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軍
[摘 要] 北京作為中國歷史上金、元、明、清、北洋等各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出版活動經歷了不同的社會形態,擁有深厚而連續的歷史積淀,出版史料極其豐富。以《北京出版史志》輯刊為代表的一批史料編撰、整理成果,展現了北京地區的出版歷史與成就,為大型史志著作的編寫以及當今的出版實踐提供了重要的資源。
[關鍵詞] 北京 出版史料 區域出版史料 《北京出版史志》
北京自商末周初以來,多次成為方國或全國的中心。北京出版業在明清官刻、私刻和坊刻領域,在近現代報刊出版領域和學術出版領域,在社會主義出版體制的建立和發展以及現代出版技術、新興出版業態的開拓等諸多方面,都有十分突出的成就,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北京出版業修志編史,其價值和意義遠遠超出區域范圍,甚至也不囿于出版領域本身。而出版志的纂修、出版史的編寫,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與刊行無疑是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礎。
1993年12月,由《北京出版史志》編輯部編輯、北京出版社刊行的《北京出版史志》(以下簡稱《史志》)第一輯面世。到2000年11月,該《史志》輯刊的第十六輯出版,前后歷時8年,不僅在出版史料的搜集、整理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北京出版志》及相關志書、史書的編纂出版工作。
第一輯的《史志》上,有開宗明義的《卷首語》,對于創辦這個史料輯刊的目的、意義,稿件征集與編選的原則、要求等,都有清楚的交代。編者說:“我們編輯出版《北京出版史志》的目的,是為了群策群力搜集、整理有關北京出版方面的資料,以期眾志成城,最終編纂好《北京出版志》和《北京出版史》。”編者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凡屬一家之言,只要資料翔實,言之有據,剖析透徹,言之成理者,均可采用。有不同的學術觀點,可以彼此探討,相互補充、切磋,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弄清歷史真相。”“我們急需為北京出版史志填補空白及有新意、新材料、新見解,為他人所未論述過的作品,凡屬此類稿件,我們均予以優先發表。”“我們遵守‘厚今明古的原則,對現、當代有關北京地區出版方面的材料,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希望對這方面熟稔的作者,踴躍賜稿。”“我們歡迎概括性強,信息量大,言簡意賅的文章。在一篇短文中,如能提綱挈領地談清某一朝代北京出版方面的問題,或某一方面從古到今的情況的,則屬上品、佳構,必然會受到讀者的青睞。”《史志》第一輯就較好地體現了編者的意圖與要求。此輯除《卷首語》外,刊發了28篇文章,14則小資料。初次設定的欄目有《燕京出版史事》《古今出版機構》《出版建制沿革》《出版管理》《京華出版苑》《古今書肆談往錄》《圖書市場管理》《圖書發行》《書肆記趣》《書肆人物》《古今名書店》《出版大事年表》等。欄目的設立未見十分精當,甚或有些隨意,但還是較好地反映了《史志》視野的開闊和內容的豐富。此輯奠定的開本基礎是850×1163毫米的大32開本。這一輯正文233頁,17.6萬字,印數1000冊,定價5.40元。
第二輯《史志》是1994年3月推出的。頁碼、字數與前一輯大略相當(以后各輯規模也差不多,字數最少者為15萬字,最多者為19萬字)。此輯欄目有所調整,除保留《燕京出版史事》《京華出版苑》等五個專欄,新辟有《古書鉤沉》《名人與出版》《出版單位介紹》《動態》。此外還特設《答讀者問》一欄,加強編者與讀者的溝通和互動。此后各輯,內容和形式常中有變,變中有通。例如,第三輯(1994年9月)增加了北京地區當代出版史料的分量,發表了《建國以來著作權的保護》《二十世紀世界印量最大的書:〈毛主席語錄〉編發始末》等,另專門設《獲獎單位及圖書》,刊載當代最新的出版資料。第四輯(1994年12月)在扉頁登載了新聞出版署辦公室的《通知》。它是發給北京地區各家出版社的。《通知》說:“根據中央關于全國各地均要修志的要求,《北京出版志》的編纂工作,正在緊張進行。為使此項任務能如期完成,請給予大力支持。請將《北京出版志》辦公室發給的收集資料表抓緊填齊后,速交北京出版志辦公室(北京北三環中路6號;郵編100011。”