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蕾 王曉云
[摘要] 目的 探討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對早產兒神經行為的影響。 方法 選取孕31~36周自然分娩或選擇性剖宮產出生的早產低體重兒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發展性照顧護理,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神經行為相關指標的評分。 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神經行為相關指標評分及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能促進早產兒的神經系統發育。
[關鍵詞] 早產兒;發展性照顧護理;神經行為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2(a)-0116-03
早產兒,又稱未成熟兒,指胎齡<37周出生的新生兒。近年來,隨著醫學進步,提高早產兒存活率時,如何更好地提高其生存質量,是醫護領域共同關注的課題。發展性照顧是一種新生兒護理新理念,其注重改變新生兒周圍環境及看護方式。本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100例早產兒采用不同護理模式,觀察其對神經行為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7月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收治的早產兒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平均胎齡(33.5±1.3)周,平均體重(1876±260) g;觀察組:男31例,女19例,平均胎齡(32.8±1.7)周,平均體重(1906±240) g。所有早產兒入院時生命體征平穩,無窒息、嚴重感染等疾病。兩組早產兒的性別、胎齡、體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即采用早產兒護理常規;觀察組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護理人員實施發展性照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創造與母體子宮接近的生存環境 根據早產兒日齡及質量設置暖箱溫濕度,保持相對無菌環境,減少光源刺激,暖箱上加蓋遮光毯,各種監護儀報警聲調至適度音量,電話聲音及醫護人員說話聲盡量降低,控制室內聲音<60 dB,減少聲音刺激。本科自行將柔軟的被服制作成“鳥巢”營造一個模擬子宮的環境,環繞患兒,使其體位舒適,增強其安全感。
1.2.2 適當喂養及操作 盡早進行微量喂養及采用非營養性吸吮,促進吸允反射建立、腸蠕動及胃排空。減少各種侵襲性操作對患兒的影響,減少疼痛對其刺激,必要時采取疼痛干預措施如非營養性吸吮、體位支持及擁抱撫觸。
1.2.3 采取安全體位 側臥位與俯臥位交替進行,床頭抬高20°~30°以防止呼吸暫停及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1.2.4 注重親情和關愛 在早產兒清醒時,對頭、面、胸、腹、四肢、背部進行愛心撫觸,同時進行語言交流,滿足其心理需要。
1.3 評定標準
護理前及護理后30 d,采用正常新生兒20項神經行為評分,每項評分有3個分度:未能引出和顯著不正常為0分、輕微不正常為1分、完全正常為2分,滿分40分,<35分為異常,評分均以最優行為表現評定,室溫22~27℃,測試環境安靜,10 min內完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神經行為相關指標評分及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3 討論
早產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越不成熟,原始反射越難引出。腦科學研究證明,在腦發育過程中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期,這一時期腦的結構和功能均有很強的適應和重組能力,極易受環境因素影響[1-3]。發展性照顧是一種新生兒護理新理念,把每個患兒作為生命的個體,護理全過程,針對患兒的需要采取個性化護理,并注重患兒行為上的呼喚及環境對其生長發育的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4]。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主要包括模擬子宮、適宜的溫度、減少強光及噪音刺激、降低侵襲性操作、盡早微量喂養及應用安慰奶嘴、采取正確體位、增加撫觸及親子教育等。噪聲可造成早產兒脈搏減慢、呼吸節律改變、睡眠受到干擾。突然出現的沖擊噪音>82 dB可造成早產兒聽力障礙,且與強光、疼痛刺激有協同作用,可導致顱內壓升高[5-6]。保持正確的體位及早期微量喂養可明顯提高吸吮力、增加奶量,體重增長加快,睡眠時間延長[7]。據報道,撫觸可增進早產兒的神經行為能力,經過發展性照顧護理的早產兒情緒表現安穩和安靜,體重及每天進奶量增加,其生活質量提高[8-10]。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相關神經行為指標評分及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發展性照顧護理可促進早產兒神經行為的早期發育。
綜上所述,發展性照顧護理作為一項能促進早產兒神經行為發育且安全有效的護理技術,有重要的社會及醫療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孔海艷.發展性照顧在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J].浙江臨床醫學,2009,11(2):217-218.
