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勇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北京 100022)
甲午戰爭是近代世界的一個拐點。先前的西方列強俱樂部在這場戰爭結束后,迎來了一位東方成員日本。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始就發誓要成為一個西方式的國家,所謂“脫亞入歐”,就是要將日本改造成為近代西方諸強那樣的國家。短短幾十年,日本獲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滅了中國的威風,一個傳統大國就此沉淪,而日本卻獲得了“強國俱樂部”入場券,世界格局隨之調整。但是,日本畢竟是后起強國,不可避免帶有后來者的貪婪。日本恨不得通過這場戰爭一口吃成大胖子,控朝鮮、割遼東、割臺灣、割澎湖,索求巨額賠款。日本“成長沖動”原本受到列強默許、鼓勵,甚至縱容,但當日本“成長”太快,可能會威脅、侵犯其他大國利益時,列強不得不出手遏制。所謂“三國干涉還遼”,只有放到這樣的世界背景去理解,才能明白列強與甲午戰爭的真實關系,明白日本在此后半個世紀為什么不斷挑釁西方大國的底線。
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伊藤博文在《中日講和條約》上簽字。第二天,李鴻章一行就在馬關登輪回國。據說,李鴻章在離開馬關時,曾哄然一笑,吐舌而去。這個描述顯然是說,李鴻章對于談判結果還是滿意的,特別是結合后來的故事,中國在俄、德、法三國干預下要回了遼東半島,因此有人懷疑李鴻章在談判中并不力爭遼東半島,可能蘊含著一個巨大的計謀。
對李鴻章的懷疑,主要來自日本。日本輿論在“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發生后,突然醒悟,懷疑李鴻章預先與德國人商妥,在來日前就與列強訂下密約。他應允割讓遼東,因為他知道這些地方還會回到中國。
日本人的說法當然是猜測,李鴻章究竟是怎樣想的,后人并不知道。參與議和全程的陸奧宗光對這個傳說不屑一顧。據他觀察,李鴻章在割讓遼東問題上非常痛苦,從來沒有無所謂的情緒。李鴻章在談判中一直強調,遼東半島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為京師門戶,是大清發祥地。日本如果一定要拿走遼東,其實就是要與中國永久為敵。[1]
陸奧的分析也是一家之言,他不可能知道李鴻章的內心活動,不知道李鴻章前往馬關時確實做了大量外交準備。在北京停留的那些天,李鴻章除與朝廷、軍機大臣交換意見,準備預案外,也與各國公使密切接觸。但要說李鴻章在談判中答應日本要求,先是同意割讓遼東,然后再憑借列強干預將之贖回,這顯然是一種想象,具有陰謀論的味道。
事實上,甲午戰爭并不是中日兩國一對一的戰爭,這是遠東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既涉及中、日、朝三國,也涉及俄、德、英、法、美,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在遠東的利益。列強對中日間的戰爭密切關注,所謂局外中立,只是看著你們兩家打,而且是在知道中國根本打不過日本的情形下。
列強以所謂局外中立立場看著日本打中國,其實就是要日本用武力打開中國半掩著的大門。中國雖然在半個多世紀前的鴉片戰爭中被迫打開了國門,開放了五個通商口岸。后來又在英法聯軍打擊下,被迫融入國際社會。但清政府一直不是對外開放的主導者,始終不愿將整個中國徹底融入國際社會。那時的世界潮流,是資本主義在經歷了早期發展后向帝國主義轉變,他們過剩的生產能力要向外轉移,過剩的資本需要尋找投資機會。中國擁有龐大市場,但清政府并不歡迎外國資本的到來,并不愿意將市場向外國資本開放。
