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莉,張駿逸,劉鵬凌
(安徽農業大學經管學院,安徽合肥230036)
中央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指出要“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在這一文件精神指導下,各地都在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王志文等指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家庭經營制度下的小生產、小流通、分散經營等低市場化程度的經營方式已經成為制約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1],且不同的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對農業科技的有效需求和建立產業體系的愿望具有顯著的差異[2]。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能使生產關系更好的適應生產力發展,是新階段農業農村發展的必然要求[3-6],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對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具有重要作用[7]。隨著“四化”同步發展進程的加快,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始顯示出發展的生機與活力。筆者以作為農村改革發源地的安徽省為例,基于統計數據及實地調研資料,分析了安徽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1 安徽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規模分析 自2007年起,安徽省在郎溪縣、天長市、宿州市、合肥市等地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試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示范帶動了省內其他地區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如表1所示,截至2013年10月,安徽省農業合作社注冊登記數39 736戶,同比增長46%,出資總額647億,同比增長69%,成員數量高達294 000人,同比增長38%。安徽省農業合作社發展數量居全國第8位,覆蓋了種植業、養殖業、特色農產品、農機服務、農技服務等農業生產、服務領域。同時,全省已經育各級示范社4 000多個。
同時,安徽省各類專業大戶不斷涌現,數量已超過15萬(表1),種植業中規模超過3.33 hm2的種糧大戶有33 734個。截至2013年10月,在工商注冊登記并由農業部門認定的家庭農場有7 095個。相關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安徽省家庭農場的經營范圍涉及糧食(40.7%)、畜禽水產(33.7%)、瓜果蔬菜(17.1%)、特色種植(1.7%)、種養結合(6.8%)等。
1.2 安徽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效益分析 由于相關數據缺省,該研究僅以典型地區的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為代表分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效益。
1.2.1 典型地區家庭農場經營效益分析。家庭農場實行的是規模經營,更關注經濟效益,并且在生產經營中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科學種養。
如表2所示,2013年天長市有451戶家庭農場,經濟效益明顯高于普通農戶:普通農戶的小麥單產低于4 500 kg/hm2,水稻單產低于6 000 kg/hm2,而家庭農場小麥、水稻單產則分別高達6 000、8 625 kg/hm2,直接帶動單位面積純收益增加11 250元以上。

表2 2013年安徽省天長市普通農戶與家庭農場單位面積收益比較
2012年相關數據顯示,郎溪縣家庭農場人均純收入28 910元,是全縣農民人均收入的近4倍。2013年安慶市規模經營者在土地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上明顯高于普通農戶:規模經濟者水稻良種覆蓋率為100%,雖然化肥、農藥使用量比普通農戶低20%,但單產高出10% ~30%。
1.2.2 龍頭企業的經營效益分析。截至2013年10月,安徽省規模以上的農產品加工業企業4 823家,比上年年底增加529家,全省農產品加工產值5 742.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5%。2013年安徽省新增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6家,國家級示范基地達10家,位列全國第三。年加工產值超5億的農業產業化集群121個,聚集龍頭企業1 130個。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區39個,加工產值2 500億元,超100億的3個,超50億的30個。2013年1月到10月,安徽省招商引資總值656.4億元,比同期增長10%,帶動農戶平均增收超過4 000元。
2.1 規范化程度較低
2.1.1 土地流轉不規范,流轉阻力大。土地流轉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至關重要,但目前安徽省仍然沒有一套完整的土地流轉程序,土地流轉以自發式簽訂合同和口頭約定為主,且流轉期限長短不一,最長合同期限為30年、最短則僅為1年。農民在出讓土地承包權時,也承擔著受讓方的經營風險,如果經營主體經營不善或遭遇自然災害,收益就難以保證。此外,土地流轉價格隨機性較大,流轉糾紛沒有相應的規章制度加以調節。農戶對土地流轉的態度影響著土地的大規模流轉。調查資料顯示,2013年渦陽縣種養大戶達到433戶,種植面積3.33 hm2以上的有420戶,33.33 hm2以上的僅35戶。2013年宿州市埇橋區中型家庭農場超過250戶,可是大型家庭農場不足100戶。土地流轉的機制不健全,以及農戶長期以來對土地形成的依賴性,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此外,在調查中還發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輔助性用地也難以得到解決。
