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平
【摘要】 目的:探討茵梔黃注射液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將100例肝炎綜合征嬰兒按照抽簽方法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保肝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茵梔黃注射液進行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肝脾消腫情況、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TBil)、總丙氨酸轉氨酶(s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以及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66.00%,明顯小于觀察組的92.00%(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肝、脾臟大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也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TBil、sALT及AST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結論:茵梔黃注射液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的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并應用。
【關鍵詞】 茵梔黃注射液; 肝炎綜合征; 療效; 安全性
嬰兒肝炎綜合征,簡稱為“嬰肝征”[1],是一組在嬰幼兒時期起病,且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肝內病變,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黃疸、血清谷丙轉氨酶水平升高以及肝脾腫大等癥候群,臨床上多采用消炎、退黃、利膽以及降酶等綜合治療[2]。現代臨床與藥理學研究結果表明:茵梔黃注射液具有清熱、解毒、保肝及利膽等方面的作用[3]。本研究主要將常規保肝治療方法與茵梔黃注射液治療方法的效果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4月-2013年4月入住本院的100例肝炎綜合征嬰兒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嬰兒肝炎綜合征的臨床診斷標準。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24 d~5個月,平均(1.59±0.22)個月;病因:巨細胞病毒感染48例,乙肝病毒感染27例,細菌感染12例,病因不明13例。按照抽簽方法,將本組患兒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24 d~5個月;觀察組男29例,女24例,年齡24 d~5個月。兩組患兒均來自于同一地區,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用能量合劑、酶誘導劑、激素以及脂溶性微生物、抗生素,且輸血3~5次進行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5~10 mL茵梔黃注射液+10%的葡萄糖溶液60 mL靜脈滴注,1次/d。兩組一療程均為14 d,視其病情可重復1~2個療程。
1.3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肝、脾臟大小及其質地保持正常水平,大便色澤正常,TBil降低為正常水平,ALT恢復至正常水平[4];(2)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肝、脾臟大小及其質地保持正常水平,大便色澤正常,TBil降低為正常水平,ALT下降至原水平的50%以上;(3)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或者患兒病情加重或惡化[2]。總有效=治愈+顯效。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肝脾消腫情況、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TBil)、總丙氨酸轉氨酶(s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以及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字2=5.286,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肝、脾臟消腫情況比較 對照組治療前后肝、脾臟大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值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水平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不良反應 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
3 討論
嬰兒肝炎綜合征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指一組1歲以內嬰兒包括新生兒起病并伴有黃疸、病理性肝臟體征及血清膽紅素升高的臨床癥候群[5]。該病發病機制復雜,病毒感染、細菌感染、肝內膽管發育障礙等均能引發嬰肝征。中醫認為嬰肝征屬濕熱型黃疸,歸于肝膽濕熱郁阻范疇。內因脾胃虛寒,外因疫毒感染。脾胃虛寒則運化失職,導致水濕郁結:疫毒感染將侵襲肝膽,導致肝氣郁結,水濕肝氣積久郁結化熱,上蒸肝膽,導致膽汁疏泄受阻,進而外溢肌膚出現黃疸。中藥茵梔黃注射液主要成分為茵陳、梔子和大黃等。茵陳味苦性寒,能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為治療黃疸之要藥:梔子可清三焦火邪、涼血解毒、除肝膽濕熱而退黃:大黃具有清熱利膽、活血化瘀、保肝退黃等功效。諸藥合用可排除濕熱疫毒,肝氣疏暢而收到清熱利濕退黃的功效。
本研究主要觀察指標包括: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肝脾消腫情況、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TBil)、總丙氨酸轉氨酶(s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以及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表明: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與胡金萍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對照組治療前后肝、脾臟大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水平相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與彭紅等[6]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茵梔黃注射液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的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并應用。
參考文獻
[1]胡曉愛,魏旭磊.血清總膽汁酸測定在嬰幼兒肝炎綜合征治療中的意義[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2012,21(7):528-530.
[2]桂賽珠,夏萍,蔣穎穎,等.茵梔黃口服液治療黃疸型嬰兒肝炎綜合征療效觀察及安全性評估[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6):83-84,87.
[3] Claudine P,Kris C,Katrien V,et al.Unilateral hh)ody nipple1is harge in a 1wn-month-ohl male[J].European Journal of Ediatries,2010,19(12):126.
[4] Piet V,Kris C,Paul D,et al.Evidence for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in prenatally diagnosed CHAO sul[J].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09,16(8):239.
[5]胡金萍,張桂玲.茵梔黃注射液輔助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40例[J].陜西中醫,2008,29(3):285-286.
[6]彭紅,董國慶.茵梔黃注射液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藥材,2003,7(7):534.
