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麗
在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下,認真做好農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對于增加農牧民收入,推動地區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近年來,烏拉特后旗為促進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采取了許多有效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就業服務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一、多措并舉,促進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開展
1.延伸服務網絡,形成三級就業服務體系。基層勞動保障平臺是統籌城鄉就業的重要載體,烏拉特后旗不斷加強基層平臺建設,在6個蘇木鎮建立勞動保障事務所,達到“六到位”和“四統一”要求。針對地廣人稀、居住分散、信息閉塞、農牧區勞動力資源調查困難的實際,在全旗50個村嘎查、7個社區建立了63個勞動保障工作站。每一個村嘎查聘請一名熱心就業服務工作的勞動保障協理員,簽訂聘用協議,統一掛牌,統一發放工作證,統一進行業務培訓,統一工作制度和工作內容、服務標準、考核制度。全旗聘用勞動保障協理員93人,其中蘇木鎮勞動保障事務所聘用21人。勞動保障服務工作形成以旗就業局為中心,以蘇木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和村嘎查勞動保障服務站為延伸的三級就業服務網絡,實現公共就業服務城鄉全覆蓋,縮小了城鄉間、群體間在公共就業服務方面的差距。
2. 出臺配套政策,引導農牧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旗委、政府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明確要求企業普通體力型崗位用工人數本地化率不得低于80%,企業招工時要堅持適當降低條件、放寬年齡限制、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轉移農牧民的用工原則。旗就業局利用村嘎查農牧民集會等時機,積極開展政策宣傳,發布培訓和用工信息,集中為農牧民提供就業援助服務,引導農牧民轉變就業擇業觀念,鼓勵農牧民走出草原、走出村社,融入現代城市生活。每次舉辦大型現場招聘會,事先都與企業協調,除了特殊崗位和高技能崗位外,優先考慮轉移牧民、失地農民等弱勢群體。鼓勵農牧民依托所在地新上項目,組建農牧民服務隊,為企業提供生產生活性服務。到2013年底,全旗實現農牧民轉移就業3825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09.3%,其中轉移6個月以上2758人,超額目標任務158人。
3.立足旗情實際,多渠道拓寬農牧民轉移就業。一產業安置:發揮轉移農牧民有一定種養植經驗的特長,通過扶貧救助有土安置的形式集中進行幫扶。二產業安置:近年來,全旗礦山企業迅猛發展,成為農牧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要渠道。旗就業局抓住機遇,要求企業強化吸納轉移農牧民的社會責任,組織推薦青壯年勞動力到當地礦山企業務工。三產業安置:依托當地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大力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三產業。借助創業園區,鼓勵農牧民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到2013年底,全旗農牧民從事個體經營的達到1183戶。
4.創新培訓模式,提高農牧民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一是通過引導性培訓轉變農牧民就業觀念。針對全旗勞動力素質整體偏低的實際,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把職業技能培訓作為推動就業安置、促進穩定就業的重要舉措抓緊抓實。根據農牧民素質和企業用工需求,全面開展引導性培訓,引導農牧民樹立“就業靠競爭、上崗靠技能”的就業新理念。利用農牧區“三下鄉”、大漠文化節、休牧工作現場會等農牧民集會時機,組織開展“春風行動”等專項活動,舉辦現場勞務交流洽談會,進行轉移就業動員,開展就業政策宣傳,發布招聘用工信息,引導農牧民更新觀念重新定位。在集中辦班培訓中,主要講授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勞動保障政策法規、進城務工知識、安全生產、職業道德和禮儀知識等,提高農牧區富余勞動力參加就業培訓和進入勞動力市場求職的積極性。幾年來,引導性培訓覆蓋率達到85%以上。二是實施“送出去”和“請進來”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近年來,旗就業局以“送出去”和“請進來”兩種方式,推行“訂單式培訓-定向就業、意向性培訓-市場就業”的培訓模式,先后為瑞峰公司定向式培訓40人,為巴市紫金、烏后紫金礦業公司儲備式培訓員工173人。2013年,全旗組織開展機電、采礦、選礦、化驗、電工、焊工、儀表工、工業分析與檢驗、汽修、風電等崗位技能培訓19期,培訓1281人,其中培訓農牧民610人,技能培訓合格率達到100 %;培訓后實現就業1103人,就業率達到86 %,提高了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大力開展創業培訓,滿足農牧民創業需求。邀請市內外具有開展創業培訓資質的老師舉辦創業培訓班,幫助農牧民實現自主創業。2013年舉辦創業培訓17期,培訓合格495人,其中培訓農牧民211人;為148戶農牧民發放小額擔保貸款955萬元。