2.1.2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水平低,組織不規范。從發展數量上來看,無論是安徽省還是部分區域,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均以較快的速度增加。2013年安徽省合作社總數同比增長近50%,但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僅有1/3達到或基本達到規范化要求。調查資源顯示,2013年宿州市埇橋區所有合作社示范社中,區級數量遠遠多于國家級和省級,且合作社主要以種養為主,加工、運輸類偏低。2013年渦陽縣共有合作社1 230個,國家級、省級、市級總數僅為40,僅占3.2%左右。
2.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員素質較低 相較于普通農戶,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具有現代農業意識,敢于突破傳統的小農思維,但該群體的文化素質尚不能完全適應新的形勢發展。調查發現,部分家庭農場只是規模面積在變大,在生產投入和經營管理方面,仍然是經驗式經營,沒能將現代的思維方式、管理理念用到農業生產經營中去。部分合作經濟組織成員對合作社的地位認識存在誤區,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營基礎上,未能看到合作社的紐帶作用,對合作社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和優越性認識不足。對于現有的合作社,也缺乏科學的引導和管理,未能達到預期的示范及帶動作用。
2.3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可以來自內部成員,也可吸納成員外的資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本身就是家庭式生產,來自成員內部的資金力量薄弱,相對較大的資金需求需要通過外在的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來彌補資金缺口。為了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安徽省、市各級政府都加大了財政支持力度,但金融部門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的動力不強,主要原因在于合作社作難以得到銀行的融資信任,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農業機械、土地、房屋等不符合銀行抵押要求,以及缺乏專業的財務管理人才等。
3.1 完善土地流轉程序,提高流轉服務質量 在鼓勵農戶進行土地流轉的同時,始終要堅持以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為基礎,做好農村土地的確權工作。本著“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推進土地流轉健康發展。為減少在土地流轉中產生的糾紛,土地流轉的程序要規范,以合同的形式明確土地流轉期限、租金支付數額和方式、土地流轉的使用用途等,通過規范合同的簽訂,保護雙方利益。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登記、土地承包管理和監督、承包過程中的糾紛解決等任務都需要鄉鎮農經管理隊伍承擔[8]。針對現階段安徽省各市區鄉鎮農經人員匱乏的現狀,急需加強隊伍建設、獲取政府資金支持,可以加大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建立信息發布網絡平臺,提高土地流轉服務質量。
3.2 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專業人才培訓力度 繼續加大新型農民培訓力度,培訓對象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培訓課程中要增加生產技能、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課程,同時,要加強實踐教學,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理論應用水平。
3.3 加入扶持力度,拓寬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政府要加大對新型農業主體的扶持力度,對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貸款支持的商業銀行可以給予一定的補貼或獎勵措施,提高銀行的放貸積極性。政府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金融機構之間搭建平臺,開展不同形式的對接活動,促進雙方的信任,逐步可以用訂單等形式作為貸款抵押,降低貸款門檻。此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拓寬融資渠道,形成財政支持、銀行借貸、社會融資并重的多元化融資格局。
[1]王志文,支萬宇.論現代農業經營制度創新[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7(5):21-23.
[2]張冬平.強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基礎作用[N].河南日報,2011-11-28(002).
[3]陳曉華.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J].農業經濟問題,2012(11):4-6.
[4]劉剛.論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基于實現農民土地權益的視角[J].經濟問題,2010(1):77-80.
[5]張益豐.由農業經營主體的變遷看現代農業發展之路[J].農村工作通訊,2012(19):10-13.
[6]王紅玲.農業經營體制創新問題思考[J].團結,2013(2):35-38.
[7]孫中華.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夯實建設現代農業的微觀基礎[J].農村經營管理,2012(1):1.
[8]張曉山.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趨勢探析[J].管理世界,2009(5):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