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紓緯 田野
美國食藥管理局質疑其功效抗菌皂不比普通皂更除菌
◎季紓緯 田野
手是人體的“外交工具”,每天滿世界摸,導致不計其數的細菌附著其上。于是,一批批以“抗菌”為噱頭的洗手用品應運而生,因為專門添加了“三氯生”(Triclosan)、“三氯卡班”(Triclocarban)等消毒抗菌成分,而凌駕于普通皂之上。然而,這些抗菌成分的作用卻遭到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的質疑,“三氯生”、“三氯卡班”究竟是何方神圣?

美國兩款洗手液的成分表標注了活性成分三氯生(Triclosan)的含量,并說明其用途為抗菌。
抗菌洗手液、抗菌皂等的清潔原理,與普通皂一樣,都是通過機械摩擦和產品內表面活性劑的作用,把附著在手上的污垢和細菌包裹起來,再借助水流把它們一并沖走。不同的是,這些抗菌洗手液或抗菌皂往往標示出“添加了XX抑菌成分”字樣,稱可以更有效地殺菌,并在一定時間內,抑制某幾種致病細菌在皮膚上“東山再起”,降低傳染疾病的風險。
抑菌物質通常分為抗生素和具有抑菌活性的非藥物消毒劑兩大類。為了防止濫用,前者只在藥物中露面,一般不添加在洗護用品中。后者主要有2-苯基苯酚(OPP)、對氯間二甲苯酚(PCMX)三氯生和三氯卡班。
此次抗菌有效性遭到FDA質疑的三氯生,化學名叫二氯苯氧氯酚(分子式C12H7Cl3O2),常溫下是一種白色粉末,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憑外用高效抗菌消毒劑的身份在醫院受到青睞。它具有廣譜抗菌作用,能殺滅或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多種細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少數真菌。其作用原理是先吸附于細菌細胞壁上,進而穿透細胞壁,與細胞質中的脂肪、蛋白質等發生化學反應。
經這么一折騰,這些細菌生命活動的必需物質便失去了原來的性質和生理功能,也就活不下去了。后來,三氯生又把“業務”拓展到好幾類洗護產品中。經過FDA的評估和批準,洗手液、抗菌皂、牙膏、沐浴露甚至化妝品,都是三氯生的合法駐地。
同為“可疑分子”的三氯卡班,化學名為三氯均二苯脲(C13H9Cl3N2O),結構上與三氯生一樣,含有兩個苯環,“從業經歷”和年代也和三氯生非常接近。三氯卡班的穩定性和抑菌活性比三氯生更優秀。美國賣出的抗菌皂中,含有三氯卡班成分的占八成,消費者每年花在這種抗菌洗手用品上的錢超過10億美元。