(收稿日期:2013-08-20) (本文編輯:蔡元元)
【摘要】 目的:探討茵梔黃注射液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將100例肝炎綜合征嬰兒按照抽簽方法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保肝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茵梔黃注射液進行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肝脾消腫情況、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TBil)、總丙氨酸轉氨酶(s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以及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66.00%,明顯小于觀察組的92.00%(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肝、脾臟大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也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TBil、sALT及AST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結論:茵梔黃注射液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的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并應用。
【關鍵詞】 茵梔黃注射液; 肝炎綜合征; 療效; 安全性
嬰兒肝炎綜合征,簡稱為“嬰肝征”[1],是一組在嬰幼兒時期起病,且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肝內病變,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黃疸、血清谷丙轉氨酶水平升高以及肝脾腫大等癥候群,臨床上多采用消炎、退黃、利膽以及降酶等綜合治療[2]。現代臨床與藥理學研究結果表明:茵梔黃注射液具有清熱、解毒、保肝及利膽等方面的作用[3]。本研究主要將常規保肝治療方法與茵梔黃注射液治療方法的效果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4月-2013年4月入住本院的100例肝炎綜合征嬰兒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嬰兒肝炎綜合征的臨床診斷標準。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24 d~5個月,平均(1.59±0.22)個月;病因:巨細胞病毒感染48例,乙肝病毒感染27例,細菌感染12例,病因不明13例。按照抽簽方法,將本組患兒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24 d~5個月;觀察組男29例,女24例,年齡24 d~5個月。兩組患兒均來自于同一地區,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用能量合劑、酶誘導劑、激素以及脂溶性微生物、抗生素,且輸血3~5次進行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5~10 mL茵梔黃注射液+10%的葡萄糖溶液60 mL靜脈滴注,1次/d。兩組一療程均為14 d,視其病情可重復1~2個療程。
1.3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肝、脾臟大小及其質地保持正常水平,大便色澤正常,TBil降低為正常水平,ALT恢復至正常水平[4];(2)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肝、脾臟大小及其質地保持正常水平,大便色澤正常,TBil降低為正常水平,ALT下降至原水平的50%以上;(3)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或者患兒病情加重或惡化[2]。總有效=治愈+顯效。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肝脾消腫情況、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TBil)、總丙氨酸轉氨酶(s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以及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字2=5.286,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肝、脾臟消腫情況比較 對照組治療前后肝、脾臟大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值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水平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不良反應 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
3 討論
嬰兒肝炎綜合征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指一組1歲以內嬰兒包括新生兒起病并伴有黃疸、病理性肝臟體征及血清膽紅素升高的臨床癥候群[5]。該病發病機制復雜,病毒感染、細菌感染、肝內膽管發育障礙等均能引發嬰肝征。中醫認為嬰肝征屬濕熱型黃疸,歸于肝膽濕熱郁阻范疇。內因脾胃虛寒,外因疫毒感染。脾胃虛寒則運化失職,導致水濕郁結:疫毒感染將侵襲肝膽,導致肝氣郁結,水濕肝氣積久郁結化熱,上蒸肝膽,導致膽汁疏泄受阻,進而外溢肌膚出現黃疸。中藥茵梔黃注射液主要成分為茵陳、梔子和大黃等。茵陳味苦性寒,能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為治療黃疸之要藥:梔子可清三焦火邪、涼血解毒、除肝膽濕熱而退黃:大黃具有清熱利膽、活血化瘀、保肝退黃等功效。諸藥合用可排除濕熱疫毒,肝氣疏暢而收到清熱利濕退黃的功效。
本研究主要觀察指標包括: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肝脾消腫情況、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TBil)、總丙氨酸轉氨酶(s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以及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表明: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與胡金萍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對照組治療前后肝、脾臟大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水平相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與彭紅等[6]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茵梔黃注射液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的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并應用。
參考文獻
[1]胡曉愛,魏旭磊.血清總膽汁酸測定在嬰幼兒肝炎綜合征治療中的意義[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2012,21(7):528-530.
[2]桂賽珠,夏萍,蔣穎穎,等.茵梔黃口服液治療黃疸型嬰兒肝炎綜合征療效觀察及安全性評估[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6):83-84,87.
[3] Claudine P,Kris C,Katrien V,et al.Unilateral hh)ody nipple1is harge in a 1wn-month-ohl male[J].European Journal of Ediatries,2010,19(12):126.
[4] Piet V,Kris C,Paul D,et al.Evidence for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in prenatally diagnosed CHAO sul[J].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09,16(8):239.
[5]胡金萍,張桂玲.茵梔黃注射液輔助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40例[J].陜西中醫,2008,29(3):285-286.
[6]彭紅,董國慶.茵梔黃注射液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藥材,2003,7(7):534.
