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明,孟 婧,劉 金,馮晶晶,馬文海
(1.保定市中心醫院骨科,河北 保定071000;2.河北大學附屬醫院,河北 保定071000)
本研究對我院近兩年來收治的50例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比較了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關節鏡下重建方法和保守治療方法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患者,所有患者均為單膝損傷,主要臨床癥狀包括關節腫脹、疼痛、不穩等。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這些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治療組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齡20~69歲,平均年齡(42.2±10.6)歲。受傷部位:左膝11例,右膝14例;在致傷原因:車禍傷17例,壓砸傷3例,摔傷5例;多發韌帶損傷情況,8例為前交叉韌帶(ACL)、后交叉韌帶(PCL)、內側副韌帶(MCL)、外側副韌帶(LCL)損傷,12例為 ACL、PCL、MCL損傷,5例為ACL、PCL、LCL損傷。治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40.7±10.2)歲。受傷部位:左膝10例,右膝15例;致傷原因:車禍傷18例,壓砸傷3例,摔傷4例;多發韌帶損傷情況:有7例為ACL、PCL、MCL、LCL損傷,12例為ACL、PCL、MCL損傷,6例為 ACL、PCL、LCL損傷。兩組患者各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運用常規方法進行治療,并認真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及時處理出現的各種問題。觀察組:給予關節鏡下重建治療,具體操作為:對患者進行股神經阻滯麻醉+喉罩全身麻醉,取仰臥位,將止血帶扎在患者的大腿根部,并常規消毒防水鋪巾。分別運用四股自體腘繩肌腱、自體骨-髕腱-骨移植物在關節鏡下對PCL和ACL進行重建。將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取出來,各自對折,組成四股直徑和長分別在9~10mm、11~12cm之間的腘繩肌腱的移植物;將一端帶有髕骨骨瓣、另一端帶有脛骨骨瓣的1/3髕腱取出來作為骨-髕腱-骨移植物,骨板大小為25mm×10mm×8mm左右。首先對PCL進行重建,然后對ACL進行重建,分別將2條韌帶的脛骨與股骨骨隧道建立起來,先經骨隧道將PCL的移植物向關節內引入,在解剖位對螺釘進行擠壓,將PCL的移植物股骨端固定下來,再將ACL的移植物向關節內引入,股骨及脛骨隧道全長充滿著移植物兩端,解剖位對螺釘進行擠壓將ACL的股骨止點固定下來。將PCL和ACL移植物拉緊,分別在解剖位對螺釘進行擠壓,將PCL和ACL的脛骨端止點固定下來,再在脛骨側尾端拉緊PCL和ACL移植物,固定拴樁螺釘。最后對重建的PCL和ACL的位置、固定穩定2性等進行認真細致的檢查。手術過程中通過關節鏡對半月板損傷位置進行認真的檢查,如果患者的半月板損傷在紅區,則運用2~0可吸收線對破裂的半月板進行修復;如果患者的半月板損傷在白區,則部分切除并修整成型半月板。運用2~0可吸收縫線修補MCL和LCL及關節囊。手術過程中進行前后抽屜試驗、側方應力試驗等,將膝關節恢復的穩定性確定下來。手術之后將引流管放置在膝關節中,1天后將引流管拔除[1~4]。
1.3 術后處理 手術之后1天~4周,讓治療組患者用膝關節支具固定完全伸膝位,同時長收縮肌肉等,用支腿支具對抬腿訓練進行有效的保護,第4周讓患者開始進行關節不負重彎曲活動。第6周讓患者在休息時用支具在伸直位固定患膝,在負重時用支具在0°位固定患膝,以對膝關節過伸進行有效的預防和避免;第3個月將支具去除,讓患者進行慢跑等靈活性訓練[5~7]。
2.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和主動關節活動范圍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和主動關節活動范圍之間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的提升幅度較大;治療前兩組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和主動關節活動范圍之間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明顯比對照組患者高,主動關節活動范圍明顯比對照組患者大,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和主動關節活動范圍比較(±s)Table 1 Lysholm knee score and active motion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和主動關節活動范圍比較(±s)Table 1 Lysholm knee score and active motion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組別 n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主動關節活動范圍(°)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2對照組 2 5 41.8±4.3 87.0±6.0 87.5±12.5 125.0±9.2 5 41.6±4.2 79.5±6.3 85.6±10.7 102.7±10.2 P<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6%和40%,治療組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患者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10-2)]Table 2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operation
3.1 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及其治療 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屬于一種嚴重的高能損傷。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交通的不斷發達,造成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8]。本研究結果發現,致傷原因絕大部分為車禍傷。保守治療是傳統的治療方法,由于該具有極高的膝關節不穩定發生率,因此受到了醫學界的質疑[9]。隨著膝關節鏡技術等的不斷發展,臨床在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的治療中逐漸接受并日益廣泛地應用了一期重建或修復技術[10]。
3.2 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關節鏡下重建方法應用效果 Subbiah等學者報道,無論斷裂的ACL和PCL被早期修復還是延遲修復,所獲得的的膝關節穩定性和活動度均是相同的[11]。馬信等學者報道,早期運用自體或異體肌腱在關節鏡下同時重建ACL和PCL,取得的臨床療效是極好的。同時他還給予了術后早期的關節功能鍛煉以充分的重視,認為患者的膝關節會在早期適當可控的關節功能鍛煉中變得更為穩定,手術之后也不會有膝關節粘連發生[12]。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和主動關節活動范圍之間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的提升幅度要大;治療前兩組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和主動關節活動范圍之間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明顯比對照組患者高,主動關節活動范圍明顯比對照組患者大,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和上述臨床研究結果一致,充分說明了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關節鏡下重建方法較保守治療方法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擴大患者的主動關節活動范圍。本研究結果還表明,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6%和40%,治療組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患者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關節鏡下重建方法較保守治療方法在降低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的優勢更為明顯。
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關節鏡下重建方法較保守治療方法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擴大患者的主動關節活動范圍,同時降低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1] KM Chan,劉亞波,吳新寶,等.骨科運動醫學的最新觀點與爭論[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12:132-139.
[2] 劉玉杰,敖英方,陳世益.膝關節韌帶損傷修復與重建[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17-248.
[3] 馮 華,洪 雷,王滿宜,等.關節鏡下股四頭肌腱雙束重建后交叉韌帶[J].中華外科雜志,2008,41:189-192.
[4] 萬仲賢.中西醫結合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西部醫學,2011,23(6):1082-1084.
[5] 朱振安.重視膝關節多發韌帶損傷的早期診治[J].中國骨傷,2009,22(3):161-163.
[6] 陸 偉,王大平,韓 云,等.關節鏡下過頂位與解剖位單束重建前交叉韌帶比較[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9,27(3):71.
[7] 肖祥池,周英祝,楊文斌,等.關節鏡下應用鈕扣式鋼板固定四股自體股腘繩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1,7(8):801-802.
[8] 李 怡.玻璃酸鈉關節腔內注射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臨床療效觀察[J].西部醫學,2010,22(09):1681-1683.
[9] 王 輝,沈建平,鄒 宏,等.關節鏡下急性期保留交叉韌帶殘端重建的早期療效觀察[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4):366.
[10] 張 偉,孫 磊.保留與切除殘跡前交叉韌帶重建關節液滲入骨隧道的實驗比較[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27(7):608-610.
[11] 袁天祥,馬寶通,王寶成,等.股骨遠端、脛骨遠端骨折Liss手術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10,4:246.
[12] Almerkiders LC,Logan TC.Resultsfollowing treatment of traumatic dislocation of the knee joint[J].Clin Orthop Relat Res,2012,28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