實事求是說,中國在經歷了三十年洋務發展后,并沒有向現代社會轉軌。對此,外國資本是不能容忍的。日本引誘中國在朝鮮問題上犯錯,其實就是代表列強尋找徹底打開中國大門的辦法。這場戰爭使清政府受到了空前羞辱,割地賠款,這是大清王朝兩百多年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但是,這并不是這場戰爭的全部內容,那只是一個政府的直接損失。甲午戰爭的核心內容是用武力將中國強行拉上世界一體化軌道,《馬關條約》對中國來說,有割地,有賠款,但對后來影響最大的,還是市場開放、準入。中國從此踏上世界一體化的不歸路。
從這個觀點反觀甲午戰爭,就明白列強所謂中立,只是不愿幫助中國的借口,他們對這個事件的關注,甚至超過了許多中國人。他們琢磨著何時干預、用力,他們希望日本教訓中國,但也不希望日本獲取絕對優勢,破壞遠東格局。所以,當日本漫天要價傳出后,列強就開始考慮怎樣干涉了。
日本拒絕張蔭桓、邵友濂,意味著要價很高,是張、邵二人無力答應的,這就迅即引起列強高度關切,英、法、俄等開始串聯,表示一旦日本人說出具體價碼,他們就會介入干涉。1895年2月14日,俄駐東京公使往晤陸奧,勸告日本不要向大陸擴張領土,顯然有對日本遏制的意思,擔心日本通過朝鮮踏上大陸后,勢必損害俄國利益。
俄、德、法、英的立場,清政府也很清楚,知道這幾個國家遲早會出來遏制日本,不管他們主觀意圖是否幫中國,但在客觀效果上一定會幫中國,所以在中日開戰不久,清政府就派王之春等出訪這幾個國家,溝通、串聯,并協調立場。
2月17日,美使田貝將日本的要價轉給中國,歸納起來就是朝鮮獨立、割地、賠款和最惠國待遇。朝鮮獨立已不需要討論,中國只能接受;最惠國待遇,也不會引起列強干預,這是日本替各國要價;需要討論的問題就是割地、賠款。賠款不能太多,因為列強不希望一個即將開放市場的政府赤貧;割地不能太多,而且還要看位置,不能因日本的獲得而損害列強的利益。20日,俄國政府向中國使臣表示,日本如果索要太多,那么俄國一定會約英、法等國聯合干涉。
21日,李鴻章奉命來到北京,在此后幾天,他除與朝廷、軍機處同僚討論談判預案,主要精力就是與各國公使交涉,尋求幫助。24日,李鴻章前往各國使館拜訪,其實就是探討各國究竟會在什么時候出手相助,各國能在多大程度上出手相助。各國公使在當天的面談中并沒有給予肯定答復,因為他們也要和各自政府商量。當天,李鴻章致電出使英、俄大臣,讓他們務必動用一切資源,請求兩國設法出手救助中國。
李鴻章的請求,合乎各國利益,英、法、俄三國密切磋商,至少在2月25日就達成共識,表示一旦日本公布索要價碼,他們就會聯手相助,勸告日本。
各國公使的表態,增強了中國的信心。3月2日,朝廷命出使大臣向英、俄、法、德遞交國書,請求列強勸說日本公道議和,不要欺人太甚。
清政府的請求很快有了回應。3月8日,德國勸說日本不要謀劃割讓亞洲大陸土地。這個勸說與俄國先前勸說大致相同,盡管兩國目的南轅北轍。13日,英國也對中國的請求給予回復,答應將相機勸助中日議和。英國的態度稍顯消極,不似德、俄。
3月19日,李鴻章一行抵達馬關。3月30日,中日就停戰條款達成協議,第二天即4月1日,日本政府提出媾和條件四大項,即朝鮮獨立,割讓遼東、臺灣及澎湖,賠款三萬萬兩,減低子口稅等。
割讓遼東問題提出后,理所當然遭到清政府、李鴻章的反對,但日方絲毫不讓步。
雖然中國沒有力量在談判桌上說服日本,但列強決不希望日本在中國搶占那么多地方。4月8日,俄國邀請英、德等共同干預日本對遼東的要求。德國欣然答應,而英國婉拒。俄國再找法國商量,法國同意與俄、德一致行動。
在獲得德、法支持后,俄國底氣更足,4月11日決定不會允許日本占有南滿,也就是日本索要的遼東半島。16日,沙皇與德皇達成一致,訓令兩國在遠東的海軍做好戰爭準備。
三國愿意出面勸阻日本對遼東半島的割讓當然不是無代價支援中國,而是各有各的目的。法國公使施阿蘭4月13日向總理衙門要求將云南猛烏、烏得劃歸越南,實際上就是劃給法國;德皇4月16日致信沙皇明確表示希望在中國得到一個港口。
