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玉趾

2013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進行發掘,至年末有了重要發現。發掘的漢墓有4座,出土了4部西漢織機、9部醫書和1部官府文書(及巫術)。9部醫書由920支竹簡構成,其中,《五色脈診》有書名,其余皆無書名。整理者暫定名為《敝昔醫論》《脈死候》《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癥候》《脈數》及《醫馬書》。《敝昔醫論》講“五色脈”,論述五色脈與臟腑和疾病的關系,其中有:“敝昔曰:所謂五色者,脈之主”;“敝昔曰:人有九徼……”整理者據此將這部沒有書名的醫書定名為《敝昔醫論》。
簡牘研究專家認為:《敝昔醫論》中的“敝昔”,與“扁鵲”同音通假,可能就是指脈診法的創始人扁鵲。此說有待商榷。文字學告訴我們,“通假”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本字;“通假”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為“功”,借“駿”為“峻”;雙聲通假,如借“祝”為“織”,借“果”為“敢”;疊韻通假,如借“崇”為“終”,借“革”為“勒”等。“敝昔”中的“敝”與“扁”、“昔”與“鵲”皆不存在同音通假的關系,因此,說其“同音通假”,應屬不妥。
“敝”的通假字有“弊”、“蔽”、“憋”;“昔”是“臘”的古字,是“干肉”的意思,其通假字有“夕”(夜,晚)、“錯”(交錯)。至今,我們還找不到“敝”與“扁”、“昔”與“鵲”存在通假的實例,更找不到“敝昔”與“扁鵲”通假的證據。說其能夠通假,需要找到確鑿的證據。
扁鵲是戰國時代的醫學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北)人。他曾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為“帶下醫”(婦科),至周為“耳目痹醫”(五官科),入秦為“小兒醫”(兒科)。后因診治秦武王病,被秦太醫令妒忌殺害。扁鵲的醫名甚著,今考其所治病人的年代,相距甚遠。因此,有人認為扁鵲是古代良醫的稱號,所記載的病案非出于一人。現存《難經》一書,是后人托名秦越人的著作。秦武王于公元前310年至前307年在位(4年),西漢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其間相隔100年。也就是說,從扁鵲去世到西漢初期,相距有100多年。李白《蜀道難》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句,說明從秦地遷徙到蜀地是很艱難的,扁鵲學派的醫術要從秦地或趙地傳到蜀地也應該是很艱難的。現在我們還不知道上述醫術的傳承情況,要理清這個問題,還有待對上述9部醫書的全部整理、刊布及深入研究,有待相關文獻和實物的考古發現。
就目前而言,上述醫書中的“敝昔曰”的“敝昔”,可能是“扁鵲”的錯寫,也可能不是。從已經公布的情況看,有人認為9部醫書中有《敝昔醫論》《五色脈診》《脈死候》《經脈書》《脈數》五部屬扁鵲學派。此外,已發現的藥方還有:治風濕可“以毒攻毒”,喝公牛尿可治黃疸病,蜀椒可治頭痛病等。尤其是《醫馬書》由184支漢簡構成,是治療馬病的獸醫書。從醫術內容的豐富性看,9部醫書的學術成就已大大超出了扁鵲學派。
用9部醫書隨葬的墓主是誰?現在不知道。“敝昔曰”的“敝昔”是不是墓主?現在也不能確定。在古代,“敝”是一個姓,《廣韻》載:“姓也,齊有敝,無存。”我們可否設想,有一個姓“敝”名“昔”的人,是個醫者,甚至是個醫學大家,是蜀地的兼收并蓄各地名家又自成體系的醫學大師。當然,解開“敝昔”的神秘謎團,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研究。
(附注:上述漢墓相關報道見《成都商報》2013.12.17,05版;12.18,21~24版;12.19,29~32版。《光明日報》2013.12.18,04版;12.28,04版)
作者單位: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成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