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駕攻堅還需“心藥”做引
借著如火如荼的巴西世界杯,“酒駕”再次成為熱詞。世界杯開賽11天,全國共查處酒后駕駛1.1萬起,平均一天1000起。酒駕再次抬頭的背后,是各方的質疑:明知嚴刑峻法在前,為何依然有人敢逾越雷池?
必須承認,“醉駕入刑”三年多以來,治理酒駕在短期見效后,已經轉入持久攻堅階段。剛性的法律條文讓我們看到了制度性求解之道,但問題是查處力度稍有放松,或者進入飲酒高峰季,已經蟄伏的酒駕就有可能重新抬頭。法律是社會文明的最后防線,面對司機“喝與不喝”的內心糾結,我們既要堅持依法整治酒駕,又不能將希望全部寄于法律威懾,而應該培育對文明健康的珍惜之心、對生命安全的敬畏之心,讓柔性的“心”真正起作用。
從“心”來分析,酒駕的背后是文化的沖突,是中國傳統酒文化與現代交通文明的沖突。國民心中根深蒂固的酒文化,給整治酒駕帶來了相當大的阻力。現代交通文明以理性為基點,強調公共屬性和社會屬性,要求司機有責任意識和安全觀念;酒文化以感性為基點,強調個人內心感受和世俗氛圍,幫助飲酒者獲得暫時忘憂、一抒胸臆的快感。因此,酒駕問題是不同文化雙向建構而成,當交通事故的危害引發激烈的社會矛盾之后,就自然上升為法律問題和社會問題。
進一步來看,即使在“醉駕入刑”后已初步形成抵制酒駕的公共意識,但一些個體意識仍然顯得滯后。一方面,不少人對酒文化的糟粕認識不足,對酒駕給公共安全造成的危害認識不足,往往持有寬容、放縱態度,表現為開車喝酒或者勸開車人喝酒;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的慣性與接受新規的惰性相結合,挑戰法律彰顯特權的虛榮心態、希望逃脫懲處的僥幸心理與面對法律約束的逆反心理相交織,可能就會在人們的內心形成對整治酒駕的抵觸,成為汽車社會的一大“心病”。
“心病”還需“心藥”醫。當前,我國針對酒駕已經開出了一張“復方”——既包括法律手段、文化手段,也包括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沉疴當用猛藥,無論是何種“猛藥”,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當是人,應當是與酒駕最直接的相關者即機動車駕駛人。既然酒駕是文化沖突的產物,阻力來自于世俗心態,那么治理酒駕就需要構建一種“酒文化讓步于交通文明”的國民認知。具體而言,應當從宣傳教育、科學引導、嚴格執法、創新社會管理等多方面入手,綜合施策、共同發力,法、理、情三者交融,將抵制酒駕深植于國人內心,幫助廣大駕駛人做到飲酒自律,從而找到酒文化與現代交通文化的最佳平衡點。
長期來看,我們在促成新舊兩種文化良性融合的過程中,還應當致力于法治化進程,努力推動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法治社會,使得需要在酒桌上才能辦成的事在顯性規則內得以解決,從而為我國汽車社會減少“酒精考驗”,筑牢文明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