至于俄國,要求更加明白,第一,俄國與日本原本就有地緣沖突,日本在亞洲每進一步,都以侵害俄國影響力為代價;第二,俄國對中國也有自己的訴求,不僅有港口,還有土地。
三國勸阻日本是一致的,但他們的那些想法也令中國頭痛。只是這個頭痛并不立馬發作,所以中國樂于接受三國干涉。
當三國聯盟形成時,中日談判已結束。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就在這一天,德璀琳給李鴻章發來一份電報,說俄國不以日本割據奉天為然;他還告訴李鴻章,德使巴蘭德也正在為此事奔走。[2]這大約是李鴻章第二天離開馬關時“哄然一笑,吐舌而去”的邏輯依據。
除德璀琳的電報,還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李鴻章在獲悉媾和條件后,第一反應就是接受顧問科士達的建議,請總理衙門迅速秘密通知英、俄、法公使。[3]由此不難判斷,李鴻章深信三國會出面勸阻日本。
《馬關條約》簽字當天,俄、德、法三國迅即反應。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在圣彼得堡約見德、法公使,宣布俄國將以“友誼方式”要求日本不要占領中國本土。俄國刻意強調“中國本土”,顯然指遼東半島。
羅拔諾夫代表俄國邀請德、法參加共同對日干涉。俄國的計劃是,如果日本不接受此項“友誼的忠告”,俄國建議以三國聯合力量對日本采取軍事行動。行動目標,就是要切斷日本遠征軍與其國內一切聯系。[4]
對于俄國的邀請,德、法兩國欣然接受。威廉二世當天下令往遠東調兵。德國外交大臣馬沙爾指示駐日公使向日本提出抗議,以為日本嚴重損害了歐洲和德國的利益,日本必須就此讓步。
三國聯合力量當然會使日本恐懼,但三國間并不是完全一致,他們各有各的想法,因此他們在統一行動時,也各自加入了一些自選動作。4月20日,德使哥特斯米德悄然單獨來到外務省求見,外務省次官林董出面接見。哥特斯米德告訴林董,他今天接到政府訓令,準備與其他國家公使一起,將重要事件通知外務大臣。至于是哪個或哪幾個國家,現在還不能告訴,但明天即21日肯定會與他們一起來訪,希望面晤外務大臣或內閣大臣。
德使故作神秘,引起了林董的警覺。林董表示,伊藤、陸奧都不在東京,有什么事情盡管說。德使不為所動,依然很神秘表示不能說。很顯然,德使提前透風,其實就是討好賣乖。
不過,德使時間估算有問題,法國直到19日方才最后決定參與干涉。三國聯盟當即決定21日向日本發難,不料此時又發生了意外,而德使無法估計到這點,三國使節并沒在那一天約見日本外相。
這個意外就是英國人的變化。英國原本拒絕了俄國的邀請,但到后來發現俄、德、法三國真干時,感到自己孤立,輿論為此很悲傷,英國外交大臣金伯利很生氣。
英國的消息被三國獲悉,三國外交當局相信英國開始后悔。為了等英國的決定,三國推遲了行動,但最后英國還是讓三國失望,沒有構成四國干涉同盟。
英國政府仔細研判《馬關條約》,相信這個條約對英國利大于弊。英國人認為,這個條約最有意義的東西不是中國向日本賠了多少錢、割了多少地,最重要的是日本打開了中國先前半遮半掩的大門,那些新開的通商口岸和允許外國人到中國投資、經營的規定,將為世界貿易提供巨大方便,這符合英國根本利益。而且,英國人還認為,日本的勝利還將有效阻止或制約俄國在朝鮮、在滿洲的野心。
英國不愿加入對日干涉聯盟,還有一個非常自私的考慮,那就是英國期望乘日本此次外交困難,逼迫日本答應將來幫助英國在中國北部沿海獲得一個海軍基地。英國向日本暗示,日本如同意這個要求,那么英國不做日本之敵。
俄、法、德三國獲悉英國真實態度后表示失望,他們決定按原計劃執行。4月23日下午,三國公使相繼來到日本外務省面見林董,均稱接本國政府訓令,就中日媾和條約中關于割取遼東半島一條提出異議。三國政府分別提交的備忘錄大同小異,意思大致都說對遼東半島的割讓,不但對中國首都構成極大威脅,而且會使朝鮮獨立有名無實。這兩個危險將對遠東持久和平構成威脅,因此他們勸告日本必須放棄。
俄使還表示,日本對遼東半島永久占領,必將招致各方沖突,希望日本善體此意,保全名譽。德使的態度更強硬,指責日本沒有接受德國先前的忠告,強調日本必須將遼東半島還給中國。