(收稿日期:2013-08-20) (本文編輯:蔡元元)
【摘要】 目的:探討茵梔黃注射液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將100例肝炎綜合征嬰兒按照抽簽方法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保肝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茵梔黃注射液進行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肝脾消腫情況、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TBil)、總丙氨酸轉氨酶(s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以及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66.00%,明顯小于觀察組的92.00%(P<0.05);對照組治療前后肝、脾臟大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也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TBil、sALT及AST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結論:茵梔黃注射液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的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并應用。
【關鍵詞】 茵梔黃注射液; 肝炎綜合征; 療效; 安全性
嬰兒肝炎綜合征,簡稱為“嬰肝征”[1],是一組在嬰幼兒時期起病,且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肝內病變,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黃疸、血清谷丙轉氨酶水平升高以及肝脾腫大等癥候群,臨床上多采用消炎、退黃、利膽以及降酶等綜合治療[2]。現代臨床與藥理學研究結果表明:茵梔黃注射液具有清熱、解毒、保肝及利膽等方面的作用[3]。本研究主要將常規保肝治療方法與茵梔黃注射液治療方法的效果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4月-2013年4月入住本院的100例肝炎綜合征嬰兒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嬰兒肝炎綜合征的臨床診斷標準。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24 d~5個月,平均(1.59±0.22)個月;病因:巨細胞病毒感染48例,乙肝病毒感染27例,細菌感染12例,病因不明13例。按照抽簽方法,將本組患兒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24 d~5個月;觀察組男29例,女24例,年齡24 d~5個月。兩組患兒均來自于同一地區,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用能量合劑、酶誘導劑、激素以及脂溶性微生物、抗生素,且輸血3~5次進行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5~10 mL茵梔黃注射液+10%的葡萄糖溶液60 mL靜脈滴注,1次/d。兩組一療程均為14 d,視其病情可重復1~2個療程。
1.3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肝、脾臟大小及其質地保持正常水平,大便色澤正常,TBil降低為正常水平,ALT恢復至正常水平[4];(2)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肝、脾臟大小及其質地保持正常水平,大便色澤正常,TBil降低為正常水平,ALT下降至原水平的50%以上;(3)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或者患兒病情加重或惡化[2]。總有效=治愈+顯效。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肝脾消腫情況、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TBil)、總丙氨酸轉氨酶(s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以及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字2=5.286,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肝、脾臟消腫情況比較 對照組治療前后肝、脾臟大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值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水平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不良反應 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
3 討論
嬰兒肝炎綜合征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指一組1歲以內嬰兒包括新生兒起病并伴有黃疸、病理性肝臟體征及血清膽紅素升高的臨床癥候群[5]。該病發病機制復雜,病毒感染、細菌感染、肝內膽管發育障礙等均能引發嬰肝征。中醫認為嬰肝征屬濕熱型黃疸,歸于肝膽濕熱郁阻范疇。內因脾胃虛寒,外因疫毒感染。脾胃虛寒則運化失職,導致水濕郁結:疫毒感染將侵襲肝膽,導致肝氣郁結,水濕肝氣積久郁結化熱,上蒸肝膽,導致膽汁疏泄受阻,進而外溢肌膚出現黃疸。中藥茵梔黃注射液主要成分為茵陳、梔子和大黃等。茵陳味苦性寒,能清熱解毒、利膽退黃,為治療黃疸之要藥:梔子可清三焦火邪、涼血解毒、除肝膽濕熱而退黃:大黃具有清熱利膽、活血化瘀、保肝退黃等功效。諸藥合用可排除濕熱疫毒,肝氣疏暢而收到清熱利濕退黃的功效。
本研究主要觀察指標包括: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肝脾消腫情況、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TBil)、總丙氨酸轉氨酶(s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以及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表明: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與胡金萍等[5]的研究結果一致;對照組治療前后肝、脾臟大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Bil、ALT及AST水平相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與彭紅等[6]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茵梔黃注射液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的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并應用。
參考文獻
[1]胡曉愛,魏旭磊.血清總膽汁酸測定在嬰幼兒肝炎綜合征治療中的意義[J].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2012,21(7):528-530.
[2]桂賽珠,夏萍,蔣穎穎,等.茵梔黃口服液治療黃疸型嬰兒肝炎綜合征療效觀察及安全性評估[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36):83-84,87.
[3] Claudine P,Kris C,Katrien V,et al.Unilateral hh)ody nipple1is harge in a 1wn-month-ohl male[J].European Journal of Ediatries,2010,19(12):126.
[4] Piet V,Kris C,Paul D,et al.Evidence for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in prenatally diagnosed CHAO sul[J].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09,16(8):239.
[5]胡金萍,張桂玲.茵梔黃注射液輔助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40例[J].陜西中醫,2008,29(3):285-286.
[6]彭紅,董國慶.茵梔黃注射液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療效觀察[J].中藥材,2003,7(7):534.
(收稿日期:2013-08-20) (本文編輯:蔡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