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進聰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廣東廣州 510225)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了處理好“三農問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戰略目標中的重要地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囊括了農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個領域,理所當然包括了農村體育在內的公共文體事業的建設。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可以認為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展農村體育事業的新舉措[1]。資料顯示,占我國國土面積16.5%和29.92%的城市人口擁有體育場(館)比重占全國的78.8%,而占國土面積83.5%和70%以上人口的廣大農村地區卻只擁有20.2%的體育場(館)資源[2]。農村體育公共設施和政策供給不足已經嚴重制約我國新農村體育消費水平發展。因此,分析新農村體育消費水平各因素,有助于推動我國新農村的體育事業發展。
體育消費水平是指一定時間中人均實際消費的各種體育服務和物質的數量,它反映這一段時期內個人及家庭體育消費的程度。體育消費水平的指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參與體育消費的總人數,即全體公民。(2)體育消費總額,包括體育物質產品消費和體育服務產品消費,同時也包括個人體育消費和社會公共體育消費。(3)體育消費結構,指各種體育消費品在體育總消費中的相互關系和比例。
體育消費是社會大消費結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們生活消費的重要組成要素。從經濟增長與消費增長的關系中,可以判定出體育消費區別于消費的最大特點是它不會與經濟增長之間發生矛盾。這是因為體育消費在消費面前只是一個很小的一部分。可見我國的體育消費處于低潮時期,體育消費市場具有巨大的經濟潛力,體育消費對經濟發展將會有巨大的帶動作用。
在體育活動過程中體育消費會因個人的教育程度、文化修養、社會地位、社交范圍、興趣愛好、收人狀況及職業、年齡、性別等不同,其所需也會表現出不同需求,追求身心健康、防病治病、愉悅性情、豐富生活和社會交往是人們參與體育消費最直接的動機,同時體育的娛樂性和社會交往的作用也是居民追求的范圍之列。但是隨著消費個體對體育消費的目的不同,而體現其體育消費的獨特性和特殊性。正因為體育消費生活習慣、經濟條件、文化水平、欣賞能力、興趣愛好、性別、年齡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他們選擇體育消費的種類時不可能完全一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據統計,我國新農村農民尚不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2008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325元,只相當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8%;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655元,相當于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的31%。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0年的3.14∶1擴大到2005年的4.26∶1;消費比從2005年的3.64∶1擴大到2008年的4.13∶1。總的來看,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消費結構、耐用消費品擁有情況均落后城市10余年[3]。據相關資料顯示,農村居民一年的全部收入除了衣、吃、醫療、教育等剛性消費外,基本沒有什么積蓄,這也是制約農村體育發展的經濟原因之一。從表1可以看出,農村居民沒有過多的積蓄剩余,他們也不會在體育活動方面有什么消費。
表1 農村居民年收入消費比例表
表2 城鎮和農村居民體育消費情況表
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中剩余勞動力開始涌向城市,全國出現“農民工潮”現象,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資料顯示,1992~2012年,中國農村累計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業勞動力4.6億人。在外流的農村勞動力中,青壯年勞動力占絕大多數,農村體育的中堅力量,由于長年漂泊在外,無形中削弱了農村體育的主體力量。目前在農村生活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學齡兒童,這些群體由于文化素質偏低,體育健身鍛煉認識不足,健身宣傳難度加大,體育消費的觀念比較薄弱。
絕大部分農村中,與農民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明顯滯后,體育設施的建設投資更是缺乏不平等流動,使得我國農村公共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村民獲得的福利性體育服務低,城鎮與農村的體育消費存在著很大得的差異性明顯(表2)。