三國公使強硬態度確實使日人一度恐慌,林董問道,假如日本占據遼東只是為了促使中國賠款,也就是說,假如日本只是拿遼東作為賠款抵押品,難道三國也要為此動武?三國公使都沒有想到日人會這樣思考問題,所以對林董的反問不置可否。[5]
結束與三國公使的談話,林董立即電告陸奧、伊藤,請示辦法。陸奧在收到林董電報前,已根據駐俄、德公使的報告,覺察到列強可能會對中日議和中的某些條款進行干預。陸奧認為,歐洲列強出于自身利益進行干涉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在列強看來,日本向大陸滲透就是侵害他們的既得利益。但從日本立場看,當然是不能接受的。日本當初如與這些國家商量善后條款,他們也會反對,所以現在這些反對,不過是將先前應反對的意見押后而已。中日條約已簽訂,日本已成騎虎之勢,在這種情勢下,日本只能義無反顧向前走,任何后退都是不利的。
稍后,林董又發給陸奧一份電報,強調形勢可能比預想的還要嚴峻。據報,俄國從去年以來,陸續將其軍艦集中于東洋附近,現在不但在日本、中國沿海有強大的海軍力量,且觀近日形勢,俄國有意識散布各種流言,給人的感覺俄海軍可隨時向日本發動攻擊。
林董的報告引起陸奧的重視。陸奧認為,面對三國挑釁,日本不能輕舉妄動,激怒三國,但日本也不能在三國威脅面前露出膽怯。這是日軍經過流血犧牲,積百戰百勝之軍功而獲得的果實,不能因為這幾句威脅就自動放棄。即便日本為大局暫時放棄這些成果,那么日本軍人、國民一定非常失望。政府或許因此減輕了外部壓力,但內部威脅恐怕更加嚴重。焦慮的陸奧盡量作了兩全其美的安排,決定一方面暫時拒絕三國勸告,維持日本既定立場,寸步不讓,以觀察三國未來行動;另方面觀察日本軍民心理傾向,然后再作決定。
陸奧的意見并沒有成為政府主流。伊藤在24日御前會議上,提出三個方案備選:第一,即使不幸增加新的敵國,仍斷然拒絕三國勸告;第二,召開國際會議,將遼東半島問題國際化;第三,完全接受三國勸告,以恩惠方式將遼東半島交還中國。
會議經過反復盤算,認為第一個方案當然最佳,只是困難最大,可能性最小。日本最精銳部隊現在差不多都在遼東半島和臺灣、澎湖,日本國內海陸軍備不僅幾成空虛,而且經過長達近一年的戰斗,軍事人員非常疲憊,軍需亦非常匱乏。據相關情報,俄國為應付萬一事變,正向遠東派遣三萬軍隊,停泊在日本港口的俄國軍艦已準備隨時起錨,海參威已被宣布為臨戰區,黑龍江北岸一帶也正在進行戰爭準備,戰爭氣氛越來越濃烈。
更重要的是,日本海軍畢竟剛剛與中國海軍發生了激烈廝殺,雖然沒有受到致命傷害,但至少是兵困馬乏,需要休整。而俄海軍則相反,不僅兵力強大,而且在精神上占絕對優勢,毫發未損。俄海軍不需要與日本海軍大規模對峙或開戰,只要截斷日本海軍的通道,就可以置日本于死地。
德、法兩國的海軍在遠東沒有俄國力量大,但在俄國鼓動引誘下,德、法海軍最近也在遠東非常活躍,在黃海一帶頻繁活動。日本海軍如果與俄國一家硬碰死磕,雖然也無勝算,但畢竟能堅持若干時日。現在要用日本海軍面對三國聯合艦隊,那結果是一點懸念都沒有。所以,日本目前決不可與第三國失和,在目前必須廣結善緣,不能增加新的敵國。
其次是第三個方案。大臣普遍認為,這個方案確實足以表現氣度寬宏,但未免過于示弱,因此會議決定暫時采納第二個方案即召開國際會議去應對三國干涉。
陸奧因為生病沒有出席這次會議,他在獲悉決定后表示反對。他認為,此時召開國際會議,除日本及三國外,肯定還要加上兩三個大國。這五六個大國能否參加所謂國際會議,本身就成問題。即使答應參加,到實際召開這個會議必然需要很多時間,而中日媾和條約交換批準書的日期已迫在眉睫,如果長久彷徨于和戰之間,只能增加時局的困難。而且,陸奧還認為,如果這種問題提交到一個國際會議進行討論,那么各國必然會主張自己的切身利益。于是,會議能否真正限于遼東半島,也就成了新的問題。各國在討論中節外生枝,提出各種互相沖突的要求,那么可能會使日本辛辛苦苦談下來的條約化為泡影。這和招引歐洲大國進行干涉有什么區別?
