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佳 楊 柳(
遼寧省沈陽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110032)
嬰兒期兒童的體格發育監測
倪 佳 楊 柳(
遼寧省沈陽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110032)
本文介紹嬰兒期兒童體格發育監測的相關事宜。
嬰兒;體格發育;監測
兒童的生長發育包括身體發育和心理發育兩個方面,廣義的身體發育包括形態、生理和運動能力等多個方面。體格發育是指外部形態發育,可用
人體測量指標來反映。
1.1 身長 <1歲的嬰幼兒,由于不能站立或站立時不能保持足跟、骶骨和胸椎與身高計保持接觸(以使嬰幼兒維持身體直立位),需臥位測量頭頂點至足底距離,稱之為身長。
1.2 坐高與頂臀長 坐高指兒童處于坐位時的頭頂點至坐骨結節的高度。<1歲兒童測量頭頂點至臀部高度,稱之為頂臀長。身長或身高減去頂臀長或坐高即下肢長度。
1.3 體重 嬰兒體重的測量誤差比身高小,此期體重可有效地反映營養狀況。低出生體重(low birth weight, LBW)是指出生體重<2 500 g。目前,<1歲兒童主要是用電子秤稱重,體重測量前應校正零點(不在零點應調節校正螺絲)、靈敏度(用100 g砝碼)和測量誤差。
1.4 頭圍 嬰幼兒頭圍穩定,變異系數最小。后囟由頂骨與枕骨縫構成,呈三角形,在出生時或出生后2~3個月閉合。佝僂病、腦積水、地方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可致囟門閉合延遲;顱內壓增高可致前囟飽滿;嚴重脫水或營養不良,可致囟門凹陷。
1.5 胸圍 胸圍是胸廓的圍長,反映胸廓與肺的發育。出生時胸圍小于頭圍1~2 cm,1歲時與頭圍大致相等,形成交叉,以后胸圍超過頭圍。
1.6 上臂圍 上臂圍是指上臂正中位的肌肉、脂肪和骨骼的圍度。在兒童期,肌肉和骨骼圍度上的差異相對穩定,脂肪多少影響上臂圍變化。因此,可以用上臂圍值間接反映脂肪變化來估計營養狀況。
1.7 皮脂厚度 皮下脂肪厚度簡稱皮脂厚度,是評價兒童營養狀況的指標之一。
2.1 評價方法的選擇 我國對兒童體格發育最常用的評價方法是均值離差法。均值離差法適用于各種不同性質的評價。
均值離差法即看個體所測得的值距離均數或中位數的距離,即相當于均數加減幾個標準差。我們在統計學中可知,±1s占總體的68.3%,±2s占95.4%,±3s占99.7%。

表1 五等級劃分法
2.2 幾種發育偏離的評價(表2)
2.2.1 低體重 評價指標:年齡別體重。評價結果:低于參考人群的年齡別體重的-2s。但這里我們忽略了有肥胖和超重的可能,應進一步排除。
2.2.2 生長遲緩 評價指標:身高別體重和年齡別身高。評價結果:身高別體重≥-2s,年齡別身高<-2s。
2.2.3 超重與肥胖 評價指標:身高別體重。評價結果:高于參考人群的年齡別體重的+2s。
2.2.4 消瘦 評價指標:身高別體重和年齡別身高。評價結果:年齡別身高≥-2s,身高別體重<-2s。
2.2.5 慢性嚴重營養不良 評價指標:身高別體重和年齡別身高。評價結果:身高別體重<-2s,年齡別身高<-2s。

表2 3種生長發育偏離的判斷
R179
A
1672-7185(2014)01-0009-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1.006
201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