今天,這份《通知》本身也已成為一份出版史料了。第五輯(1995年3月)有《建國43年北京科技圖書出版概述》等綜述性文章外,另新增《回憶錄》欄目,刊登了《用圖書為志愿軍服務》《北京出版社的一段往事》等,立足當代,皆有特色。第八輯(1996年7月)在《編輯業務》和《書籍裝幀》欄目中,刊載《清代中央政府的圖書編纂》《北京地區出版業的校對工作》《北京古代書籍裝幀形制的演變》等文章,進一步拓展了資料收集和研究的范圍。第九輯(1997年1月)則在新業態、新領域等方面出版史料的搜集、總結方面進行探索,新列《音像圖書》《電子出版物》《對外合作》專欄,發表相關資料性文章。第十輯(1997年7月)的《印刷記略》一欄,刊發《印刷業管理大事記略(1949—1993)》一文,資料的觸覺又有新延伸。
《史志》的最后一輯——第十六輯,在2000年11月“收官”。這一輯刊發了《50年來中國出版同海外的交流與合作》《商務印書館新生50年》等15篇文章,8則小資料。欄目比起第一輯少了許多,主要有《京華出版史事》《編輯與出版》《出版機構》《出版管理》《電子出版》《出版人物介紹》《大事記》。此輯發表了《關于新編地方志的幾點思考(上)》,似乎成了未完稿。
綜覽全部16輯《北京出版史志》,統計可知,輯刊共發表各類出版史料方面的文章327篇,小資料180則,正文總頁碼3612頁,總字數269.3萬字。輯刊的主體內容是各欄目的文章和資料匯編。《資料》欄帶有補白的性質,一般文字簡短,篇幅很小,絕大多數文字屬于與出版文化史有關的知識介紹,間或也有一點具有史料價值的短文。總體上看,這些史料性質的研究文章、資料選編大多出自專家、學者、出版業領導和相關知情人士手筆,主要作者有曹鶴龍、陳紹寬、杜信孚、方厚樞、劉北氾、雷夢水、李致忠、姜緯堂、闕道隆、潘國彥、潘慶海、吳道弘、王仿子、王維齡、王暉、許力以、趙庚奇等等,其中不少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出版史專家。應該說,輯刊的編輯出版,基本上能全面地反映北京地區的古今出版面貌和成就,厚今而不薄古,其中不少史料是新發掘和整理的,一些領域是新開辟的,帶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為《北京出版志》及其他相關書籍的撰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endprint
就筆者所知,北京出版史志資料的搜集、整理與刊行,早在1990年以前就開始了。北京市新聞出版局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編《北京出版史志資料選輯》(第一輯),就是在1990年12月由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這個不足100頁、近8萬字的小冊子,刊登了15篇文章,包括《揭露敵人 喚起群眾:回憶北平地下黨文委領導的斗爭》《北平中外出版社斗爭記實》《北平地下黨組織開設的北方書店》《解放前北京印刷工人的革命斗爭》等等。這里涉及的內容,主要是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出版、印刷、發行事業的有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這一《資料選輯》的刊行有其大的時代背景。根據1985年中辦發40號文件精神,國家出版局于1986年3月成立了黨史資料征集工作領導小組,進行黨的出版史料征集、整理、編纂和研究工作。1987年改名為新聞出版署黨史資料征集工作領導小組。這年6月新聞出版署在大連召開黨史資料征集工作會議,各省、市自治區都有出版局領導和相關專家參會,討論通過了《關于黨的出版史料征集、整理和編纂工作五年(1987—1991)規劃》。第一輯《北京出版史志資料選輯》就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
按照該書《編者的話》所言,出版這個連續性的《資料選輯》,還要“對北京古代出版、印刷、發行業的歷史資料進行挖掘與積累”,“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出版史資料作重點收集、整理、編纂,為現實斗爭需要服務”。這個《資料選輯》一輯而終(筆者沒有見到續輯)。《北京出版史志》的連續出版,事實上是對這個《選輯》的繼承、延續與擴展。這也符合國家新聞出版管理機構對出版史料工作的調整。1992年2月,新聞出版署黨組決定,撤銷黨史資料征集工作領導小組,將黨的出版史料征集、編纂、研究工作交給中國出版科研所。