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薇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四川成都 610030)
矮小型雞與青腳白羽雞雜交一代體尺性狀和產肉性能測定
周大薇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四川成都 610030)
試驗用矮小型雞做母本,青腳白羽雞作父本進行雜交,測定其雜交一代的生長發育、體尺性狀和產肉性能。結果表明,雜交一代13周齡體重為2012.56g,成活率為96.42%,料肉比為2.91:1;體斜長、胸骨長、胸寬、胸深、脛長、脛圍分別為18.49cm、12.70cm、7.69cm、11.18cm、9.11cm、4.51cm;屠宰率、半凈膛率、全凈膛率、胸肌率、腿肌率、腹脂率分別為90.78%、81.25%、66.55%、16.42%、22.22%、3.87%。雜交一代各項指標均達到了我國優質肉雞的標準要求。
矮小型雞;雜交一代;體尺性狀;產肉性能
矮小型雞因含有dw基因,比正常型雞具有產蛋率高、繁殖力強、耗料少、占用空間小等優點,因而飼養成本較低。目前我國一些育種公司利用矮小型雞作母本與地方品種雞進行二元或三元雜交生產優質商品肉雞,取得較好效果。
試驗選用的矮小型青腳麻羽雞是含有北京油雞血緣的優質肉雞,肉質細嫩,風味濃郁,體型小。青腳白羽雞是從青腳麻羽雞中選育而來的隱性白羽仿土肉雞,生長較快,體型較大,但肌肉嫩度和肌內脂肪不及矮小型優質雞。本試驗將矮小型麻羽母雞(dw)與青腳隱性白羽公雞(DWDW)進行雜交,以提高后代的生長速度,后代全部為正常型青腳雞,又不改變有色羽雞的羽色,其外貌特征符合市場需求。試驗測定了雜交一代正常型公雞(DWdw)和正常型母雞(DW)的生產性能、體尺性狀和屠宰性能,為進一步實施矮小型青腳麻羽雞選育提供理論參考。
1.1 試驗雞選擇與飼養管理
試驗雞來均自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試驗在學院實訓中心養殖場進行。選取經雌雄鑒別的1日齡雜交一代健康雛雞1000只(公500只,母500只),公母分群飼養,每組3個重復。育雛期三層籠養,6周齡后舍內地面平養,自由采食和飲水,按優質雞標準進行飼養管理。飼料營養水平見表1。

表1 試驗雞不同生長階段日糧營養水平
1.2 測定指標及方法
1.2.1 生產性能測定。統計1~13周齡公雞和母雞體重、成活率、飼料轉化率。
1.2.2 體尺測定。將試驗雞飼養到13周齡,停食12小時后,取接近平均體重的公雞和母雞各15只,單只稱重,并測量其體斜長、胸深、胸寬、胸骨長、脛長和脛圍。
1.2.3 屠宰性能測定。體尺測定完后,立即頸靜脈放血、致死,60~70℃溫水浸燙、拔毛,瀝干水份后屠宰,測定屠體重、半凈膛重、全凈膛重、腿肌重、胸肌重和腹脂重,計算屠宰率、半凈膛率、全凈膛率、腿肌率、胸肌率和腹脂率。
試驗雞體尺測定及屠宰測定方法按《NY/T 823-2004 家禽生產性能名詞術語和度量統計方法》進行。指標計算方法如下:
屠宰率=屠體重/活重×100% 半凈膛率=半凈膛重/活重×100%
全凈膛率=全凈膛重/活重×100% 腿肌率=腿肌重/全凈膛重×100%
胸肌率=胸肌重/全凈膛重×100% 腹脂率=(腹脂重+肌胃外脂肪重)/全凈膛重×100%
1.3 數據處理
試驗數據采用SPA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1 雜交一代的生產性能
雜交一代公母雞體重、成活率和料肉比見表2、表3。
由表1可見,雜交一代公母雞的初生重差異不顯著(p>0.05),從4周齡起,公雞體重一直高于母雞體重,差異極顯著(p<0.01)。

