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 彭建祥
仿生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起來的屬于生物科學與技術科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是研究生物系統的結構、物質、功能、能量轉換、信息控制等各種優異的特征,并把它們應用到技術系統,改善已有的技術工程設備,并創造出新的工藝過程、建筑節構造型、產品結構和造型、自動化裝置等工業技術系統。
從遠古時代起,人們實際上就已在從事仿生學工作。最初人類對自然界生物的形態進行模仿。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魯班山上伐木途中,手指被尾茅草劃破,從而受到啟發,經反復實踐,終于做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帶有鋸齒的木工鋸。
在大自然中,動、植物在億萬年的進化中發展起來的嚴肅的生存策略,是經過長期的種種不同環境中優勝劣汰而適存至今的結果。生活中的自然形態,成為造型的典范。對千變萬化的自然界生物的形態、色彩、結構進行分析、整合、研究,可以使我們總結自然界中合理的、科學的仿生學設計方法應用于現代包裝設計當中。
仿生設計學是仿生學的一種發展和延續,它是在仿生學和設計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其主要研究對象是自然界,有選擇的在設計過程中應用自然界生物的特征和原理進行設計,同時結合一些仿生成果,通過設計的再創造進入人類的生活的一種新的設計思維方法。

明·荷葉蓋瓷罐(陜西歷史博物館藏)瓷罐蓋仿照荷葉制成,蓋邊沿起伏作荷葉卷曲狀,形態優美。
從有包裝的歷史直至今天,自然界的包裝仍是最好的包裝。現在社會的包裝方式和樣式與自然界生物體的包裝形式大量暗合。
在大自然中,不僅有像枯葉蝶、竹節蟲、變色龍等模仿植物外形和色彩的擬態生物,也有象貍藻、捕蠅堇、豬籠草這樣的食肉植物。這些形態和色彩的出現,它們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逐漸具備了適應自然界變化的本領,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功能的“自我包裝”(保護、適應環境功能)。因此,現存生命系統也就具備了高度的合理性,同時展示出了生命系統結構功能及其調控的多樣性、復雜性、適應性、精巧性和經濟性、互惠性和共生性。這些自然造化的絕妙之作,無不閃耀著生命智慧的靈性之光,成為造型的典范。對千變萬化的自然界生物的形態、色彩、構造進行研究,有助于我們重新認識現代商品包裝,總結自然界中合理的、科學的仿生學設計方法應用于現代包裝設計當中。

此款包裝為香蕉口感的仿生包裝,直接仿生香蕉的外形和色彩,誘使喜歡香蕉口味飲品的消費者達成購買行為。
包裝設計這門應用藝術“借鑒”是其基本的特性。現代包裝設計的設計手段從各種藝術形式中吸取營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的急劇變化,包裝設計只從藝術領域吸收營養從實用性上和美感的形式拓展上就顯得越來越狹窄。從學科的發展角度來看,包裝設計與更多的理工學科進行交叉,吸收應用理工學科的知識體系是包裝研究的重要發展之路。

像花瓣一樣的手提盒,使兒童在食用產品的過程中還增加了游戲功能,擬人的仿生形象輕易就打動了孩子的心。
德國著名仿生設計大師路易吉·科拉尼曾說過“設計的基礎應來自誕生于大自然的生命所呈現的真理之中”。“自然界本身是最優秀的設計師,在幾乎所有的設計中,大自然都已賦予了人類最強有力的信息。自然界的進化產生和保留了世界上最完美的形態和色彩。因此,自然界本身就是最高明的設計師。設計要遵從于自然,汲取于自然,使他與人類的聰明才智融為一體”。這兩句話道出了自然與設計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這種緊密的聯系正是設計重要的靈感源泉之一。
人類在工業文明之前,天然材料在包裝中的使用非常廣泛。環保觀念的興起,使人們的再次關注天然、環保的天然包裝材料。而這種傳統、原始的包裝材料早在千年前已與“仿生”結下不解之緣,我們的祖先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大量使用天然材料仿生包裝。遠古時代人類生產、生活條件極其惡劣,當時的人類處在與大自然抗爭的階段,因此作為人類生活方式之一的包裝在當時的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條件的限制,我們的祖先只能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天然材料來盛裝食物,在這個過程中,由于身處大自然,大自然是當時人類最熟悉的環境,而人類似乎擁有與生俱來的模仿能力,因此他們一開始就不知不覺對最熟悉或最常見的動植物進行模仿,所以早在原始社會就已創造出許多生動活潑、方便實用的包裝。比如,為了滿足生活的需求,我們的祖先用植物的葉片包裹食物,用藤條進行捆扎;模仿瓜果的形態,制作接近圓形的容器來盛放物品,這些可以說是最早的天然材料包裝形式。

