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滅
幾千年來,成都人民給中華文明留下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其中歷史文化名鎮隨處都是,如今還保存較為完好的洛帶、天回鎮、五鳳溪、黃龍、新場、平樂、街子等,現在是人們常去游玩的好地方。古鎮往往 在水陸交通要道上,是因應人們文化生活需要與政治、經濟、科技、宗教、文學觀念等精神方面的需求逐漸形成的,是滿足不同時代、地域、民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社會心理需要而發展起來的。
洛帶古鎮又名鎮子場,是成都東邊的重要商道,是客家人油鹽柴米、豬牛羊雞鴨鵝蔬菜等農產品與紡織品、農具、文化用品的交易場所,有“成都東大門”之稱。它是一個農業鎮,過去靠天吃飯,生產力低下,但歷來卻商旅云集,銷購兩旺。洛帶居民多為客家人。明末清初,連年戰亂,土地荒蕪、災荒、饑餓致使人口銳減。清初統治者采取移民措施,將廣東、福建的百萬客家人移入四川墾殖定居。客家人分布全川各地,以沱江流域和成都東山地區較為集中。客家人原是中原地區的漢族,他們入川把中原文化、建筑和耕作技術與農業物種帶進蜀中,加上其他省如湖北等的移民共同創造,促進了本地的經濟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洛帶人有自己的語言和習俗,有與艱苦環境作斗爭的刻苦耐勞的習慣和勤儉開拓、奮發圖強、團結互助的精神,有濃厚的鄉土情誼。他們建立會館,使離鄉背井生活于陌生環境的人們有了互相幫助和團結的重要組織,成為他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棲息地。他們續族譜,使鄉土情誼更加有序化、脈絡化。會館族譜表現了客家人內在的文化傳統和內在的精神歸依。洛帶客家人的心理素質、思想與行為方式,以及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趨勢都受中原一帶傳統民俗文化的影響,具體表現在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諸如會館與民居的建筑、宗教與祭祀、禮儀、婚俗、歲時與節令習俗,家族與宗族、社團、語言、戲劇歌舞等文化娛樂等等。
上述情況,過去在文字作品中對洛帶客家表現得較多,而在圖畫方面,似乎很少,尤其以巨幅大場面來表現洛帶古鎮的方方面面的還沒有。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國畫家何青城新近創作的《洛帶古鎮》是一件難得的佳作。這類畫的創作有較大的難度:它有一定規范性,受時代和地理環境的限制,與具體的街道布置、生活情景等緊密相關;既要有歷史的真實,又要有藝術的創造性。它與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那種分段式的藝術表現有很大的不同。何青城曾與畫家孫彬等合作過大型長卷《三國春秋》,單獨創作過大邑《劉氏莊園》巨幅,畫過連環畫,可以說有相當多的創作經驗,對把握駕馭這類民俗畫作的能力很強。他在創作《洛帶古鎮》之前,閱讀了許多相關的文字作品,察看了部分圖片,到古鎮作了大量的實地寫生,占有充分的資料,熟悉那段歷史和地理環境,而后充分運用聯想、想像進行構思布局。他參照現有主要街道的大體狀態,取勢定位,突 出重點,使關健部分安排得當,讓人感到合情合情,有板有眼。他以心靈的俯仰觀看空間萬象。畫中出現的人與物頗接地氣,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作者尊重生活,尊重客觀環境,加以合理調度、改造、美化,從而形成與照相有極大區別的美學效應,這當然是照相所辦不到的。
《洛帶古鎮》表現了古鎮的許多亮點,或叫“畫眼”,諸如街道分布的來龍去脈,會館、廟宇、亭臺、樓閣、牌坊、主要民居大院、柴米豬牛集市、商鋪、文化娛樂場壩、學校、鐘樓、照壁、保安所、樹木等等,大膽地把上下左右前后處理得有主次、有虛實、有節奏、有疏密,眉目清晰,協調統一——這其實是很考畫家的基本功和創作經驗的。畫幅在布局妥當之后,以筆墨塑造形象是又一大關鍵。筆主骨,墨主韻。筆墨是一件國畫能否成功的極重要因素。畫家用濃淡干濕的筆墨點線刻畫前述建筑,處處運思甚妙,刻畫得體,避免了平板描模之弊。《洛帶古鎮》中老區上街的廣東會館(南華宮),客家民居的“三堂屋”與“四合院”,廟宇、鐘樓、亭榭、牌坊、戲臺、市場、學校、游樂場所等,是畫家著重描寫的對象。他運用長短、粗細、急徐、濃淡、曲直等不同的點線去表現,極富變化。特別是畫中的近千個十分生動的人物,那些做各種買賣的、推雞公車的、燃放鞭炮的、耍獅子龍燈的、踩高蹺的、看西洋鏡的、看各種表演的、喝茶飲酒的、場外耕田、車水、捕魚、放鴨、劈柴……他們的行為舉止、服飾穿著、習慣都靠筆墨的恰當巧妙的處理而顯示出上個世紀40年代人們年節、時令,包括趕場的氛圍,把當年農耕時代古鎮那番熱鬧繁榮的景象重現在觀眾面前,叫年長者回味,中青年神往——這般情理交融、變化多端的佳構,實在令人拊髀稱絕。
《洛帶古鎮》在技法上還很注重層次、透視、色彩的藝術處理。在這方面,中國畫往往要求要有一定的層次、深度與質感。尤其現代人的審美視角并不滿足于簡單的導游圖式的平面化。畫家在《洛帶古鎮》的處理上,先用筆墨在紙上畫夠,整理好主從關系,處理成一個大的調子。比如畫上的百多座房屋建筑并不是平均對待,而是抓住幾個大的會館、庭院和市場等有主次、疏密、聚散、濃淡的鋪排。對活動場所里的人物,也是如是處理。街道四周逐漸虛化或以大小樹竹、炊煙云霧遮掩,田土山崗盡可能簡化,使觀畫人的視線集中到洛帶的節日,或趕場天上午9至13點時分,趕場人的各種活動,如物資交易、情感交流等等。中西畫的透視有很大的區別,但畫家本著意象造型的觀念,在這件作品中將中西透視技法加以綜合運用,既有散點透視,也用到一些焦點透視,兩者結合得可謂天衣無縫,看起來舒服自然,不別扭。畫家采用以工帶寫的表現手法,形成了“墨分五色”的豐富效果。畫面基本上是俯視的。對眾多屋頂的處理,原本是較麻煩的;但畫家在形態、亮暗、光影、走向、濃淡等方面作了許多細致微妙的變化,各具特色,沒有千篇一律之失。整幅畫具象與抽象結合,寫意與寫實統一,顯得嚴謹、莊重而又秀美抒情,猶如一部旋律感強且鏗鏘動人的樂章,引人感慨萬千。
總的來看,我們眼前這幅《洛帶古鎮》,表現出獨特的藝術語言與豐富的美學內涵,其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不可低估。相信洛帶的客家人會為之親近與鼓舞,而到古鎮游覽的人們觀之亦會饒有興味,流連忘返。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