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劍 宋國強
[摘 要] 通過對比2004年以來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的經濟貢獻統計數據以及由美國國際知識產權聯盟發布的同期年份的美國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統計數據,發現版權產業在兩國都已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但中國的版權產業在一些統計指標上與美國相比,差距還很大,美國發展版權產業的一些有益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關鍵詞] 中美比較 版權產業 經濟貢獻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4) 01-0093-05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重視,中國對版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認識越來越深刻。人們不再單純地從法律或者文化藝術的層面來看待版權,版權的經濟效用更加凸顯。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積極推動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開展了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的研究。
從2007年開始,中國國家版權局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合作,委托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在中國開展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的調研。調研目標是利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提供的方法,對中國版權相關產業進行調查并提供量化分析,具體包括行業增加值、就業人數、出口額三個經濟指標。調研組分別在2010年12月和2012年6月發布了2004年、2006年和2007—2009年的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調研成果。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報告,美國是世界上版權相關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不論在國內產值總量上還是在國際貿易中都位居前列。美國版權產業一直以超過美國經濟增長率兩倍的速度增長,對國民經濟的總體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版權相關產業的經濟貢獻調研,是開展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調研最積極、最全面和最深入的國家。美國的調研方法和經驗為后來很多國家開展此項調研提供了重要參照。
國內此前的一些研究大都聚焦在中美兩國的版權制度比較或者僅限于兩國的圖書版權貿易研究,研究數據大都來源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每年發布的全國版權統計。而利用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的調研成果,對中美兩國版權產業的差異進行研究的很少。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中美兩國2004年和2006—2009年的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調研數據以及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布的全國版權統計數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相關統計數據,來比較兩國在版權產業經濟上的差異。
2 版權相關產業的概念和分類
版權相關產業的概念首先由美國提出。1990年美國國際知識產權聯盟開始研究版權相關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發布了《美國經濟中的版權相關產業》報告。此后許多國家采用“版權相關產業”概念進行研究,但分類方法有所不同[2]。2002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家工作組在赫爾辛基召開會議,最終在版權相關產業的定義和分類上達成一致意見:版權相關產業為版權可發揮顯著作用的活動或產業,分為核心版權產業、相互依存的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和非專用支持產業[3]。從2004年開始,美國開始采用這種分類方法,此后許多國家的研究也采用這一分類方法。這種版權產業的定義同時融合了法律和經濟的內涵,為我們對版權產業的研究提供了法律、經濟,定性、定量多重統一的研究視角。
參照《版權相關產業的經濟貢獻調研指南》,根據實際情況,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調研組對版權相關產業的定義為:中國版權相關產業是全部或部分活動與中國版權法保護的作品或其他受版權法保護的客體相關的產業。這些活動包括創作、制作、表演、廣播、傳播以及展覽或者發行和銷售。具體分為核心版權產業、相互依存的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非專用支持產業四大類[4]。它把完全或主要基于版權的產業和對版權內容依賴程度較小的產業區分開,體現了版權產業根據“版權性”這一核心宗旨進行分類的標準[5]。
具體來講,核心版權產業是指“完全從事創作、制作和制造、表演、廣播、傳播和展覽或銷售和發行作品及其他受保護客體的產業”。典型代表如文字作品、電影、軟件、廣告等。相互依存的版權產業是指“從事制作、制造和銷售其功能完全或主要是為作品及其他受版權保護客體的創作、制作和使用提供便利的設備的產業”。典型代表如音像設備、計算機、復印機等。部分版權產業是指“部分活動與作品或其他受版權保護客體相關的產業。這些活動包括創作、制作和制造、表演、廣播、傳播以及展覽或者發行和銷售”。典型代表如紡織品、手工藝品、玩具等。非專用支持產業是指“其部分活動與促進作品及其他版權保護客體的廣播、傳播、發行或銷售相關且這些活動沒有被納入核心版權產業的產業”。典型代表如與上述活動有關的批發零售業、運輸倉儲業等[6]。
3 中美版權相關產業經濟數據對比
3.1 中美版權相關產業行業增加值對比