[2] 樊杰.早產兒的發育支持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4, 39(10):780-781.
[3] 黃春香,李雪榮,蘇林雁.早期干預對幼兒發育影響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3):48.
[4] 周瑋瑋.發育支持護理對早產兒智能運動發育與神經行為產生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6):26-27.
[5] 單若冰,郭莉.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環境對早產兒的不良影響和干預對錯[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5,8(1):63-65.
[6] 葉杰清,鄭聰霞.發育支持護理對早產兒生長影響的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44-45.
[7] 應雪瓊,林心怡,顏勝宇,等.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對早產兒生長發育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3):15-16,42.
[8] 郭紅英,楊凱紅,杜月瓊.新生兒撫觸對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神經行為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7):32-33.
[9] 李勝玲,張德春,楊曉明,等.早產兒發育支持護理模式的構建及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26):3743-3745.
[10] 張玉梅,葉秀紅,黎迪珊.蘇木沐浴及撫觸對新生兒黃疸的早期干預效果[J].現代醫院,2013,13(7):93-94.
(收稿日期:2013-11-07 本文編輯:李亞聰)
[摘要] 目的 探討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對早產兒神經行為的影響。 方法 選取孕31~36周自然分娩或選擇性剖宮產出生的早產低體重兒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發展性照顧護理,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神經行為相關指標的評分。 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神經行為相關指標評分及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能促進早產兒的神經系統發育。
[關鍵詞] 早產兒;發展性照顧護理;神經行為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2(a)-0116-03
早產兒,又稱未成熟兒,指胎齡<37周出生的新生兒。近年來,隨著醫學進步,提高早產兒存活率時,如何更好地提高其生存質量,是醫護領域共同關注的課題。發展性照顧是一種新生兒護理新理念,其注重改變新生兒周圍環境及看護方式。本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100例早產兒采用不同護理模式,觀察其對神經行為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7月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收治的早產兒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平均胎齡(33.5±1.3)周,平均體重(1876±260) g;觀察組:男31例,女19例,平均胎齡(32.8±1.7)周,平均體重(1906±240) g。所有早產兒入院時生命體征平穩,無窒息、嚴重感染等疾病。兩組早產兒的性別、胎齡、體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即采用早產兒護理常規;觀察組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護理人員實施發展性照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創造與母體子宮接近的生存環境 根據早產兒日齡及質量設置暖箱溫濕度,保持相對無菌環境,減少光源刺激,暖箱上加蓋遮光毯,各種監護儀報警聲調至適度音量,電話聲音及醫護人員說話聲盡量降低,控制室內聲音<60 dB,減少聲音刺激。本科自行將柔軟的被服制作成“鳥巢”營造一個模擬子宮的環境,環繞患兒,使其體位舒適,增強其安全感。
1.2.2 適當喂養及操作 盡早進行微量喂養及采用非營養性吸吮,促進吸允反射建立、腸蠕動及胃排空。減少各種侵襲性操作對患兒的影響,減少疼痛對其刺激,必要時采取疼痛干預措施如非營養性吸吮、體位支持及擁抱撫觸。
1.2.3 采取安全體位 側臥位與俯臥位交替進行,床頭抬高20°~30°以防止呼吸暫停及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1.2.4 注重親情和關愛 在早產兒清醒時,對頭、面、胸、腹、四肢、背部進行愛心撫觸,同時進行語言交流,滿足其心理需要。
1.3 評定標準
護理前及護理后30 d,采用正常新生兒20項神經行為評分,每項評分有3個分度:未能引出和顯著不正常為0分、輕微不正常為1分、完全正常為2分,滿分40分,<35分為異常,評分均以最優行為表現評定,室溫22~27℃,測試環境安靜,10 min內完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神經行為相關指標評分及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3 討論