5.創建退牧移民創業園區,促進農牧民自主創業。近年來,旗委、政府提出解決牧業問題要從減少牧民上找出路,恢復生態要從減少牲畜上找辦法的總體思路,全面實施生態移民致富工程。為全面推進農牧民轉移工作,在巴音寶力格鎮、潮格溫都爾鎮、呼和溫都爾鎮和獲各琦蘇木四個中心集鎮,建立6個農牧民創業園區,引導農牧民實現二次創業。進駐退牧移民創業園區的轉移牧民,政府無償提供商業場地,免收所有稅費。旗就業局組織所有進入園區的創業者參加創業培訓,同時協調擔保金專門用于符合條件的創業者貸款扶持。
二、找準問題,簡析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烏拉特后旗充分發揮相關職能部門的作用,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促進了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的開展。由于歷史的原因,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
1.思想觀念方面。一些農牧民祖祖輩輩依靠天然的土地以及陰山牧場,過慣了旱澇保豐收的閑散日子,在內心深處缺乏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對轉移就業存在恐懼心理。
2.個人利益方面。一些農牧民多年來用大部分積蓄投資興建的基礎設施將可能撂荒,面對較大損失,從情感上難以割舍。
3.就業競爭壓力。由于受傳統農牧業生產習慣的影響,一些農牧民除會種地養畜外,幾乎沒有其他技能,在尋求新的就業崗位上缺乏競爭力,導致轉移就業比較被動。
4. 缺乏創業資金。近幾年一些地方生態環境逐步惡化,牧民積蓄較少,特別是失去牲畜后連抵押物都沒有,融資比較困難,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起步艱難。
5.企業務工方面。一些企業用工對年齡限制和職業技能要求較高,部分轉移農牧民被拒之門外。有些青壯年由于自律性差,進入企業后自動離開或被解聘現象時有發生,在一定程度壓抑了農牧民外出就業的積極性。
6.期望值與現實方面。被征地農民和退牧移民大多數為一家三口,由于女工就業難度大,家庭收入偏低,導致轉移就業動力不足。一些農牧民對工作環境、崗位工種等要求較高,期望與現實落差大,出現就業難現象。
7.自覺提升技能方面。盡管政府出臺了各種培訓和培訓補貼等幫扶政策,一些轉移農牧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還是不高,為儲備技能型勞動力增加了困難。
8.存在“等、靠、要”思想。一些轉移農牧民對當前就業形勢認識不足,缺少憂患意識,對將來生活未做打算或不做打算,思想嚴重落伍。
三、加大力度,提升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質量
1.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營造促進轉移就業的社會氛圍。
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涉及農牧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到他們的生存發展,是一個長期、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需要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動員工作,需要做行之有致的就業安置工作,需要做龐雜系統的社會保障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依靠一項政策和一個號召就能解決問題。應該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各司其職,全社會參與共同推動的工作格局。要在政策宣傳和思想引導上下功夫,在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實上下工夫,切實保障移民人員的生產生活問題。旗里出臺的《烏拉特后旗退牧轉移實施意見》《烏拉特后旗退牧移民養老保險實施辦法》《烏拉特后旗鼓勵牧民從事二三產業優惠政策》《關于規范企業用工,促進就業安置的若干規定》等政策性文件,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2.加強部門合作,形成合力推進轉移就業。
促進農牧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需要提高農牧民的文化和技能水平,轉變落后的思想觀念,做好轉移的思想準備和能力儲備。應該看到,崗位技能培訓是提高農牧民就業競爭能力、增加就業機會的重要途徑,必須抓緊抓實。
一是在宣傳動員的基礎上,普遍開展引導性培訓。在分散宣傳培訓中,重點講解國家移民政策,分析就業形勢,引導更新觀念重新定位。在集中辦班培訓中,主要講授各項優惠政策等公共課,促進觀念轉變,消除等待觀望思想。二是根據用工市場和農牧民素質情況,開展“送出去”和“請進來”培訓。與企業和周邊職業技術院校合作,進行技能型勞動力儲備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促進穩定就業。三是對懂經營會管理、有經濟實力的農牧民開展創業培訓,形成培訓促進就業、就業帶動創業的互動效應。四是鞏固和開辟勞務輸出基地,推動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就業,增長見識,形成帶回資金、帶動就業的良性循環局面。五是加大部門合作力度,整合培訓資源,捆綁使用資金,提高培訓質量與實際效果。將勞動力轉移培訓與就業培訓有機結合起來,蘇木鎮參與組織管理,形成分工負責、資金捆綁,協調配合、注重實效的運行機制。六是發展旅游業和民族工藝品制作來帶動就業培訓。與旅游部門合作,開發旅游觀光線路,建立蒙古大營,銷售民族工藝品,促進牧民增收。七是加強農牧民轉移就業后權益保障工作,實現“就業-培訓-維權”三位一體的勞動用工格局。
(作者單位: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就業服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