伊藤能夠接受陸奧的分析,然而這個問題畢竟在御前會議上已有結論。會議認定在目前形勢下增加新的敵國決非上策,并認為三國干涉是必然趨勢。那么,日本不得不允諾三國勸告的全部或一部,也是必然結果。而且,日本現在除了面對三國干涉外,還存在著與中國的戰與和,日本如不能很好處理與三國的關系,或曠日持久僵持,說不定中國就會利用這個機會拒絕批準條約。這樣,后果可能更嚴重。
根據這些分析,伊藤、陸奧等制定了這樣的行動方針:即便日本最后不得不對俄、德、法三國讓步,但也絕對不能對中國讓步。
日本政府確立對中國寸步不讓的原則,其外交重心轉向怎樣說服三國,至少要用外交手段拖住三國,不讓他們在媾和條約批準書交換前發作。在伊藤、陸奧看來,日本只要平安度過這十幾天,就有足夠資本、時間與三國周旋到底。
伊藤、陸奧很清楚,三國主謀是俄國。而俄國之所以干涉,確如其照會所說,是由于自身利益的關系,所以日本要想化解三國聯盟的壓力,就必須直面俄國的要求,給俄國一個定心丸,這或許可以分化這個并不堅固的聯盟。
4月25日,陸奧向駐俄公使西德二郎發了一份指示,大意是說媾和條約已獲天皇批準,接受俄國要求放棄遼東實難做到。指示要求好言勸說俄國政府重新考慮三國勸告,不要損害日俄一向存在的親密關系;可以向俄國承諾,盡管日本將永久占領遼東,但決不會損害俄國利益。至于朝鮮獨立,日本一定會滿足俄國要求。
在設法穩住俄國的同時,陸奧又向駐英公使發去指示,命其將三國干涉的全部事實秘密透露給英國,強調由于俄國干涉,已完全可以推測俄對滿洲東北部、朝鮮北部包藏野心。日本認為,俄國的企圖必將影響英國等歐洲國家的利益,影響中國批準媾和條約。假如這樣,就不可避免大戰再起。在目前形勢極為緊張之際,日本希望英國能給予一定幫助。
陸奧還對駐美公使發布命令,要求他秘密告知美國,表明日本決非無視友邦正當勸告,然由于遼東是由中國割讓給日本的,其條約日方已批準,時至今日,萬難放棄。美國如能向俄國提出勸告,或可使這個問題獲得圓滿解決。日本擔心,由于三國干涉或引誘,中國產生錯覺,或許會拒絕媾和條約。假如這樣,那么戰火重燃是非常可能的。為防止悲劇再次發生,日本期望美國出面與三國協商,尋找解決途徑。
日本駐各國公使接到指示后進行了積極的外交活動。4月26日,駐俄公使與俄外交大臣進行會談,耐心勸說,俄外交大臣稍有觸動,答應請示俄皇后再給答復。然到第二天,請示結果并不理想,俄國認為,日本的請求不足以讓三國撤銷干涉。
駐倫敦公使加藤接到指示后,立即求見英國外交大臣,備述日本的希望。英外交大臣對日本雖頗懷好意,但對三國干涉卻沒有反干涉的興趣。他說,英國早已作出概不干涉的決定,如果現在英國協助日本,就等于是一種干涉。形勢已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局面,在英國政府沒有充分討論前,無法對日本的請求給予任何答復。英外交大臣順便提醒日本,雖然現在并不知道三國干涉到了什么程度,但形勢似乎很嚴重,日本還是應對此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不要心存僥幸。英國希望和平,所以不愿日本與歐洲各國發生戰爭,也不希望中日再有戰爭,如果有解決目前糾紛的機會,日本一定要盡力而為。英國是日本的朋友,但英與俄、德、法三國也是友邦而不是敵人,因此英國無法偏袒日本,與三國過不去。英國不愿意幫助日本,主要是基于自身利益,但英國也不愿得罪日本,所以一再暗示俄國這次似乎下了決心,日本應給予正視。
與英國態度稍微不同,美國就像一個老大哥。國務卿格萊星姆在接見日本公使栗野慎一郎時表示,美國依然堅守局外中立的立場,不會介入日本與三國的沖突,但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只要與美國局外中立立場不相抵觸,也會適度協助日本。
