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霞
(湖北經濟學院 國際貿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SWOT分析方法是一種根據企業自身的既定內在條件進行分析,找出企業的優勢、劣勢及核心競爭力之所在的一種較客觀而準確地企業戰略分析方法。也就是把組織內外環境所形成的機會(Opportunities),風險(Threats),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四個方面的情況,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以尋找制定適合本組織實際情況的經營戰略和策略的方法。本文通過對我國服裝加工貿易的SWOT分析,以期達到一個相對較為客觀而準確的認識,并對其長遠的發展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及措施。
根據我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紡織服裝進口額為269.9億美元,出口總額為2840.7億美元,貿易順差為2570.8億美元。表1展示了2005~2013年我國紡織服裝進出口狀況,表中數據顯示,近幾年來我國服裝紡織品進出口額呈現出強勁的增長趨勢,有著巨額的貿易順差,除了2009年外,其他年間我國紡織服裝的順差同比也呈上升態勢。

表1:2005~2013年我國紡織服裝進出口狀況(單位:億美元)
以TC指數為例進行分析。TC指數,即競爭優勢指數,指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其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表示一國某類產品是順差還是逆差,以及順差和逆差的相對規模,以此來判斷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大小。
表1數據顯示的是我國及主要貿易伙伴國紡織服裝的TC指數。縱向來看,2000~2010年期間,我國紡織服裝TC指數均大于0.5,這就表明我國一直是一個紡織服裝凈出口國家,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通過與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國TC指數的橫向比較,2001~2010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紡織服裝TC指數都是負數,表明都是紡織服裝凈進口國家,巴西紡織服裝TC指數在2000~2005年為正值,但2006年后為負值,其國際競爭力呈減弱趨勢,和這些國家相比,我國服裝紡織品的國際競爭優勢明顯。另外,印度的紡織服裝TC指數都為正值,而且印度紡織服裝2006年前TC指數比中國還大,表明此前印度紡織服裝國際競爭力在研究的國家中最強,但其TC指數隨著時間逐漸減小,而中國紡織服裝TC 指數逐年增大,并在2007年超過了印度,位列第一。

表2:2000~2010年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紡織服裝TC指數比較
我國服裝紡織品加工貿易受來料加工下降影響,進出口增長趨緩,而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出口額所占比重進一步提升,呈現出逐漸超越加工貿易之勢,顯示出我國加工貿易逐步實現從委托來料加工向自營進料加工為主的方式轉變,出口貿易方式結構進一步優化。
國外有競爭力的產業都有龐大的產業群的支持,而我國大多數產業缺乏這種支持。我國絕大部分服裝企業定位于出口加工型為主,來料來樣定牌加工,由于我國面料、輔料、服裝配飾、服裝設計等產業相當落后,服裝的檔次始終難以提高,在國外只能占領中低檔市場。一些中、高檔服裝,面料、配件要么進口,要么是來料加工,表面上看來是我國出口的最終產品,實際上在分工中處于極低的地位。從而形成了出口服裝長期兩頭在外、以量取勝、粗放增長、經濟效益低下的局面。
長三角、珠三角及環渤海地區集中了我國大部分的服裝加工企業,長期以來以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從事貼牌生產一直是我國服裝紡織品國際競爭的源泉,近年來出現的民工荒,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加工貿易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尤其是沿海地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地勞動力成本以及土地租金價格呈現出上升趨勢。加上由于我國服裝面、輔料發展滯后,因此高檔面料進口依存度高,而進口面料的價格昂貴,促使生產成本上升。
我國服裝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科技含量不高、進入門檻低,導致我國服裝品牌林立,企業的競爭愈加激烈,加上我國服裝企業品牌營銷模式單一,品牌營銷網絡不完善,營銷工作的重點集中在客戶開發、渠道建設、組織訂貨會等戰術方面,絕大多數服裝加工貿易企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營銷部門,在產品促銷和推廣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詮釋和演繹品牌核心理念,使品牌定位成了擺設。
全球的高新技術蓬勃發展為我國貿易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力與機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分工體系主要以產品內部的工序細分為特征,跨國公司作為國際分工的主體,正積極調整其全球經營戰略,開始把國內的研發中心、技術和資金輸入我國,到目前為止,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跨國公司已達到800多家,使產業的生產性服務與我國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相結合,以在更大的范圍獲得外部性規模效應。這種技術轉移有利于我國加工貿易融入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促進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2010年6 月,我國我國商務部、環保總局發布通知,取消406個稅號商品的出口退稅,此次取消出口退稅的406個稅號商品,主要是一些加工層次低、污染高、資源能源消耗較大的“兩高一資”行業產品。取消這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體現了國家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推進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意圖,有利于引導企業優化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和檔次,有利于引導企業提高精深加工程度,促進低碳排放、節能環保產品出口,為我國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從世界紡織產業的發展歷程來看,舊的產業格局與市場布局會不斷地突破,不斷革新,曾經領先的國家不斷被超越,如18世紀中葉至19世界40年代,世界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優勢主要生產集中在歐洲,19世紀末20世紀初,紡織服裝業的重心由歐洲轉移至北美洲。20世界70年代以來,世界紡織業的重心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憑借低成本的勞動力優勢,中國逐漸成長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但隨著中國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在全球產業分工中,以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制造”逐漸興起,這些國家同中國在中低端制造業領域包括紡織服裝行業具有極大的競爭關系,紡織服裝行業面臨著向更低工資的東南亞地區的轉移的發展趨勢。
自我國加入WTO后,隨著貿易政策的開放,服裝貿易配額和關稅壁壘的逐漸減少,而發達國家則轉向采用反傾銷、反補貼和海關檢查、道德標準和綠色貿易壁壘等非關稅措施對我國出口的紡織服裝產品實行形式多樣、隱蔽性和歧視性極強的貿易保護手段,近年來,我國出口的紡織服裝產品因安全衛生環保項目等指標沒有達到國外的標準要求而屢屢受到退貨索賠。我國服裝出口已頻繁遭到發達國家綠色貿易壁壘的障礙。
雖然我國紡織服裝出口額在國際上占有優勢地位,但出口的大多為無牌、貼牌或定牌產品。中國服裝產業要想獲取持久的國際競爭力,應立足于現有的比較優勢,由單一加工型向品牌出口型轉變,重視紡織服裝設計與質量,在參與全球紡織服裝產業的分工過程中不斷提高自主研發與原創設計能力,提高技術標準,最終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打造自主品牌,帶動服裝產業由低端向高端發展,實現服裝大國向服裝強國的轉變,最終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服裝世界工廠。
另外,鑒于產業集群效應對紡織服裝業綜合競爭力培育的積極作用,應建立和完善紡織服裝行業集群效應的動力機制,并為紡織服裝業民營企業及跨國公司創造可能的機會,引導民間資本和外資向有條件形成產業集群的地區流動,爭取獲得紡織服裝產品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從而優化產業鏈,進一步提高我國紡織服裝業的國際分工地位。
[1]陳虹,石戀,葉云霞.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國際競爭力的實證研究[J].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2.
[2]陳虹,章國榮.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
[3]李瑩,商悅.后配額時代我國紡織服裝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綜述[J].科技成果管與究,2008,(2).
[4]黃哲武.中國紡織品服裝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J].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5-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