此后的出版史料工作,一方面仍然高度重視黨的出版史料問題,另一方面也大大加強了對出版史料全時段、多方位的收集與整理工作。《北京出版史志》的豐富內容就是一個佐證。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為了配合北京出版志的編寫,1993年,首都圖書館北京地方文獻部接受北京出版志編委會的委托,聯絡中國第一和第二歷史檔案館,共同編輯了《北京出版志料》。這個《志料》以首都圖書館為檢索重點,兼及北京地區其他圖書館和歷史檔案館。檢索文獻時限是自北京地區有出版萌芽以來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止。檢索主題方向以出版史、編輯史、印刷史、圖書史、文獻史、文化史為經,以歷史時代為緯,分層展開。文獻形式包括專著、學術論文、政府公報、法律法規、期刊、報紙等多種形式,共檢出文獻3700條,復印后裝訂為32卷,約1000萬字,編為17章。此外,首都圖書館北京地方文獻部還接受北京市印刷工業總公司的委托,編制了80余萬字、10冊的《北京印刷工業志料》。這些大型一手資料的編選匯集,大大豐富了北京區域出版的史料寶庫。還須一提的是,新中國建立后的北京,新聞出版機構云集,眾多報社、刊社、出版社的機構史、紀念文集與畫冊、資料匯編等等,數量十分可觀,也都是重要的出版文化史料。
我們欣喜地看到,梅花香自苦寒來,收獲緊隨耕耘后:2001年4月,富有特色的93萬字大型志書《北京工業志·印刷志》率先面世;2005年10月,洋洋近百萬言的鴻篇巨制《北京志·出版志》正式刊行;2006年12月,同樣是氣勢恢宏的百萬字大著《北京志·期刊志》公開出版,開地方期刊志先河。以上三書,除了《印刷志》是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刊行,其他兩本大書均與《史志》一樣,由北京出版社付梓。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迄今為止嚴謹厚重的《北京出版史》還未見成書。北京印刷學院早在2006年就成功申請北京市社科規劃辦重點項目,立項開展北京出版史的研究與攻關。2008年5月,曲德森主編的《北京印刷史圖鑒》由北京藝術與科技電子出版社推出。2012年9月,崔志文、范繼忠主編的《北京出版史圖鑒》由同一家出版社印行。該書文字約15萬字,圖片多達1172幅;作為北京地區首部出版通史圖鑒,它以北京出版產業與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出版史課題組的研究報告為基礎,配以相關圖畫資料,旨在以“圖史”的方式形象地呈現北京地區出版活動的歷史概要。論述時間上起遼代,下迄2005年,每個階段的圖文主題為出版物、出版人和相關實物等,以在出版界的影響度和凸顯時代信息的豐富程度為選圖標準。毫無疑問,有了上述的北京地區史料編纂和相關志書、圖史刊刻的良好基礎,內容更加豐富、論析更加深入、史料更加翔實的大型《北京出版史》問世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參考文獻
[1] 《北京出版史志》編輯部.北京出版史志(1—16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2000
[2] 北京市新聞出版局黨史資料征集領導小組.北京出版史志資料選輯(第一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3] 陳升貴.《北京工業志》編委會.北京工業志·印刷志[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4]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志·出版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5]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志·期刊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6] 曲德森.北京印刷史圖鑒[M].北京:北京藝術與科技電子出版社,2008
[7] 崔志文,范繼忠.北京出版史圖鑒[M].北京:北京藝術與電子科技出版社,2012
[8] 葉再生.出版史研究(第一輯)[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3
[9] 黃河.北京報刊史話[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