從統計數據看,版權產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以及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但與美國相比,無論是從總量上還是從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上看,差距都還很大。
中國版權相關產業行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從2004年的4.94%(7884.18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6.55%(22297.98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23.11%,是同期國民經濟增長率的兩倍左右(見圖1),而核心版權產業的年平均增長率更是高達30.19%。這充分說明版權產業作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副總干事王彬穎在參加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保護音像表演外交會議時認為“中國版權相關產業行業增加值已經明顯超過5.8%的世界平均水平”[7]。
雖然中國的版權產業發展迅速,規模越來越大,但與美國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中國版權產業的總體規模只占美國的10%—20%,在GDP中所占比重也只有美國的一半左右,而核心版權產業的規模只有美國的6%—20%,在GDP中所占比重也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見圖2)。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隨著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這種差距正越來越小。例如全部版權產業值,2004年中國只有美國的9.6%,到2009年為美國的22.5%。事實上版權產業在美國的發展速度也遠超國民經濟的平均發展速度。從2007年至2010年,美國雖然經歷了金融危機,但總體版權產業的年收益增長率達到了1.47%,核心版權產業也以年增長率1.10%的速率穩步增長,兩者均超過了同期美國經濟年均0.05%的增長速度[8]。endprint
[摘 要] 通過對比2004年以來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的經濟貢獻統計數據以及由美國國際知識產權聯盟發布的同期年份的美國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統計數據,發現版權產業在兩國都已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但中國的版權產業在一些統計指標上與美國相比,差距還很大,美國發展版權產業的一些有益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關鍵詞] 中美比較 版權產業 經濟貢獻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4) 01-0093-05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重視,中國對版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認識越來越深刻。人們不再單純地從法律或者文化藝術的層面來看待版權,版權的經濟效用更加凸顯。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積極推動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開展了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的研究。
從2007年開始,中國國家版權局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合作,委托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在中國開展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的調研。調研目標是利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提供的方法,對中國版權相關產業進行調查并提供量化分析,具體包括行業增加值、就業人數、出口額三個經濟指標。調研組分別在2010年12月和2012年6月發布了2004年、2006年和2007—2009年的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調研成果。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報告,美國是世界上版權相關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不論在國內產值總量上還是在國際貿易中都位居前列。美國版權產業一直以超過美國經濟增長率兩倍的速度增長,對國民經濟的總體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版權相關產業的經濟貢獻調研,是開展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調研最積極、最全面和最深入的國家。美國的調研方法和經驗為后來很多國家開展此項調研提供了重要參照。
國內此前的一些研究大都聚焦在中美兩國的版權制度比較或者僅限于兩國的圖書版權貿易研究,研究數據大都來源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每年發布的全國版權統計。而利用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的調研成果,對中美兩國版權產業的差異進行研究的很少。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中美兩國2004年和2006—2009年的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調研數據以及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布的全國版權統計數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相關統計數據,來比較兩國在版權產業經濟上的差異。
2 版權相關產業的概念和分類
