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海東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學教研室副主任)
0.5微米顆粒物入肺最危險
◎闞海東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衛生學教研室副主任)
霧霾已經成了全中國的熱門公共衛生問題。
去年1月,北京的污染濃度和當年“倫敦煙霧事件”差不多,就連南方那些不常有霧霾的地方也沒幸免。2013年12月6日,上海PM2.5的最高濃度超過600微克/立方米。
那么,我國在大氣污染和居民健康方面到底做了哪些工作?其實,我們對空氣污染和健康領域的急性效益、每天污染物波動和居民健康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包括單個城市研究、多中心研究、固定群組研究、2013年初霧霾天氣與健康的橫斷面研究、隊列研究等。還有一種是干預研究,在這方面,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都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機會。
首先,我要分享一個我們最近做的多中心研究。我們在中國17個城市同步開展了空氣污染對居民的影響研究。這個研究的價值有如下幾點:
第一,涉及全國各種大氣污染物暴露反應關系。第二,比較中國大氣污染及其對健康的危害和西方國家是不是存在差異。第三,研究大氣污染對健康危害是不是存在區域特征。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確確實實發現大氣顆粒物對人體存在不良影響,對呼吸系統的影響尤其顯著。可見,大氣顆粒物是我國需要優先控制的污染物。
我們發現,相對于男性,女性對于污染更加敏感,而且不僅僅是對空氣污染更加敏感,所有經過呼吸道進入人體的毒物,包括吸煙,女性的反應都比男性大。當然,不同年齡段也不同,老年人對污染更加敏感。
另外我們發現,盡管廣州和福州等東南城市的大氣污染水平相對較低,但是,由于這些城市大氣中污染物的種類與蘭州等西北城市不一樣,其對健康的危害程度要比后者高。我們國家這么大,確實存在區域性差異。首先,它與不同地區的大氣污染水平和成分來源有關。我國西北地區比較多的大氣污染物來自大自然,自然來源的顆粒物對人的毒性相對較低。東南地區主要來自燒煤,燒(石)油。研究發現,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危害不是一條直線,每年夏季最高,春秋季較低。我個人覺得,這肯定與不同季節人的暴露模式有較大關系,在夏天,人更愿意到室外。
那么,是什么成分在決定PM2.5對健康的危害程度呢?這個數據對我們控制污染是很有幫助的。比如說,現在很多地方政府強調通過控制建筑工地揚塵來減少霧霾,但是我們做了一個研究,發現鈣元素(工地揚塵產生的顆粒物)到人的肺里面去,不良反應并不太大。最后我們得出共識,自然來源的顆粒物對人體有害,但害處更大的是燃油產生的顆粒物。
未來要重點控制哪些顆粒物?我們把不同直徑的顆粒物和健康做一個關聯,想追問多大的顆粒物對人的健康影響最大。結果發現,0.5微米是一個分界線,粒徑小于0.5微米的大氣顆粒物(PM0.5)與大于0.5微米的顆粒物,在肺里面的反應大不一樣。我覺得未來應該更多地關注粒徑在0.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它們才是引起較大健康風險的最危險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