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婷婷 于蕾/文 張博/攝
中國稀世民居漸成建筑尸體?百年不腐海草房
◎雷婷婷 于蕾/文 張博/攝
百年不腐,冬暖夏涼,以海草做屋頂,適應膠東海洋性氣候的海邊民居海草房,正面臨消失危機——從最初遍布膠東半島,到現在僅集中在幾個村落。從2014年6月開始,一個“尋訪威海特色民居海草房”的項目啟動了,一些試圖拯救海草房的人士參與進來,他們將歷時10個月,深入海草房集中的威海榮成市進行考察調研,走訪苫房藝人。本文作者正是其中的參與者。


榮成市港西鎮巍巍村的海草房,目前該村尚保存20多幢有200多年歷史的海草房。

1 / 煙囪

2 / 建造海草房所用的藻類很特別,是條狀藻類,俗名“大葉藻”,形狀像細長的海帶,漁民們又叫它“海帶草”。

3~4 / 利于排水的屋脊,有很大坡度,側面成“人”字形,灰褐色的海草厚厚地覆蓋著房頂,需要苫20層左右,脊部最少厚七八十厘米。

3~4 / 利于排水的屋脊,有很大坡度,側面成“人”字形,灰褐色的海草厚厚地覆蓋著房頂,需要苫20層左右,脊部最少厚七八十厘米。

仍然住在海草房里的老人
“千里海岸線,一幅山水畫”——這無疑是對山東威海最美也最直白的介紹。城市是有生命的,一座城池的味道,在于它一樹花開,一汪碧水,甚至是一片有趣的涂鴉,而海草房,就是威海的味道。
海草房瀕海而建,當地漁民稱它為“海苔房”,它采用當地的花崗巖等石材當墻體,用淺海生長的海苔草苫蓋屋頂,堆尖如垛,屋頂高聳,淺褐色中透著灰白色,冬暖夏涼,百年不腐,是膠東沿海民居的典型代表。海草房主要分布在威海市下轄的榮成市,因海草房是最具原生形態和大海韻味的特色民居,被學術界稱為中國的稀世民居,“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藝”早在2006年就被山東省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草房是怎樣形成的呢?
據煙臺博物館資料記載,新石器時代,膠東沿海地區先民們在海邊搭建了遮風擋雨的海草窩棚,這可能就是海草房的雛形;戰國時代,因魚鹽生產形成規模,許多鹽民來膠東境內落戶,使海草房增多,建筑技術相對提高;秦漢時期,秦始皇、漢武帝東巡,促進了各種交流,海草房的建造技術日漸成熟,格局與外觀基本定形,工匠也有明確分工;明洪武時期加強山東海防,大批移民到來,屯田軍戶和軍屬性質的村落群起,使海草房數量大增,建造技術趨于成熟;進入清代,海草房已成為當地人居的首選,無論是建筑風格、操作技術、工藝流程,還是內部格局及蘊含的民俗禮儀等各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峰。
建造海草房需要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國沿海民居眾多,為何海草房多集中在威海榮成市?這是有原因的。
一是膠東境內盛產海草。境內淺海灘涂廣闊,海域流急水肥,有利于海草生長。這里說的海草是一種生長在5~10米淺海的野生藻類,春榮秋枯,農歷處暑之后,大量枯草隨浪上灘,經日曬逐漸變白、變灰,最終變成蒼褐色。據當地居民介紹,建造海草房所用的藻類很特別,因為那是一種野生條狀藻類,俗名“大葉藻”。因其形狀像細長的海帶,漁民們又叫它“海帶草”。它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地下莖,葉呈線狀,適合生長于淡水、海水相混而含鹽量較低的海岸線一帶。