表2 雜交一代各周體重指標測定結果
表2結果顯示,試驗期間(1~13周齡)雜交一代公雞成活率高于母雞,但差異不顯著(p>0.05),公雞料肉比顯著低于母雞,差異極顯著(p<0.01)。
2.2 雜交一代的體尺指標
從試驗結來看(見表4),雜交一代公雞的體斜長、胸骨長、胸寬大于高腳母雞,差異極顯著(P<0.01),公雞胸深、脛長、脛圍大于母雞,但均未出現顯著性差(P>0.05)。

表3 雜交一代生產性能測定結果

表4 雜交一代體尺指標測定結果
2.3 雜交一代的屠宰性能
表4結果顯示,雜交一代公雞活重極顯著高于母雞(P<0.01),屠體重、全凈膛率顯著高于母雞(P<0.05),但母雞的屠宰率、半凈膛率、腹脂率卻顯著高于公雞(P<0.05)。公母雞的胸肌率、腿肌率沒有顯著差異(P>0.05)。

表5 雜交一代屠宰性能指標測定結果
(1)試驗結果表明,雜交一代成活率96.42%,雞群具有較強生活力。雞群生長發育良好,13周齡體重達2022.22g,公雞生長比母雞快。13周齡累計料肉比為2.91,公雞飼料轉化率較母雞高。這些性能符合優質肉雞生產和消費市場的需要。
(2)體尺性狀能夠反映機體的發育狀況。試驗結果表明,雜交一代公雞主要體尺指標顯著大于母雞,即公雞體型比母雞體型大,表明在品種、飼料營養、年齡和飼養條件等因素一致的情況下,公母雞體尺指標上的差異主要是性別因素所致,與王學靜等對太行雞雜交一代結果一致。
(3)屠宰率和全凈膛率是衡量家禽產肉性能的主要指標,一般認為屠宰率在80%以上,全凈膛率在60%以上,肉用性能良好。試驗結果表明,雜交一代屠宰率90.78%,全凈膛率66.55%,其中公雞屠體重、全凈膛率明顯高于母雞,母雞屠宰率、半凈膛率、腹脂率明顯大于公雞,公母雞胸肌率、腿肌率沒有顯著差異。雜交母雞的脂肪沉積能力較公雞強,與李乃賓對貴妃雞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矮小型雞與青腳白羽雞雜交一代的公母雞均具有較好的肉用性能。
通過本試驗表明,矮小型基因應用于優質仿土肉雞生產是可行的。矮小型基因dw是伴性隱性基因,選擇體型較大的隱性白羽公雞與之配套,商品代肉用性能好,屬中速型優質肉雞,外貌性狀酷似土雞,在西南地區市場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1] 肖智遠.廣東黃雞三十年[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254-260.
[2] 李乃賓,楊芬霞,杜炳旺,等.貴妃雞與麒麟雞雜交F1代體尺、屠宰性能和肉品質測定[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14,(1):44-46.

表4 消毒前后不同時間點雞舍空氣平均菌落總數的比較(單位cfu/m3)
空氣平均菌落數指標,在消毒前后不同時間段各組間差異顯著(P<0.05)。其中在空氣平均菌落數指標上消毒前組極顯著高于消毒后24小時組、48小時組(P<0.01);其他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該組統計數據結合不同日齡各檢測時間點的平均殺菌率顯示:不同日齡雞舍空氣細菌含量在消毒后lh明顯下降,消毒后24h空氣細菌含量接近最低,消毒后48 h又大幅回升,數據提示使用雙鏈季銨鹽做帶禽消毒的理想間隔時間為48h。
參考文獻
[1] 佘銳萍.養殖生產實用消毒技術(第一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55-77.
[2] 王靜,步長英,孫瑞峰,等.規模化養雞場雞舍空氣細菌含量檢測[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7,29(3):430-433.
[3] 王靜,谷巍,代惠潔.規模化養雞場雞舍內空氣和飲水細菌含量檢測[J].家畜生態學報,2011,32(3):71-74.
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矮小型優質雞選育與開發利用,編號:13ZA0334。
周大薇(1962-),女,四川成都,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家禽教學、科研與生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