西方各國真正愿意兩肋插刀鼎力相助的只有原先誰也沒有想到的意大利。意大利在獲悉三國干涉消息后,自告奮勇向日本表示,愿意與英、美兩國合縱,站在反對俄、德、法三國連橫的地位。意大利的態度當然也是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量,并不是為了日本,只是這個態度的實際后果對日本有利而已。
各大國的態度對日本來說,確實不容樂觀。日本雖然從這幾個國家博取了一些同情、默許,但根本無法使三國轉變干涉立場。
不過,日本與各國溝通也有不小收獲。通過這些零星情報,日本大致能拼湊出三國干涉及國際陣營分布圖,大致知道三國干涉成立的原因,并知道三國家準備干涉的程度,知道英、美等國的大致意向,知道日本雖然不能獲得這些國家的有力支持,但依然獲得了他們某種程度的理解。換一種說法,英、美、意三國到了關鍵時刻,一定會對俄、德、法三國有所牽制。
日本的活動也為俄國所知,但俄國并不愿俄、德、法之外的任何一國介入,而且俄國的干預立場堅定不移,始終以武力向日本炫耀,不愿意讓日本感覺到他們會有什么退讓。
俄國的態度深刻影響了日本,日本在中日交戰中處于上風,在媾和談判中也為所欲為,現在卻在不經意間陷入外交困境,如果日本一味堅持既定方針,那究竟會出現什么后果?究竟會對日本有多大傷害呢?在這種情形下,日本開始感到先前一味拒絕三國勸告可能并不明智,于是開始尋找臺階、機會。
4月28日,日本駐俄公使向陸奧建議,假如日本根本不足以抵抗三國甚至俄國一家時,那么就應接受三國勸告,放棄割讓遼東半島,以此化解外交困境。當然,日本也不能因此吃虧,日本可以放棄永久占有遼東,但作為賠償的擔保,日本可以暫時占領遼東,并大幅增加賠款額度,使中國永遠無法償清。中國既然永遠無法償清,那么日本也就可以永遠“暫時占領”。按照這個建議,日本得到占領遼東半島的實際,還通過這場交易從中國贏得更多賠款。
這個建議深刻啟發了伊藤、陸奧,4月30日,日本政府向駐俄、德、法三國公使發出指示,讓他們通知三國政府,日本對三國友好勸告進行了慎密思考,決定在交換條約批準書后,同意以另外方式,作兩點修改:第一,日本對于遼東半島永久占領權,除金州廳外,完全放棄。但日本與中國商議后,當以相當款項作為放棄領土的報酬;第二,日本在中國完全履行條約義務前,有占領遼東作為擔保的權利。
駐三國公使接到指示后,立即與三國外部交涉。至5月3日,俄國答復說,俄國對于日本的建議不能滿意,認為日本占有旅順口頗有障礙,所以俄國維持最初勸告,不可動搖。根據日本公使觀察,俄國認為日本一旦在遼東占有優良軍港,那么其勢力就不會局限于遼東,終必吞并朝鮮、滿洲,危及俄國。
參照這些觀察,日本必須作出自己的決斷。日本既然無法在軍事上戰勝俄國,那么就必須接受俄國的忠告,不能硬頂,僅憑外交折沖、勸說、請求是沒有用的,而且,中國此時已以三國干涉為由向日本提出延遲批準換文的期限,這更促使日本必須盡快決斷,否則中國悔約,再與三國沖突,結局不堪設想。鑒于這樣的判斷,陸奧認為,日本外交到了一個重要關頭,必須對俄、德、法三國完全讓步,先割斷外交糾葛;另一方面,毫不猶豫執行交換批準書的手續。
5月4日,日本內閣接受陸奧的建議,決定接受三國勸告,放棄遼東半島。俄、德、法三國獲悉后,表示滿意。
日本擺脫三國糾纏,有條件集中精力對付中國了。
在日本與三國交涉過程中,中國也一直與三國溝通,爭取幫助,到頭來方才知道各國都在忙著自己的事,只是順便幫了一下中國的忙。
《馬關條約》簽訂后,中國加強了與歐洲國家的聯系,俄、德、法三國干涉聯盟大致形成后,中國對他們充滿了期待,感激之情溢于言表。4月21日,朝廷電詢出使欽差大臣許景澄仔細了解俄國的立場、態度、條件。第二天,總理衙門大臣徐用儀奉命前往俄公使館打探消息,了解三國干涉具體進展。三國干涉使中國產生了希望、幻覺,相當一部分大臣開始考慮延緩條約批準,而且想著在遼東半島回歸后,再接再厲將臺灣一并要回來。中國人在做著天真的夢,一時間將俄、德、法三國奉為救星、恩人。4月23日,朝廷獲悉三國干涉開始,派遣恭親王、孫毓汶、榮祿等,以最高規格前往俄使館致謝,順便打聽三國干預的具體條件,期待三國利用強勢,通知日本暫緩條約互換日期。