早產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越不成熟,原始反射越難引出。腦科學研究證明,在腦發育過程中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期,這一時期腦的結構和功能均有很強的適應和重組能力,極易受環境因素影響[1-3]。發展性照顧是一種新生兒護理新理念,把每個患兒作為生命的個體,護理全過程,針對患兒的需要采取個性化護理,并注重患兒行為上的呼喚及環境對其生長發育的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4]。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主要包括模擬子宮、適宜的溫度、減少強光及噪音刺激、降低侵襲性操作、盡早微量喂養及應用安慰奶嘴、采取正確體位、增加撫觸及親子教育等。噪聲可造成早產兒脈搏減慢、呼吸節律改變、睡眠受到干擾。突然出現的沖擊噪音>82 dB可造成早產兒聽力障礙,且與強光、疼痛刺激有協同作用,可導致顱內壓升高[5-6]。保持正確的體位及早期微量喂養可明顯提高吸吮力、增加奶量,體重增長加快,睡眠時間延長[7]。據報道,撫觸可增進早產兒的神經行為能力,經過發展性照顧護理的早產兒情緒表現安穩和安靜,體重及每天進奶量增加,其生活質量提高[8-10]。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相關神經行為指標評分及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發展性照顧護理可促進早產兒神經行為的早期發育。
綜上所述,發展性照顧護理作為一項能促進早產兒神經行為發育且安全有效的護理技術,有重要的社會及醫療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孔海艷.發展性照顧在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J].浙江臨床醫學,2009,11(2):217-218.
[2] 樊杰.早產兒的發育支持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4, 39(10):780-781.
[3] 黃春香,李雪榮,蘇林雁.早期干預對幼兒發育影響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3):48.
[4] 周瑋瑋.發育支持護理對早產兒智能運動發育與神經行為產生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6):26-27.
[5] 單若冰,郭莉.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環境對早產兒的不良影響和干預對錯[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5,8(1):63-65.
[6] 葉杰清,鄭聰霞.發育支持護理對早產兒生長影響的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44-45.
[7] 應雪瓊,林心怡,顏勝宇,等.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對早產兒生長發育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3):15-16,42.
[8] 郭紅英,楊凱紅,杜月瓊.新生兒撫觸對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神經行為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7):32-33.
[9] 李勝玲,張德春,楊曉明,等.早產兒發育支持護理模式的構建及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26):3743-3745.
[10] 張玉梅,葉秀紅,黎迪珊.蘇木沐浴及撫觸對新生兒黃疸的早期干預效果[J].現代醫院,2013,13(7):93-94.
(收稿日期:2013-11-07 本文編輯:李亞聰)
[摘要] 目的 探討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對早產兒神經行為的影響。 方法 選取孕31~36周自然分娩或選擇性剖宮產出生的早產低體重兒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發展性照顧護理,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神經行為相關指標的評分。 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神經行為相關指標評分及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能促進早產兒的神經系統發育。
[關鍵詞] 早產兒;發展性照顧護理;神經行為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2(a)-0116-03
早產兒,又稱未成熟兒,指胎齡<37周出生的新生兒。近年來,隨著醫學進步,提高早產兒存活率時,如何更好地提高其生存質量,是醫護領域共同關注的課題。發展性照顧是一種新生兒護理新理念,其注重改變新生兒周圍環境及看護方式。本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100例早產兒采用不同護理模式,觀察其對神經行為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7月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收治的早產兒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平均胎齡(33.5±1.3)周,平均體重(1876±260) g;觀察組:男31例,女19例,平均胎齡(32.8±1.7)周,平均體重(1906±240) g。所有早產兒入院時生命體征平穩,無窒息、嚴重感染等疾病。兩組早產兒的性別、胎齡、體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即采用早產兒護理常規;觀察組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護理人員實施發展性照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創造與母體子宮接近的生存環境 根據早產兒日齡及質量設置暖箱溫濕度,保持相對無菌環境,減少光源刺激,暖箱上加蓋遮光毯,各種監護儀報警聲調至適度音量,電話聲音及醫護人員說話聲盡量降低,控制室內聲音<60 dB,減少聲音刺激。本科自行將柔軟的被服制作成“鳥巢”營造一個模擬子宮的環境,環繞患兒,使其體位舒適,增強其安全感。