把橙子多肉、多汁最誘人的部分展現給消費者、包裝結構和質感的直接仿生,打動了消費者。

這是一款耳機的仿生包裝,包裝的造型利用耳機產品和圓形的外形構成了一個快樂、調皮的小女孩形象,和耳機的主要功能聽音樂帶來的快樂形成心理暗合。包裝色彩鮮艷,給青年消費者傳達的是時尚的觀念,滿足了青年人追求時尚的心理,整個包裝的外形詼諧、有趣,給消費者帶來了快樂。
仿生學和天然材料包裝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仿生學設計的一個最大特點便是設計帶給消費者的親和力。設計對于生活在人造鋼筋水泥森林的我們有著巨大心理撫慰意義。我們在使用仿生設計作品時,總是能和自然或多或少地扯上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則給我們帶來親切的心理慰藉和溫暖。天然材料包裝亦是如此,也擁有自然親和力這個特性。因此,天然材料來源于大自然,大自然的色彩,樣式以及親和力使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都市人在心理上緩解都市生活給現代人帶來的壓抑感和孤單感。從這一點來說,仿生學和天然材料包裝是不謀而合的。仿生形態的天然材料包裝,使人與商品更加接近,減輕高科技時代人與商品之間的隔閡。消費者對于仿生形態的包裝產品更加喜愛、親切,這種心理是使用幾何立方體無法比擬的。
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特別是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諸如信息仿生、控制仿生、力量仿生、化學仿生和醫學仿生等學科領域已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別是當微型處理器代替了龐大的機器部件,設計師在形式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時代,人們對產品設計的要求不再是過去的只注重功能的優異領先,而是追求清新、淳樸、注重返璞歸真和探討個性的自律。提倡仿生設計,讓設計回歸自然,賦予設計形態以生命的象征是人類對精神需求的共識;仿生的產品設計能在潛移默化中起到生態觀念教育的作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些因素共同為仿生設計的實現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包裝仿生形態設計或者稱之為包裝形態仿生設計、包裝自然生物形態仿生設計是在研究自然界生物體的典型外部形態結構特征及其象征寓意認知的基礎上,以自然界生物機體的形態為原型進行再加工創造的設計思維方法和設計手段。它通過對包裝形態與仿生設計關系的研究,以自然形態為基本元素,從自然形態中發掘更多的原創點,通過解構、簡化、提煉、抽象、夸張等藝術手法的表現,結合包裝設計的自身特點,把握自然物的內在活力與本質,傳達其內在結構蘊涵的生命力量,使包裝形態設計既具有質樸、純真的視覺效應,又蘊涵豐富的藝術精神與價值內涵,從而創造出更具人性化、創造性、藝術化、情趣化、生活化的包裝形態。
從自然界中汲取生物形態激發靈感進行包裝造型設計。利用藤、草、麻等天然植物編織的提手籃、盛物筐等容器,模仿植物或動物的形狀,設計出親切自然的包裝造型,構思巧妙,別出心裁。使用這樣的包裝容器盛裝物體,即方便實用,天然環保,而且天然材料的運用帶給我們親切的心理感受。同時,運用仿生設計造型,各種商品因而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這樣的包裝銷售手段在今天競爭激勵的市場中極為有效,仿生造型的包裝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形態仿生的同時也要結合材質仿生設計。其中形式與功能的完美結合當屬材料最簡便易得的天然包裝材料。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運用智慧、因地制宜,從身邊的自然環境中發現了許多天然的包裝材料:如木、藤、草、葉、莖、殼等。如端午節的粽子,是用清香的箬葉包裹糯米而成,箬葉,取材于自然植物蘆葦,箬葉的清香不僅增添了米粽的回味無窮,而且用后棄于自然,便于分解消失殆盡。其外形為獨特的三角形。用繩線捆扎,非常美觀。還有荷葉包肉、葫蘆裝酒、竹筒盛米等。除了這些,麻、木、皮革等也常被用作包裝材料。我國是絲綢的故鄉,絲綢也被用作包裝材料,制成錦袋、錦盒等。古代勞動人民通過掌握天然材料的特性將其合理、科學的應用于包裝設計之中。其用材的合理性,制作的巧妙以及裝飾造型的美感充分體現了古代在包裝設計中所追求的形式與功能的完美統一。對于我們今天的包裝設計仍然具有很大的啟迪和借鑒作用。目前諸多的商品包裝,設計之新到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地步。這一切自然基于市場的需求,但追求奢華之風也出現在設計上。常有人打開一層層漂亮的包裝紙,才發現里面不過是一塊最普通的糖。對消費者來說,包裝紙被立即扔掉,并沒有真正的用途,反而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同時又因日益增長的廢棄物污染了環境。為了確保自然界維持其正常工作免受人為破壞,包裝設計師應通過天然材料包裝設計,進行革命化的改良,使之能融入生態系統的大循環之中。就似于生命系統的新陳代謝,大自然的生態系統也在不斷的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包裝納入到生態系統的循環過程中,使得材質能以系統接受的方式取之于自然,又回到自然。從而獲得再利用和再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