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廣明
智勇雙全自古至今都為人贊賞。有了謀略,勇敢地去執行,做事情、干事業就可能走上成功之路。有勇無謀,莽撞行事,常常把事情辦糟,最終是遺憾。如果有謀無勇呢?也做不成事情。三國時期的人物袁紹常在大敵當前而將領、謀士意見紛紜時猶豫不決,貽誤戰機。被曹操評價為:“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智慧和勇敢應是相互滲透的,智慧也要體現為行動之前的認識、判斷,在需要信心和勇氣的時候,明智地選擇勇敢。勇敢在本質上也是一種知識,是一種關于行動的知識,即知道應該敬畏什么、不應該害怕什么的知識。缺乏勇敢,畏首畏尾,既表現出行動前的怯懦,也會反映出認識的扭曲。曾有過一些類似報道:危險時刻有人挺身而出,救災救難,后來成了英雄,令人崇敬;而在同一現場有的人痛悔萬分:我當時怎么就沒沖上去呢?沒沖上去,不僅僅是因為一時的怯懦,而是平時缺乏英雄豪氣,一心為自己打算,危險來臨時就很難沖上去。看到人家完好無損,功成名就才眼巴巴、酸溜溜地感嘆。另一方面,勇敢也不僅僅是智慧的結果,有時也會決定著智慧的產生和應用。盡管人們膽略、氣魄有所不同,但合格的官員必須有擔當、有勇氣,履職盡責。
智慧的生成、運用是思想的過程和成果,做大事總得認真想一想。有的人一事當前,驚慌失措,頭腦一片混沌,智慧就飛到了九霄云外;有的人有消極遁世的念頭,對人對事非常冷漠,養成了懶于思考的習慣,對工作還能有什么智慧?沒有擔當重任的人,性格有些孤僻、散淡也許危害不大,領導干部這副狀態則根本不行。領導者擔負的職責不只涉及自身,更涉及群眾、社會,困難、艱險可能隨時出現,“艄公不努力,耽誤一船人”,怎么可以消極懈怠。誰擔當了一定領導職務,就意味著他有一定勇氣做事,把責任擔當起來,這是常識。有一些干部不敢擔當、不愿擔當,熱衷當官卻不愿擔責任。不做事、少管事,久而久之,魄力越來越小。智慧和能力久不習練、久不運用,也就既無勇又無謀了。
領導者的勇敢應該建立在科學分析判斷的基礎上,不應盲目地“逞能”。事業的興衰成敗、群眾的存亡安危,怎能系之于一時的沖動?身負重任,決策就應慎重。同時也要想到,事物總是千變萬化,辦事都有絕對把握不大可能,風險總要冒一點。有些事情做起來,才能看得更清楚;有些矛盾和困難,在發展過程中才會出現,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智慧才會產生。不應該等所有問題都有解決辦法了才去做,而是在有充分根據的基礎上,敢于實踐,在實踐中再認識。智慧和勇敢在做事的過程中不可偏廢,而要相互促進。
人們都重視抓機遇,有了做事情的好機遇,要迅速反應,千方百計辦成事情。很多成功人士抓機遇的實踐也說明,機遇的出現未必利害清晰、前景明朗,往往令人喜憂參半。高明的人見識深、反應快,也要憑一點勇敢。勇敢的精神促使人深入研究思考,由于敢于探索,見識才更高一籌。有個單位負責人,臨近退休無心做事,但思想還挺活躍,常常從幾個方向探討單位的發展大計,一番番研判,結論卻是什么也不適合干,條條道路都是死胡同。思想情緒的消沉影響了他的思考方向。沒有勇氣的滋潤,智慧的花朵也會枯萎。
有些領導者缺乏勇氣并不是不懂勇氣的必需,而是私心蒙住了眼睛。一般來說,事業的成功、群眾利益的維護和領導者的聲譽、利益是一致的,但矛盾的情況也有不少。有時冒險對領導者威脅較大,但個人因此得到的收益未必有多少。不愿擔責的人、官場混事的“老油條”習慣安常處順,當太平官。“無私才能無畏”,當領導就該顧全大局,有點奉獻精神。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眼界狹隘,“無利不起早”,既沒什么官德,也不會有什么才干。對于未明的前景、難料的困難,產生一些畏難情緒是人之常情,明智的領導者會努力克服內心的懦弱,勇敢面對嚴峻的形勢和艱巨的任務,積極想辦法辦成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