1.2.2 適當喂養及操作 盡早進行微量喂養及采用非營養性吸吮,促進吸允反射建立、腸蠕動及胃排空。減少各種侵襲性操作對患兒的影響,減少疼痛對其刺激,必要時采取疼痛干預措施如非營養性吸吮、體位支持及擁抱撫觸。
1.2.3 采取安全體位 側臥位與俯臥位交替進行,床頭抬高20°~30°以防止呼吸暫停及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1.2.4 注重親情和關愛 在早產兒清醒時,對頭、面、胸、腹、四肢、背部進行愛心撫觸,同時進行語言交流,滿足其心理需要。
1.3 評定標準
護理前及護理后30 d,采用正常新生兒20項神經行為評分,每項評分有3個分度:未能引出和顯著不正常為0分、輕微不正常為1分、完全正常為2分,滿分40分,<35分為異常,評分均以最優行為表現評定,室溫22~27℃,測試環境安靜,10 min內完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神經行為相關指標評分及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3 討論
早產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越不成熟,原始反射越難引出。腦科學研究證明,在腦發育過程中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期,這一時期腦的結構和功能均有很強的適應和重組能力,極易受環境因素影響[1-3]。發展性照顧是一種新生兒護理新理念,把每個患兒作為生命的個體,護理全過程,針對患兒的需要采取個性化護理,并注重患兒行為上的呼喚及環境對其生長發育的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4]。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主要包括模擬子宮、適宜的溫度、減少強光及噪音刺激、降低侵襲性操作、盡早微量喂養及應用安慰奶嘴、采取正確體位、增加撫觸及親子教育等。噪聲可造成早產兒脈搏減慢、呼吸節律改變、睡眠受到干擾。突然出現的沖擊噪音>82 dB可造成早產兒聽力障礙,且與強光、疼痛刺激有協同作用,可導致顱內壓升高[5-6]。保持正確的體位及早期微量喂養可明顯提高吸吮力、增加奶量,體重增長加快,睡眠時間延長[7]。據報道,撫觸可增進早產兒的神經行為能力,經過發展性照顧護理的早產兒情緒表現安穩和安靜,體重及每天進奶量增加,其生活質量提高[8-10]。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相關神經行為指標評分及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發展性照顧護理可促進早產兒神經行為的早期發育。
綜上所述,發展性照顧護理作為一項能促進早產兒神經行為發育且安全有效的護理技術,有重要的社會及醫療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孔海艷.發展性照顧在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J].浙江臨床醫學,2009,11(2):217-218.
[2] 樊杰.早產兒的發育支持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4, 39(10):780-781.
[3] 黃春香,李雪榮,蘇林雁.早期干預對幼兒發育影響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3):48.
[4] 周瑋瑋.發育支持護理對早產兒智能運動發育與神經行為產生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6):26-27.
[5] 單若冰,郭莉.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環境對早產兒的不良影響和干預對錯[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05,8(1):63-65.
[6] 葉杰清,鄭聰霞.發育支持護理對早產兒生長影響的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44-45.
[7] 應雪瓊,林心怡,顏勝宇,等.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對早產兒生長發育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3):15-16,42.
[8] 郭紅英,楊凱紅,杜月瓊.新生兒撫觸對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神經行為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7):32-33.
[9] 李勝玲,張德春,楊曉明,等.早產兒發育支持護理模式的構建及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26):3743-3745.
[10] 張玉梅,葉秀紅,黎迪珊.蘇木沐浴及撫觸對新生兒黃疸的早期干預效果[J].現代醫院,2013,13(7):93-94.
(收稿日期:2013-11-07 本文編輯:李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