我國農村村民居住分散,休息時間不一致,村委會缺乏開展組織體育活動和體育比賽。目前的情況是很多鄉、村組織體育活動少,更毋論管理水平的高低。沒有相應的組織者,影響了上下聯系,農村體育活動便成了盲點。農村體育的開展與鄉(鎮)領導的興趣、愛好和重視程度密切相關,鄉(鎮)領導喜愛體育、重視體育,其鄉(鎮)農村體育活動就開展的有聲有色,農村工作的一些困難就容易解決,相反,得不到領導重視的鄉(鎮)的農村體育工作就很難開展,隨意性強[4]。農民們對參與體育活動缺乏正確的知識和了解,有一些富裕起來的農村地區,農民有錢、有時間也不愿參與體育鍛煉,部分農民對全民健身活動的認識不足,以為通過日常的農業勞動就可以鍛煉身體,不需要額外的進行其他的體育鍛煉。
農村與城鎮基本缺乏體育消費的環境,體育場地器材設備和指導力量等條件不足,體育消費價格過高,是制約這些居民參與體育消費的一大原因。在地方的財政支出中,盡管用于科、教、文、衛的經費比重形成上升趨勢,但真正投入到體育設施的經費比例低,特別是我國的偏遠山區,對體育和衛生事業經濟投入不到7%。這就形成了農村的體育設施短缺、數量少,現有的一些體育設施比較落后、陳舊,根本不能滿足新農村的農民體育健身的需求,在我國偏遠山區甚至連簡易的籃球場和運動器械都沒有。目前國家利用體育彩票、發展公益基金等多渠道對新農村體育設施建設,但是遠遠不足以建立新農村體育設施,沒有相應的體育場地和設施,新農村的農民群眾就沒有了體育健身活動的環境。
認真做好宣傳工作,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養科學健身和勞逸結合的生活觀念,地方政府職能部門要定期向鄉鎮、農村傳達科學鍛煉的體育知識,讓農村居民將“花錢買健康”的全新的體育消費觀念深入民心,使體育鍛煉成為新農村與鄉鎮居民消費的一種習慣。大力扶持體育弱勢地區與群體,讓廣大老百姓知道體育全民健身不僅可以提高生產力,提高生活質量,還能充實精神文明建設,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意識。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率仍然很大,面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發展趨勢,而目前的中國農村經濟生產投入大、產出小、科技含量低、資源利用率和轉化率不高、城鄉差距不斷拉大,農民增收不高及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存在等諸多問題越來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中國農村經濟發展[5]。因此,地方政府應該加大提高農民經濟創收,使農民創收途徑多樣化,擴大農民群眾對文化、教育、體育等方面的支出。通過黨的十三中全會召開以來,出臺一系列農村建設的有利政策,合理調控農村新時期經濟突出問題,從而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當廣大的農民富裕之后,體育消費水平也會相應大幅度提高。
隨著深化改革,體育消費具有一定的市場調控效應,政府職能部門用行政、法律、經濟和競賽手段,把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列為地方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在提高城市公共體育設施以及經費投入的同時,加大對農村體育設施投資的支持力度,定時定量統籌安排專項資金和建立健全的農村體育發展方案,確實把農村體育設施建設納入統一的政府規劃中來。體育場地、設施器材是發展農村體育的物質基礎,也是農民群眾從事體育活動的基本保障,建設好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和學校體育場地設施,把自身現有的場館設施對外開放,推動廣大村民積極參與體育消費的環境。在場地設施管理上可以以市場經濟導入管理,配備相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場地設施及器材做到有償使用、專人專管。根據新時期農村生活、生產特點,弘揚當地傳統文化特色,可定期開展小型化、多樣化和因地制宜的體育競賽活動,普及創新出一些以娛人性、趣味性、保健性為主導的體育項目,充分調動廣大農民進行體育健身的積極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目前廣大農民對體育消費觀念和體育鍛煉意識都有明顯的改進和加強,但是在監管落實工作上還有待改進,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形成良性循環的體育消費環境,不斷完善農村居民在體育消費觀念和體育鍛煉意識,這將是今后我國農村體育發展工作的新方向。
[1]胡慶山,王健.新農村建設中發展“新農村體育”的必要性、制約因素及對策[J].體育科學,2006(10):25.
[2]姚景源.從統計數字看中國經濟[J].經濟導刊,2004,30(7):10-12.
[3]肖颯.我國體育消費的影響因素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5).
[4]黃北翔,楊鋒.新時期湖南省農村體育發展現狀、制約因素與戰略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7).
[5]付海俠.淺談農村經濟發展現狀[J].農民致富之友,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