然而,讓這些大臣無論如何想不到的是,日本在三國強勢壓力下讓步了,但只是對三國讓步,把條約規定割給日本的遼東半島還給中國。這是日本對三國的讓步,但對中國卻是一步不讓。更為吊詭,更令中國不解的是,三國獲得滿意答復后,不是幫中國盡快無條件將遼東半島收回,而是不斷催促中國盡快與日本換約,因為遼東半島問題,三國認為是他們與日本間的問題,與中國無關。德國公使紳珂非常嚴肅告訴徐用儀,中國如不盡快與日本換約,德國什么事情都不能幫。俄國雖然沒有像德國那樣催促中國與日本換約,但其意思也是一個樣的。
按照中國的想法,日本既然宣布接受三國要求,放棄對遼東半島的永久占領,那么中日間已談妥的條約勢必就面臨修改,所以中國在日本宣布歸還遼東第三天(5月7日),心存僥幸急電已在煙臺等候換約的伍廷芳、聯芳,讓他們耐心等候進一步通知,不要急于與日本換約,以免生米做成熟飯。
日本的方針是對三國讓步,并不意味著對中國讓步,而是一步不讓,所以中日間不存在換約展期問題,更不存在延長停戰時間問題。這是日本已商定的政策底線,只是中國不明白不知道而已。
5月8日中午,是中日兩國原先商定的換約時間。然而到了此時,伍廷芳、聯芳不愿換約,因為他們還沒有接到進一步通知。日本換約大臣伊東已代治派員通知伍廷芳、聯芳,強調如果今天不換約,那么日本代表當即回國。伍廷芳、聯芳聞訊有點著急,立即趕往伊東已代治住處,勸其稍候。伊東已代治表示,今天停戰期滿,必須期內換約,伍廷芳答稱,他們在等待朝廷最后指示。伊東說,那就再寬容一點時間,下午四時為最后期限,如你們屆時還不愿換約,那我們就真的要走了,咱們還是戰場上見吧。
眼見和平終結,戰火重開,伍廷芳、聯芳心急如焚,急電李鴻章請教。李鴻章接電后急電朝廷,勸說朝廷不要猶豫,心存僥幸。朝廷當即回復,通知伍廷芳、聯芳換約。[6]當夜十時,中日雙方辦妥相關手續,一場虛驚成為過去。
換約手續還沒有辦完時,伊藤博文給李鴻章發來一份電報,表示日本現已遵照三國相勸,同意放棄遼東半島,三國自必心滿意足。至于日本棄讓遼東半島究竟應該怎樣善后,這是中日必須從容協商的事情。[7]日本第一次直接暗示,放棄遼東不是沒有條件的,至于條件如何,日本并沒有說。
李鴻章將伊藤來電向朝廷報告,朝廷一片驚恐,因為條約規定的戰爭賠款還沒有著落,現在又突然出來一筆贖遼款,盡管現在不知道具體數額,但可預料不會是筆小數。朝廷能想到的又是俄、德、法三國,于是委派要員向三國疏通,一方面感謝他們在還遼談判中鼎力相助,另方面懇請三國幫忙幫到底,鑒于中國實際困難,務必讓日本不要或少要贖遼費用。在許多中國人看來,遼東原本就是中國的,現在日本懾于三國威脅而放棄,憑什么要向中國要錢呢?張之洞建議朝廷,在遼東問題上必須堅定立場,不能與日本開議,而是繼續委托俄國與日本談判。日本不能占有遼東,主要是因為俄國的威脅、恐嚇,并非日本主動讓與,所以也就不存在中國去感謝日本的事情,也就不必考慮增加什么費用。據張之洞判斷,日本不敢繼續盤踞遼東,而俄國也肯占有遼東,日本無計可施,中國只要略微敷衍,遼東即可仍歸于我,即使俄國不能代我要求日本減少費用,日本也必自圖了事。若為日本所愚,開口輕許,又要耗費巨款,中國更不支,禍患也就不知何時才能到頭了。[8]
張之洞的分析自有道理,只是日本人根本不會這樣想。日本不認為這件事與中國有關,三國干涉讓日本放棄,日本答應放棄,但條件必須與三國協商,而不是與中國協商,當然買單的一定是中國。至于三國,他們在中國一再請求下,也答應幫忙,承諾在與日本談及遼東問題時,會臨時酌助,但究竟有多大把握,三國心中都沒有數。
日本發現吃到嘴的肥肉還要吐出來,心理上自是不平衡,所以日本想方設法在贖金上狠狠宰一刀以解心頭之恨。6月4日,日本內閣就遼東歸還作出決定,強調作為永久放棄遼東的補償,中國必須支付庫平銀一億兩作為贖金。這個要價顯然出乎三國預料,三國中沒有一個認為這個要價合理,或有根據。
