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美聯儲終于邁出了結束量化寬松(QE)政策的第一步,決定從2014年1月開始,將月度資產購買規模從850億美元縮減至750億美元。這是很小的一步,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自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已推出了三輪QE,在金融機構惜貸的情況下維系了美國廣義貨幣供給量(M2)的增長,對美國經濟和就業形成了有力的支撐。現在縮減QE規模的原因是美國經濟復蘇的跡象已經相當顯著。
首先是失業率。根據美國勞工部下屬的勞工統計局(BLS)的數據,2013年11月美國的失業率為7%。與此同時,勞動參與率有所提高,從10月的62.8%上升至11月的63%,不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人從10月的9154.1萬人降至11月的9127.3萬人。美聯儲曾經表示,當失業率降至6.5%時,它就會開始提高短期利率了。
其次是經濟增長,根據美國商務部下屬的經濟分析局(BEA)的統計,2013年第三季度美國GDP增速折年率后高達3.6%(第二輪估算),并在美聯儲聲明發布兩天后,即12月20日,又更新為4.1%(第三輪估算)。這高于BEA之前初步統計的2.8%,也高于經濟學家預計的3.1%,而且這也比第二季度2.5%的增速高。BEA認為第三季度的GDP增長來自一系列因素,例如私營部門的存貨投資、居民消費支出、出口以及聯邦和地方政府的支出。
未來美國退出QE,美元勢必升值,這將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當美國利率上升時,美元的升值會加速資本外流,屆時人民幣有貶值的可能。這樣一來,目前資金流入中國套利的現象會出現逆轉,這有助于中國貨幣政策和銀行監管的解套,有助于中國的宏觀調控,也有助于讓資源重新配置到實體經濟。
從短期來看,QE退出對中國的負面影響相當顯著。延續數年的資金跨境套利助長了中國的資產泡沫,使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負債更趨短期化、美元化。資金外流會提高國內市場的利率水平,由于今后央行很可能不會像往年那樣對銀行的流動性需求有求必應,因此6月曾預演過的流動性危機會再出現,從而倒逼企業和機構退出套利。但這樣一來,資產泡沫崩盤的可能性會加大,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影子銀行和融資平臺將會首先受到沖擊。
從個人和企業的角度來看,有三點可以去做:一是降低杠桿,保持一定的流動性;二是理順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做到期限匹配和貨幣匹配;三要分散投資風險,有條件的應該在合法的前提下投資境外,有外幣負債的企業和個人,更應如此。在上世紀80年代和199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建議美國人將10%的凈資產投資于境外,筆者認為這個建議也適合目前的中國人參考。現在中國在法規上對資金外流的控制已經相當寬松了,如每人每年可以有5萬美元的換匯額度等,而且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計劃中也提出要進一步放開資本控制,因此資本控制將不是投資海外的一個主要障礙。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套利模式的終結意味著政府可以重掌宏觀經濟政策的主動權,這應該是樂見其成的。在資金外流的局面中,政府可以在順應市場的發展,降低法定存款保證金率以保障實體經濟有足夠的流動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