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洪源,姚洪梅,杜洪業,季梅
(1.貴州省黔南州林業科學研究所,貴州都勻558000;2.貴州省龍里縣林業局,貴州龍里551200;3.云南省林業科學院,云南昆明650201)
芳香植物是指含有精油或樹脂狀分泌物等較多芳香性物質、兼具藥用植物和香料植物共有屬性的植物類群[1]。芳香植物用途廣、用量大、經濟效益高,有著很好的市場開發利用前景:可以作為觀賞植物,也可以作為蔬菜、水果、中草藥、調味料等被直接利用。由芳香植物加工而成的精油或油脂等可以用于食品工業、日用工業、化妝品、醫藥行業等領域。
貴州省三都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木本芳香植物資源豐富。為了更好地對當地芳香植物資源開展多種經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該研究對三都縣的木本芳香植物資源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查和研究,以期為今后的開發利用提供依據。
三都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南部,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 州。地 處 107°40'47″~ 108°14'10″E,25°30'50″~26°10'50″N,總面積 2 383.7 km2,最高海拔1 665.5 m,最低海拔303 m。年平均氣溫18℃,1月均溫7.6℃,7月均溫26.7℃,極端最高氣溫39.8℃,極端最低氣溫-7.6℃,≥10℃積溫5 644.5℃,無霜期328 d,年平均降水量為1 349.5 mm,年均日照時數為1 196.3 h。當地主要森林土壤為黃壤、紅壤、石灰土等,境內森林植被主要類型有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灌叢和灌草叢等。
研究采用野外實地調查和資料搜集整理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2.1 野外調查 在普查的基礎上選擇重點區域采用線路調查法進行重點調查,然后采集標本、拍攝照片,并觀察記錄相關調查因子。
2.2 整理資料 將采集的植物標本參照《貴州植物志》進行鑒定[2-3],將其中的木本芳香植物列出,整理出《三都縣木本芳香植物名錄》,并結合當地木本芳香植物開發利用現狀進行分析研究[4-10]。
3.1 木本芳香植物資源概況 三都縣木本芳香植物有382種,隸屬于76科163屬(包括栽培種66種),其中裸子植物7科18屬24種,被子植物69科145屬358種(表1)。
表1 三都縣木本芳香植物資源種類
接下表
續表1
3.2 木本芳香植物優勢科 木本芳香植物含5屬以上的科有6個,共有48屬142種,分別占三都縣木本芳香植物總屬數和總種數的29.45%和37.17%(表2)。其中樟科、蕓香科、薔薇科部分屬的木本芳香植物具有較大的開發和利用價值。
3.3 木本芳香植物優勢屬 木本芳香植物含5個種以上的屬有23個,擁有170個種,分別占三都縣木本芳香植物總屬數和總種數的14.11%和44.50%。山胡椒屬、樟屬、潤楠屬、木姜子屬、花椒屬、薔薇屬、桉屬中的木本芳香植物在三都縣普遍分布,但是并未被有效的開發利用。
表2 木本芳香植物優勢科
芳香植物產業是一個集產品加工、休閑娛樂、生態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11]。三都氣候溫暖濕潤,適合多種木本芳香植物生長。木本芳香植物資源開發利用是三都縣林業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針對三都縣木本芳香植物開發利用現狀,提出如下建議。
4.1 建立科學管理體系 建立木本芳香植物資源專門管理協調機構,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逐步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模式,健全經營管理服務體系。
4.2 建設良種種質資源保存基地 針對遺傳性狀優良的木本芳香植物資源,可以采集適量的活體植株以及種子、器官和組織等材料無性繁殖;建立良好的種質資源來源和譜系檔案,有效保存物種遺傳多樣性;建立良種生產基地,為從事木本芳香植物開發利用的企業和農戶提供良種。
4.3 加大扶持力度,促進做大做強 三都縣目前有植物油廠3家,均以生產初級菜籽油和桐油為主,設備簡陋,工藝落后,產品單一,規模較小,經濟效益也比較差,應通過制定優惠政策,資金扶持,招商引資,與研發實力強的大中專院校、科研院所或知名企業合作等途徑,增加資金、設備和技術投入,切實改進加工工藝和更新設施設備,走精加工之路,生產質好價優、市場緊俏、發展潛力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檔芳香產品,逐步擴大生產規模,做大做強產業。
4.4 保護地方珍貴物種,引進植物新品種 在重點開發具有當地特色且特性優良的木本芳香植物的同時,對當地稀有珍貴木本芳香植物應加強保護,建立珍稀物種基因庫,使植物遺傳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此外,還可以因地制宜選擇經濟價值較高的優良芳香樹種,開展引種、馴化工作,使木本芳香植物開發利用得到可持續發展[12]。
[1]王羽梅.中國芳香植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貴州植物志編委會.貴州植物志(第一、二、三卷)[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2-1990.
[3]貴州植物志編委會.貴州植物志(第四、五、六、七、八、九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1989.
[4]袁家謨,陳訓,先靜緘.貴州芳香植物[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1990.
[5]黃士誠,張紹揚.芳香植物名錄匯編(一)[J].香料香精化妝品,2006(2):43-44.
[6]黃士誠,張紹揚.芳香植物名錄匯編(十六)[J].香料香精化妝品,2008(4):48-49.
[7]黃士誠,張紹揚.芳香植物名錄匯編(二十一)[J].香料香精化妝品,2009(3):51-52.
[8]黃士誠,張紹揚.芳香植物名錄匯編(二十二)[J].香料香精化妝品,2009(4):45-46.
[9]中國香料植物栽培與加工編寫組.中國香料植物栽培與加工[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5.
[10]劉方農,彭世逞,劉聯仁.芳香植物鑒賞與栽培[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11]徐應華,張華海,楊幫華.貴陽市芳香植物資源及其利用對策初探[J].種子,2010,29(4):67-69.
[12]江燕,章銀柯,應求是.我國芳香植物資源開發應用現狀及其利用對策[J].中國林副特產,2007,90(5):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