版權相關產業的概念首先由美國提出。1990年美國國際知識產權聯盟開始研究版權相關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發布了《美國經濟中的版權相關產業》報告。此后許多國家采用“版權相關產業”概念進行研究,但分類方法有所不同[2]。2002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家工作組在赫爾辛基召開會議,最終在版權相關產業的定義和分類上達成一致意見:版權相關產業為版權可發揮顯著作用的活動或產業,分為核心版權產業、相互依存的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和非專用支持產業[3]。從2004年開始,美國開始采用這種分類方法,此后許多國家的研究也采用這一分類方法。這種版權產業的定義同時融合了法律和經濟的內涵,為我們對版權產業的研究提供了法律、經濟,定性、定量多重統一的研究視角。
參照《版權相關產業的經濟貢獻調研指南》,根據實際情況,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調研組對版權相關產業的定義為:中國版權相關產業是全部或部分活動與中國版權法保護的作品或其他受版權法保護的客體相關的產業。這些活動包括創作、制作、表演、廣播、傳播以及展覽或者發行和銷售。具體分為核心版權產業、相互依存的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非專用支持產業四大類[4]。它把完全或主要基于版權的產業和對版權內容依賴程度較小的產業區分開,體現了版權產業根據“版權性”這一核心宗旨進行分類的標準[5]。
具體來講,核心版權產業是指“完全從事創作、制作和制造、表演、廣播、傳播和展覽或銷售和發行作品及其他受保護客體的產業”。典型代表如文字作品、電影、軟件、廣告等。相互依存的版權產業是指“從事制作、制造和銷售其功能完全或主要是為作品及其他受版權保護客體的創作、制作和使用提供便利的設備的產業”。典型代表如音像設備、計算機、復印機等。部分版權產業是指“部分活動與作品或其他受版權保護客體相關的產業。這些活動包括創作、制作和制造、表演、廣播、傳播以及展覽或者發行和銷售”。典型代表如紡織品、手工藝品、玩具等。非專用支持產業是指“其部分活動與促進作品及其他版權保護客體的廣播、傳播、發行或銷售相關且這些活動沒有被納入核心版權產業的產業”。典型代表如與上述活動有關的批發零售業、運輸倉儲業等[6]。
3 中美版權相關產業經濟數據對比
3.1 中美版權相關產業行業增加值對比
從統計數據看,版權產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以及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但與美國相比,無論是從總量上還是從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上看,差距都還很大。
中國版權相關產業行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從2004年的4.94%(7884.18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6.55%(22297.98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23.11%,是同期國民經濟增長率的兩倍左右(見圖1),而核心版權產業的年平均增長率更是高達30.19%。這充分說明版權產業作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副總干事王彬穎在參加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保護音像表演外交會議時認為“中國版權相關產業行業增加值已經明顯超過5.8%的世界平均水平”[7]。
雖然中國的版權產業發展迅速,規模越來越大,但與美國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中國版權產業的總體規模只占美國的10%—20%,在GDP中所占比重也只有美國的一半左右,而核心版權產業的規模只有美國的6%—20%,在GDP中所占比重也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見圖2)。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隨著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這種差距正越來越小。例如全部版權產業值,2004年中國只有美國的9.6%,到2009年為美國的22.5%。事實上版權產業在美國的發展速度也遠超國民經濟的平均發展速度。從2007年至2010年,美國雖然經歷了金融危機,但總體版權產業的年收益增長率達到了1.47%,核心版權產業也以年增長率1.10%的速率穩步增長,兩者均超過了同期美國經濟年均0.05%的增長速度[8]。endprint
[摘 要] 通過對比2004年以來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的經濟貢獻統計數據以及由美國國際知識產權聯盟發布的同期年份的美國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統計數據,發現版權產業在兩國都已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但中國的版權產業在一些統計指標上與美國相比,差距還很大,美國發展版權產業的一些有益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關鍵詞] 中美比較 版權產業 經濟貢獻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4) 01-0093-05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重視,中國對版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認識越來越深刻。人們不再單純地從法律或者文化藝術的層面來看待版權,版權的經濟效用更加凸顯。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積極推動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開展了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的研究。