1 / 墻頭綠意

2 / 海草屋頂和瓦片屋頂共存

3 / 門簪

4 / 石材墻體
二是人居環境獨特。膠東境內三面臨海,海岸線長達500公里,大多居民依海而生,久而久之,海草防蟲蛀、防霉爛、不易燃等特點,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用海草苫蓋房頂,冬暖夏涼、居住舒適、百年不毀,深得當地居民喜愛,而當時大量生長的海草又足以滿足人們建房之需。
三是能工巧匠輩出。膠東先民利用海邊的獨特資源,研究出適合自己生活的建筑體,經過世代探索,形成一套成熟的建造技術。海草房的整個建造過程,需有瓦匠、木匠、石匠、苫匠4個工種的密切配合,共70多道工序,且全部為手工操作。
與黃土高坡上的窯洞一樣,海草房也很適合當地的地貌和習俗,是膠東半島漁民們的一大創舉。膠東半島是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風大、霧多、雨水充沛,夏季臺風頻繁,降雨量大。海草房以石材為墻體,可耐風雨侵蝕;以海苔草為屋頂,因海草含有膠質,苫成的海草渾然一體,不易松散,有的百年內不用修繕。
另外,厚厚的海草遮雨擋風,保溫隔熱。最重要的是,海草房還屬于一種海邊經濟型環保型建筑,建筑材料俯拾即是,無污染,不耗能。
然而令人難過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居住理念發生變化,形成“海草房是貧窮落后象征”的刻板成見。目前的現實是,傳統海草房大面積消失,現存海草房越來越少,且相當部分年久失修,殘破不堪,可用于居住的越來越少。有統計稱,現存海草房只有5000多幢,主要分布在膠東半島的榮成地區,目前,在榮成市港西鎮巍巍村尚保存20多幢有200多年歷史的海草房。
在調研東楮島時,我們幸運地遇到了正在苫房的藝人。之前就聽聞一般的房子要100多年才需要重新苫草加厚,而眼前這座房子已經200多歲了,只見利于排水的屋脊形成很大的坡度,側面呈現一個“人”字形,灰褐色的海草厚厚地覆蓋著房頂,肉眼觀察有十幾厘米厚,但實際上我們能看到的只是外露部分而已,其實每個房頂都要苫20層左右,脊部最少也要厚達七八十厘米。這些正在苫房的藝人多已年逾花甲,他們并不是東楮島上的居民,而是房主在寧津鎮上請來的。藝人們說,他們是年輕時候跟師傅學的技藝,當時師傅也已經60多歲了,可現在年輕人沒有人愿意學這門手藝,等到他們故去,或許再也找不到可以苫房的人了。

海草房內部
走訪巍巍村的時候,我們詢問了很多人對海草房的評價,他們有住在海草房里面的,也有家里已經沒有海草房的,大部分人給出了同樣答案:海草房好呀,冬暖夏涼。
在7月下午兩三點鐘氣溫30多攝氏度的在村子里走著,不免疲累,我們走進一家房子里,才覺得村民說的很真實。房子涼爽而不潮濕,厚達50多厘米的石塊墻更是阻擋了外部的熱氣。
但是我們也看到,很多海草房都被蓋上了或紅或藍的鐵質板材,有的直接換成了瓦片。詢問后得知,幾十年上百年之后海草屋頂越來越薄,重新苫房既需要足夠的海草又需要會苫房的藝人。而現在的海草越來越少,購買要4元左右一斤,苫一間房子就得上萬元,若用鐵板幾千塊錢就可以了?,F在住在房子里的多是老人,自己沒有經濟收入,只能選擇最經濟實惠的鐵板。而年輕人就算想蓋,也是沒有海草,沒有技術。
沉淀了厚重歷史文化、具有獨特北方海邊地域特色的海草房,亦可以一窺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海防、城鄉建設發展。首先,海草房是膠東民俗文化的重要符號,濃縮著漁家文化和民居文化。海草房獨特的屋脊、門楣上的門簪,還有大門下的門枕,體現了當地人們的生活、審美和民俗風情,記錄了古老建筑的歷史地理信息。其次,保護海草房,對留存膠東民俗文化、研究膠東民居史有重要價值。海草房是沿海人民的生活和精神家園,想了解海邊百姓的民生史,就應該懷著崇敬的心情,去看看那些數百年高壽的海草房。
如今,富裕起來的人們紛紛搬出世代相傳的海草石屋,幾乎沒有人再學習苫蓋海草屋頂的技術,世代相傳的苫造技藝面臨失傳。這種最具原生態和大海韻味的海濱民居,正逐漸成為建筑的尸體、文化的標本。
在我們走訪的東楮島,海草房和現代民居樓的分布,就像被一道墻分割開的兩個世界,一面是氣派的現代民居,一面是受傷的海草小房。明清時期獨占瀕海民居風騷的海草房,在歲月中被歷史遺忘了……
(本文參考了劉志剛《探訪中國稀世民居——海草房》一書,特此致謝。)
本欄目責編/廖素冰 houlai@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