其實,日本自己也意識到這個要價太過情緒化,并不現實。7月19日,日本臨時代理外務大臣西園寺約見三國駐日公使,主動將要價降低至五千萬兩,理由是日本注意到了中國的困難,也注意到了與各國的友誼。西園寺同時提出一個條件,即日本駐半島的軍隊只能逐步撤離,其節奏與中國賠款速度成正比。中國償清贖金五千萬及媾和條約規定的第一次應付數目后,日軍撤至金州;待中國交清第二次應付數目,及交換修訂通商行船條約后,日軍從遼東半島全部退出。
為了換取三國同情,日本同時宣布臺灣海峽為國際公共航路,并不歸日本管轄,亦非日本獨自利用。[9]
日本即使將贖金降為五千萬兩,俄國也認為開價太高,以為最多開價一半,即二千五百萬兩。而德、法兩國同情日本,以為日本要價比較合理,并不過分。法國略感不太合適的只是日本不該以遼東駐兵為他項條件的擔保,更不應在中國支付贖金后繼續占領,以作為其他賠款的保障。法國認為,日本應在收到第一次賠款后立即交還遼東半島全部。而且必須明白的一條是,日本放棄遼東,并不是對中國讓步,而是對三國讓步,所以日本不能因此而對中國再有要求。
德、法兩國既然都同情日本索款要求,日本對于俄國“最多為兩千五百萬兩”的主張也就不以為意。日本抱著能要多少是多少的方針,繼續與三國爭辯不已,反復述說日本報價并不多。
對于日本的扯皮、拖延,三國有點不耐煩。經協商,他們決定遷就日本,在兩千五百萬兩基礎上上浮五百萬,湊成一個整數為三千萬兩。9月11日,三國將這個數字通知日本,并要求日本在接受同時,確定一個盡早撤兵的日期,并在三千萬兩贖金交付后立即撤兵,一切都不必再啰嗦。
日本在三國壓力下只好讓步。10月7日,西園寺宣布:一、將交還遼東半島的賠款減至三千萬兩;二、不以締結中日通商行船條約為半島撤兵條件;三、日本收到三千萬兩賠款后三個月內撤兵。至此,還遼問題全部解決,剩下的只是中日直接談判,商量交接細節。
10月14日,中國仍以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日本駐華公使林董在北京談判還遼事宜。20日下午開談,但有關“還遼”的實質性談判還在日本與俄、德、法三國間進行,李鴻章與林董的談判并不具有實質性內容。李鴻章要求林董在三千萬兩基礎上向下減少,理由是這個數額是日本與三國間的談判,中國沒有參與?,F在中日直接談判了,所以日本應該有所讓步。這是典型的中國辦法。
對李鴻章的要求,林董表示為難,因為這是三國與日本達成的數字,現在日本擅自減少,肯定在三國那里通不過。如果因此而節外生枝,恐怕對中國也不好。
其實,中國也從其他渠道獲悉,還遼事宜既經三國與日本商定,不可能再因中國提議而重新討論,更不可能由三國出面再讓日本減價。三國已在日本要求下給予外交回復,中國如果現在不愿承認三國與日本達成的協議,肯定會得罪三國,將來許多事情更難辦。一旦中國沒有三國作為憑借,那么和日本的直接交涉肯定更加困難。
鑒于此種困境,中國只好接受三國與日本達成的原則。11月8日下午四時,李鴻章與林董簽署《遼東半島收還條約》,約定原《馬關條約》第二款規定的中國讓與日本管理的奉天省南邊地方,即從鴨綠江口抵安平河口至鳳凰城、海城及營口而止以南各城邑,以及遼東灣東岸、黃海北岸奉天所屬諸島嶼,在中國支付贖金后,日軍一律撤回,該地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交還中國;約定中國為此向日本支付贖金為庫平銀三千萬兩;自交款之日起三個月內,日軍從遼東全部撤出。
11月29日,中日雙方完成換約手續;30日,日軍退出牛莊、營口;12月2日,退出蓋州;10日,退出復州;21日,退出金州、旅順;25日,退出大連灣。至此,三國干涉還遼以中國增加三千萬兩贖金而結束。
列強的干預幫助了中國,但其真實目的并非為中國而中國。很顯然,列強擔心日本擴張太快,擔心日本有朝一日成為列強中的霸主。這才是“三國干涉還遼”的真意。

泥模藝術——打城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