從2007年開始,中國國家版權局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合作,委托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在中國開展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的調研。調研目標是利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提供的方法,對中國版權相關產業進行調查并提供量化分析,具體包括行業增加值、就業人數、出口額三個經濟指標。調研組分別在2010年12月和2012年6月發布了2004年、2006年和2007—2009年的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調研成果。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報告,美國是世界上版權相關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不論在國內產值總量上還是在國際貿易中都位居前列。美國版權產業一直以超過美國經濟增長率兩倍的速度增長,對國民經濟的總體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版權相關產業的經濟貢獻調研,是開展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調研最積極、最全面和最深入的國家。美國的調研方法和經驗為后來很多國家開展此項調研提供了重要參照。
國內此前的一些研究大都聚焦在中美兩國的版權制度比較或者僅限于兩國的圖書版權貿易研究,研究數據大都來源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每年發布的全國版權統計。而利用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的調研成果,對中美兩國版權產業的差異進行研究的很少。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中美兩國2004年和2006—2009年的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調研數據以及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布的全國版權統計數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的相關統計數據,來比較兩國在版權產業經濟上的差異。
2 版權相關產業的概念和分類
版權相關產業的概念首先由美國提出。1990年美國國際知識產權聯盟開始研究版權相關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發布了《美國經濟中的版權相關產業》報告。此后許多國家采用“版權相關產業”概念進行研究,但分類方法有所不同[2]。2002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家工作組在赫爾辛基召開會議,最終在版權相關產業的定義和分類上達成一致意見:版權相關產業為版權可發揮顯著作用的活動或產業,分為核心版權產業、相互依存的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和非專用支持產業[3]。從2004年開始,美國開始采用這種分類方法,此后許多國家的研究也采用這一分類方法。這種版權產業的定義同時融合了法律和經濟的內涵,為我們對版權產業的研究提供了法律、經濟,定性、定量多重統一的研究視角。
參照《版權相關產業的經濟貢獻調研指南》,根據實際情況,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經濟貢獻調研組對版權相關產業的定義為:中國版權相關產業是全部或部分活動與中國版權法保護的作品或其他受版權法保護的客體相關的產業。這些活動包括創作、制作、表演、廣播、傳播以及展覽或者發行和銷售。具體分為核心版權產業、相互依存的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非專用支持產業四大類[4]。它把完全或主要基于版權的產業和對版權內容依賴程度較小的產業區分開,體現了版權產業根據“版權性”這一核心宗旨進行分類的標準[5]。
具體來講,核心版權產業是指“完全從事創作、制作和制造、表演、廣播、傳播和展覽或銷售和發行作品及其他受保護客體的產業”。典型代表如文字作品、電影、軟件、廣告等。相互依存的版權產業是指“從事制作、制造和銷售其功能完全或主要是為作品及其他受版權保護客體的創作、制作和使用提供便利的設備的產業”。典型代表如音像設備、計算機、復印機等。部分版權產業是指“部分活動與作品或其他受版權保護客體相關的產業。這些活動包括創作、制作和制造、表演、廣播、傳播以及展覽或者發行和銷售”。典型代表如紡織品、手工藝品、玩具等。非專用支持產業是指“其部分活動與促進作品及其他版權保護客體的廣播、傳播、發行或銷售相關且這些活動沒有被納入核心版權產業的產業”。典型代表如與上述活動有關的批發零售業、運輸倉儲業等[6]。
3 中美版權相關產業經濟數據對比
3.1 中美版權相關產業行業增加值對比
從統計數據看,版權產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以及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但與美國相比,無論是從總量上還是從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上看,差距都還很大。
中國版權相關產業行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比重從2004年的4.94%(7884.18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6.55%(22297.98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23.11%,是同期國民經濟增長率的兩倍左右(見圖1),而核心版權產業的年平均增長率更是高達30.19%。這充分說明版權產業作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副總干事王彬穎在參加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保護音像表演外交會議時認為“中國版權相關產業行業增加值已經明顯超過5.8%的世界平均水平”[7]。
雖然中國的版權產業發展迅速,規模越來越大,但與美國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中國版權產業的總體規模只占美國的10%—20%,在GDP中所占比重也只有美國的一半左右,而核心版權產業的規模只有美國的6%—20%,在GDP中所占比重也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見圖2)。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隨著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這種差距正越來越小。例如全部版權產業值,2004年中國只有美國的9.6%,到2009年為美國的22.5%。事實上版權產業在美國的發展速度也遠超國民經濟的平均發展速度。從2007年至2010年,美國雖然經歷了金融危機,但總體版權產業的年收益增長率達到了1.47%,核心版權產業也以年增長率1.10%的速率穩步增長,兩者均超過了同期美國經濟年均0.05%的增長速度[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