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樓市調控傳遞三大政策信號
在12月24日舉行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在部署明年工作時,明確表示:“繼續抓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和監管工作”,同時傳遞出三個政策信號:更加注重分類指導,探索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和強化市場監管。
● 信號一:更加注重分類指導
房地產市場分化明顯,在權威部門發布的數據中也得以印證。國家統計局18日發布的11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統計數據顯示,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房價連續第三個月同比漲幅超過20%,部分二、三線城市卻存在去庫存壓力,房價上漲后續動力不足。
據姜偉新介紹,2013年,全國有17個城市出臺了穩控房價的政策措施。他說:“2014年,要保持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執行好既有調控措施。同時要推進房地產領域深化改革的工作,加強市場監管。”
● 信號二:探索發展共有產權住房
住房城鄉建設部認為,從一些城市的實踐來看,發展共有住房,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能夠調動群眾依靠自己努力改善住房條件的積極性,有利于加快解決群眾住房困難。同時,發展共有產權保障房,符合公平、效率原則,可以避免陷入福利陷阱,有利于保持或激發社會的活力。
姜偉新說:“鼓勵地方從本地實際出發,積極創新住房供應模式,探索發展共有產權住房。”
● 信號三:強化市場監管
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歷來是房地產市場調控中的重要舉措。
姜偉新表示,2014年,繼續加強商品房預售和銷售的全過程管理,指導地方加快完善交易資金監管制度,大力推行二手房網上簽約,規范房屋交易行為。
此外,針對社會關注的城鎮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姜偉新表示,明年還要繼續推進,進一步擴大聯網城市范圍,探索建立各省、城市與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動的信息系統建設工作及運行機制。
尋求新發展的動力源
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聯合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經濟論壇于近日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為“經濟升級與創新驅動”,致力于為處于轉型升級關鍵階段的中國尋求新發展的動力源,探討多元化的發展之路。
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規劃院院長沈遲等嘉賓,圍繞新型城鎮化的標準與路徑等話題進行了探討;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北方機車車輛工業集團公司副總裁余衛平等嘉賓,就“創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難在哪”等話題展開了討論。
本次論壇還發布了《2013年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報告》,通過對2013年中國企業財務安全、并購發展、境外礦產投資的詳盡分析,展現2013年中國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的全景。本刊記者 錢玉娟
紅塔仁恒開啟新戰略
珠海經濟特區紅塔仁恒紙業有限公司把珠海定位為高端包裝紙板業務核心平臺,自身擁有高端包裝領域的優質市場資源,在這個領域的持續盈利能力,以及多年技術積累與品牌優勢。
紅塔仁恒紙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季向東說:“紅塔仁恒的夢想是用三到五年時間把公司打造成一個立足于紙包裝材料制造的與國內外資源優勢相匹配的大型骨干企業;通過‘企業價值鏈延伸和商業模式變革實現傳統產業向‘新型包裝材料領域的戰略性轉型升級。”
紅塔仁恒下一步的發展思路是不以追求規模為目標,走差異化道路,著力發展成產能適中、結構合理、產品個性突出、附加值高、新的科學技術和環保技術在產品中得到充分應用的現代化造紙骨干企業,同時把珠海基地打造成一個綠色造紙生態園。本刊記者 黃晏陵
德國萊茵TüV集團持續關注中國市場
作為較早進入中國的國外認證機構---德國萊茵TüV集團,結合自身優勢,不斷通過創新的產品策略,人性化的管理方案,成為中國認證產業的翹楚。目前每年的業務增長率達到19%,利潤增長率則達到30%。
“到目前為止,我們重點放在三大類產品領域:一是電子電器類產品;二是化學品的檢測;三是醫療器械、光伏產品安全檢測、食品安全檢測。我們還增加了新興的服務,如環保、低碳、節能檢測,企業社會責任認證服務等。我們幫助中國制造商獲得產品認證出口到國外,同時幫助國外制造商獲得認證出口到中國。最近幾年,我們特別關注電動車電池、電動車充電站檢測,還有新興產業電子商務領域的各類認證。”德國萊茵TüV集團在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溫豪格先生說。本刊記者 黃晏陵 劉新潔
NEC致力于智慧城市云計算
NEC是較早倡導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支持智慧城市建設的企業之一。NEC(重慶)計劃于2014年3月前,基于NEC的云計算數據中心開始提供面向政府、交通、防災、能源、醫療、農業的云服務。為配合重慶市加快培養云計算專業人才,開展技術認證項目的計劃,NEC將于2014年2月為重慶市政府開設“重慶國際云計算學院”,設計云計算教育課程等。NEC期待通過NEC(重慶)在云計算服務、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努力,獲得更大的在華業務版圖。
談到未來在華發展計劃,NEC(中國)有限公司中國總代表兼總裁日下清文先生說:“我們已制定了跨度3年的中期計劃,在未來將繼續立足于中國,扎根本土市場,以社會基礎設施的解決方案為中心,為中國市場做出貢獻。”本刊記者 陳海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