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梅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近年來,隨著“90后”進入大學,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群體成為社會學家及教育家關注和研究的對象。在諸多研究中,有些專家認為獨生子女作為家庭唯一的孩子,家人過度的關注和保護導致他們心理脆弱,易產生心理問題;非獨生子女生活在多子女家庭,性格上的獨立和自主使得他們能較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不易產生心理問題,因而指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心理素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且獨生子女的心理狀態不如非獨生子女。然而近年來也有學者認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心理健康狀況上不存在差異。面對不同的研究結果,本文以近三年入校的大學新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選取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群體進行調研比較,希望通過研究不僅能對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群體有清晰的認識,而且也為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群體的教育提出參考。
隨機抽樣,選取近三年入校的5380名大學新生,其中2011級1882名,2012級1678名,2013級1820名;男生3574名,女生1806名;獨生子女2958名,非獨生子女2422名。
大學生人格問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是為早期發現、治療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編制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1]其評量標準分為三類,第Ⅰ類反映被試可能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需要盡快得到咨詢與指導;第Ⅱ類反映被試可能有一般心理問題,被試應受到關注;第Ⅲ類反映被試心理健康狀況良好。
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用于評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2]該量表共90個條目,包括感覺、情感、思維、意識等,每個項目采用五級評分制,主要統計指標為該量表的十個因子得分和量表總分,分數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狀態越差,其中單項分≥2表示被試呈現“心理問題”,單項分≥3表示被試呈現“心理障礙”。
在新生入學后一個月后,由專職心理咨詢師組織進行團體測試,測試前用統一指導語詳細說明測試目的和方法以及保密原則,測驗結果運用SPSS17.0進行統計處理。
從表1中可以看出近三年來,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Ⅰ類問題上所占的比率為52.14%和47.86%,在Ⅱ類問題上所占比率為54.05%和45.95%,在Ⅲ類問題上所占比率為55.58%和44.42%,這表明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都存在一定心理健康問題,且近三年來,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三類問題上的人數比率沒有太大差異,整個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態成穩定趨勢。

表1 近三年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UPI篩選情況
在SCL-90問卷各因子的調查中,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各項因子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見表2)。

表2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SCL-90量表中10個因子的差異分析
注:P<0.05
近三年,獨生子女SCL-90各因子分≥2的人數所占比率從3.9%~23.3%不等,按照人數比率由高到低的前5個因子為強迫、人際敏感、偏執、敵意、抑郁;非獨生子女從4.1%~24.2%不等,按照人數比率由高到低的前五個因子為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恐怖,見表3和表4。

表3 獨生子女SCL-90各因子分≥2的人數及比率
續表

因子總體人數(比率)2011級(n=1882)2012(n=1678)2013(n=1820)敵意273(9.2%)85(4.5%)98(5.8%)90(4.9%)恐怖215(7.3%)67(3.6%)86(5.1%)62(3.4%)偏執319(10.8%)113(6.0%)117(7.0%)89(4.9%)精神病性192(6.5%)60(3.2%)78(4.6%)54(3.0%)其他257(8.7%)80(4.3%)100(6.0%)77(4.2%)

表4 非獨生子女SCL-90各因子分≥2的人數及比率
近三年,獨生子女SCL-90各因子≥3的人數所占比率從0.4%~2.9%不等,按照人數比率由高到低的前五個因子為強迫、人際敏感、敵意、偏執、抑郁;非獨生子女從0.4%~2.2%不等,按照人數比率由高到低的前五個因子為強迫、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恐怖(見表4)。

表5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SCL-90各因子分≥3的人數及比率

表6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SCL-90各因子分≥3的人數及比率
本研究表明近三年來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態整體并不樂觀,需要繼續得到社會的關注,同時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雖然有所不同,但兩者沒有明顯的差異性。這與Fallbo對1925—1984年發表的有關獨生子女的研究的分析結果相似。[3]我們認為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相對于非獨生子女來說有些不同,但是無論源自哪種家庭結構的生長環境對于人的成長來說都有利有弊,而當我們談到獨生子女的時候會認為他們具有孤僻、自私、自我等特點,源于我們對于獨生子女的刻板印象,這點在包蕾萍[4]的研究結果中也得到了印證。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都存在性格上的優勢與不足,會遇到各種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很多都是共性的,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非獨生子女都存在,如強迫、人際敏感等,但也因群體的獨特性而在一些問題上表現出不同,比如獨生子女敵意、偏執、抑郁等問題較明顯,而非獨生子女抑郁、焦慮、恐怖等問題較明顯。
通過相關數據的整理與分析,確定近三年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兩者之間無論是在心理問題的人數比率上,還是在心理問題的狀態上并無太大差異。
[1] 辜美惜.應用高校新生心理健康UPI量表對我國的調查[J].社會心理科學,2010(5):214-216.
[2] 戴曉陽.常用心理評估量表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8):13-19.
[3] 潘金洪,姜繼紅.江蘇省獨生子女數量測算及其風險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11):103-107.
[4] 包蕾萍.中國獨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實證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