銷國內外;另一方面,侗族大歌節的舉辦更具有深層含義,它對于侗族文化的傳承和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以侗族大歌為代表的、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重視,激發了侗族子女的民族文化自信,涌現出一大批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侗族大歌也先后數次走出國門,走進歐美的音樂殿堂,名揚海內外。侗族大歌被外國人稱“天籟之音”,這是對藝術的認可,也是對侗族人民的認可。
從椪柑節到侗族大歌節,雖然名字變了,但是它們的目的和宗旨沒有變,它們的主題思想沒有變,即“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今年是從江第十屆侗族大歌節,筆者親眼目睹了來自大山深處人民的表演,樸實無華,但是絕對是高雅的水準,每一個節目都令筆者激動不已,為他們感嘆,為他們自豪。筆者給他們的名字是“舞臺上的原生態”,這些藝術來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他們把生活中的長桌宴,行歌坐夜、四季勞動、斗牛的內容,通過時空穿越和嫁接,很形象的搬移到舞臺上,展示給游客,展示給觀眾,難道不值得我們尊敬他們嗎!對于當下西南邊區,“文化塔臺,經濟唱戲”是一條比較明確的發展道路,值得其他地區借鑒,因為它不僅有文化活動而且更有經濟內涵,對于促進當地農特產品的銷售,推動農業產品產業化快速發展,展示和樹立當地區新的形象和文化品牌,擴大對外的影響和開放,促進本地區經濟的逐步發展、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承祖.黔東南苗族侗族民間音樂概論[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9.
注釋:
①百度百科:《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103年12月22日,http://baike.so.com/doc/5590360.html,2013年12月31號。
②新華網:《從江侗族大歌節》,2011年4月8日,http://www.gz.xinhuanet.com/zfpd
/2011-04/08/content_22477301.htm,2013年12月31日。
③李旭:《柑橘種植技術》,2011年8月7日,http://www.gzjcdj.gov.cn/wcqx/detailnew.jsp?id=56308,2013年12月31日。
④新華網:《從江椪柑》,2012年11月12日,http://www.gz.xinhuanet.com/2012-11/12/c_113665046.htm,2013年12月31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