只要洗手的過程認真規范,并不需要抗菌成分幫忙。
FDA這么一質疑,搞得消費者人心惶惶,大家都擔心“三氏”兄弟可能有毒。
毒理學里經常用“半數致死劑量”(LD50)的概念,來衡量一種物質急性毒性程度,指的是14天內能毒死一半實驗對象的物質用量,單位為毫克/千克,表示每千克體重攝入多少毫克該物質,數值越大毒性越小。以大白鼠口服實驗為例,三氯生和三氯卡班的LD50都超過了5000毫克/千克,在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劃分標準中,處于微毒級別。慢性毒性和致癌性方面也沒發現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1997年,FDA肯定了三氯生用于高露潔牙膏中對預防牙齦炎的積極作用。
洗護用品常見的抗菌成分中,三氯生算是研究比較充分的一種。FDA近期的研究發現,三氯生可能影響動物體內類固醇激素(如雌激素和雄激素)水平,但還沒有跡象表明它在人體內也有類似作用,也沒有其他實驗數據證明它對人有害。因此,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RAC)和FDA這些專業機構,至今還沒有對三氯生做出安全性警告或下達禁令。在洗手液、沐浴露等洗護用品中,歐洲消費者安全委員會給出的最高安全濃度是0.3%,我國也采用這一限值。只要你信得過上述業界權威,使用這類產品就無需擔心。
與三氯生作用基本相同的三氯卡班,也陷入了同樣的安全性爭議里。但與三氯生不同的是,三氯卡班的危害性要略大一些,其危害指數(Hazard quotient)大于1。意思是說,人們日常生活所能接觸到的量,如果超過了其無害劑量的最大值,就對人體確實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如此看來,三氯卡班讓人放心的程度略遜于三氯生。
既然沒有顛覆“三氯生是安全的”這一結論,FDA何苦長期盯著三氯生不放,還先后向消費者發布了好幾篇相關公告和資料呢?
原來,比起干擾內分泌,FDA更多的是對“三氏”兄弟的抗菌有效性不認可。早在2005年該機構就發現,含有三氯生和三氯卡班的抗菌洗手用品,并不比普通皂的除菌效果更勝一籌。2010年,FDA又再次評估了這兩種物質,結論依然是“雖然沒發現有什么危害,但也沒發揮出抗菌優勢”。
于是,FDA在2013年12月16日出臺規定,要求抗菌洗護用品的生產商提供更詳細的數據資料,保證其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規定針對的是配合流水使用的非醫用消毒衛生產品,包括抗菌皂和抗菌洗手液等,免洗消毒液、消毒濕巾不算在內。
FDA微生物學家柯林·羅杰斯博士指出,當初評估這類產品有效性的方法,是把其添加的抗菌成分拎出來,單獨分析它在實驗室條件下的抑菌功效,卻沒有測試產品在實際洗手之后,較之普通皂有什么不同。他強調,在專門評估了每種抗菌成分的基礎上,這類產品還應該進行臨床測試才算數。
由于抗菌皂并不比普通皂更給力,再加上FDA也有實驗數據顯示,三氯生促進微生物產生抗藥性的可能也很大,羅杰斯對含有三氯生的洗手用品持保守意見。他簡單做了個利弊分析:既然三氯生不能給消費者帶來額外好處,而它對人體負面影響的測試尚沒有準譜,那么這東西至少是利不大于弊的,選擇普通皂或許會更踏實一些。
總的來說,作為食品藥品安全的權威機構,FDA的立場傾向于“保三派”,在目前進行的實驗沒有明確定論之前,FDA對三氯生的態度比較溫和,依舊將其作為安全化學品使用。而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略傾向于“反三派”,聚焦于三氯生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上。
“三氏”兄弟不溶于水,流入環境中,容易在土壤和水體中賴著不走,進而在生物體內形成蓄積效應,最終回到食物鏈頂端的人體內時,它們的劑量如果堆積就可能造成不利影響。目前,EPA正在針對二者可能存在的致癌性、慢性毒性、內分泌干擾性和生殖發育毒性,做更深入的探究。同時,關于“三氯生能與溶解在自來水中的氯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可能致癌的氯仿”的流言,EPA也做了相關澄清:這些物質經下水道流入污水處理廠,經過一番凈化處理后,98%左右都能被清除掉。



由于側重點不同,美國這兩大權威機構對“三氏”兄弟的態度還沒統一。EPA把它們當殺蟲劑來管,通過評估殺蟲劑影響環境的方式,記錄這兩種物質的有關數據。FDA則在籠統層面上,按非處方藥的規矩來管理,重點研究它們對人身健康的影響。盡管兩個機構都還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支持各自的立場,但通過共享信息的方式,消費者能夠更全面地了解三氯生和三氯卡班。
在我國的衛生許可證號中,皂類產品不屬于‘妝字號’(衛妝準字)或‘消字號’(衛消證字)產品,現在也沒有針對抗菌皂成分標注的強制性標準。因此,抗菌皂的生產商不像洗發水、沐浴露那樣必須列出產品成分表。貼不貼抗菌標簽、是否透露抗菌成分的“真名”,都由企業根據自己的檢測結果說了算,不用經過檢驗部門的認證。
其實,比起洗手用品是不是高端,洗手的方法才是清潔效果的決定因素。消費者既不用恐“三”也不用追“三”,只要洗手過程認真規范,根本不需要抗菌成分幫忙就能保證手部衛生。反之,若是洗手時敷衍了事,那么洗手用品再高檔也是枉然。
本欄目責編/葉曉婷 yexiaot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