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多媒體情境下外語教學模式利弊分析
■王玉霞
多媒體外語教學模式,是基于互聯網環境下,利用多媒體手段對外語教學中的教學信息進行搜集、整理、設計、播放,使學生形象、直接、有效地接受教學信息的過程。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粉筆加黑板的單一、呆板的教學模式,通過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將抽象、枯燥、陌生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取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形成高效、合理的外語教學模式提供了全新的平臺。
1.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及各種載體特有的互動功能,通過各種媒體手段的綜合運用,可以創設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等級社會,在語言表達上有“尊卑”“上下”“內外”之分。日語的特點是針對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的語言,語言表現形式也復雜多樣。恰當得體地運用語言,對初學者來說絕非易事。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視頻、音頻,不僅可以了解更多領域的詞匯及詞匯背景,也可以在語言情境中掌握難以理解的語言運用方式。為了幫助日語初學者理解性記憶,筆者選用學生所熟知的動畫片《櫻桃小丸子》中的部分片段,運用片中的生活情節,生動地展現不易理解的語言點,讓學生在愉快的語言環境中理解語言、運用語言,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語言的濃厚興趣,那些難記憶、難運用的詞匯也就迎刃而解了。
2.豐富多媒體教案內容,增加教學容量
基于網絡條件下的多媒體環境,為制作出內容豐富、設計科學的教學教案提供了可能。內容豐富、重點突出、形式多樣的PPT教案可以迅速地把課程資源呈現給學生,節省了大量的板書時間,增加了課堂的容量。比如日語動詞的變化是學習日語的重點、難點。日語動詞種類多,詞尾變化復雜,傳統的板書教學無法將大量的動詞都寫在黑板上進行比較說明,如果利用多媒體制作完整的PPT教案,把動詞種類區分列舉,用色彩標識它們不同的詞尾變化,就會讓學生看起來一目了然。利用PPT的切換也可以很方便地實現動詞的組合練習,這種方式的特點是快捷、高效、直觀、課堂教學容量大,這是傳統板書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
3.利用多媒體的交互功能,提高“聽”“說”質量
外語教學中,“聽”“說”教學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交互性是實現這一內容的重要手段。多媒體教學可以設立一個交互平臺,讓學生進入到現實的情景中去,在互動中去實踐學過的內容。傳統教學模式中主要是靠教師來完成這一環,形式單一、內容枯燥,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以其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形式單一的、枯燥的課堂內容變成生動的、有趣的聲音和畫面,讓學生在“音”“像”的共同作用下,激發其“模仿”的內在潛能,提高“聽”“說”能力。例如:“標準日本語”第9課和第10課的重點內容是形容詞和形容動詞的應用,其詞尾變化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針對這一問題,筆者選擇了日本晨間電視短劇《謝謝款待》第1集給學生播放,這一集中出現的“形容詞”和“形容動詞”很多,劇中的句子也簡潔實用,和所學課的內容緊密相連。課文中的詞語出現在短劇中,讓學生看得見、聽得著,使學生產生一種觸手可及的親切感,能真正體會到學有所用的滿足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能力。
4.借助多媒體技術,拓寬學生視野
拓寬學習視野是高年級學生提高學習質量的關鍵。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多媒體技術,對課程背景資料的搜集提供了幫助。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多方面展示課程背景,能夠擴展課堂容量,讓學生從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以外的知識,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從而逐漸提高了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日本作家東山魁夷的散文《一條路》是“日語泛讀”課的一篇選文。東山先生的作品語言優美,意境深刻,但篇章中有的地方不好理解,有些語言表達偏抽象。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語言的含義和語言運用,就把東山先生的繪畫作品——《路》展示在屏幕上,碰到難以理解的語言,就借助屏幕上的畫面來說明,學生不但對語言有了深刻的了解,對環境描寫所使用的語言也有了進一步的體會,文字、畫面相得益彰,收到了好的效果。
多媒體教學方式的應用,使課堂氣氛變得更活躍,教學內容更豐富,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但是,伴隨著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廣泛應用,其弊端也日益顯現。
1.過度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限制了教師的主體作用
教學活動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雙邊活動,教學活動的魅力在于教學的多樣化、個性化。個性化的教學風格也是師生形成互信關系的基礎,師生間的互信關系不是靠多種教學手段來形成的,而是需要以心傳心的交流。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在這種模式中,由于教師主體的不同,會形成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如果課堂教學忽視這一點,過度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則會導致教學程序化、定義化,從而失去了教學的靈活性,也會限制教師主體作用的發揮。筆者曾做過教學實驗,對于同一課型日語精讀課,分別在兩個班級使用兩種授課模式,一種是大量運用PPT教案講授;一種是適量PPT展示和適量板書相結合,與學生形成互動,重點督促,及時提示。然后隨堂對學生進行檢測,結果前一種授課模式的課堂內容“記憶率”是70%-80%,后一種則是90%以上,后者的教學效果明顯好于前者。由此可見,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并不意味完全拋棄黑板和粉筆。如果大量的電子課件代替了必要的板書,教師就成了課堂上的“電腦操作員”,學生成了“觀眾”,那么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只有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效結合,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過多的多媒體內容會導致“喧賓奪主”的后果
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于通過運用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來完成教學,但如果過多地強調各種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就會形成“滿堂灌”,讓重點內容淹沒在各種“聲”“像”中。在最初運用多媒體的教學實踐中,由于經驗不足,筆者就曾有過“喧賓奪主”的教訓。在初級日語教學中,每一課單詞出現較多、枯燥難記,為了幫助學生記憶,就根據單詞詞性,分別設置了不同的動畫效果,并用顏色進行區分,每一類單詞的出現還單獨設置不同的聲音,例如動詞用“爆炸”聲、形容詞用“鼓”聲、名詞用“打字機”聲等系統自帶聲音效果,結果是課堂氣氛很“熱鬧”,效果卻難以令人滿意,學生被各種聲音牽著走,而淡化了學習的重點內容,造成本末倒置、喧賓奪主的結果。教學實踐表明,過分使用與課程無關的多媒體手段,不但不能有效傳達教師講課的內容,反而會“畫蛇添足”。
3.多媒體的過度依賴不利于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語言是情感的表達方式,學習外語其實就是學習情感的另一種表達。情感互動在外語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教學中的情感,實質是愉悅性和功利性在教學中的有機結合,在師生中共同起作用①。多媒體只是人創作出來的一種表達手段,并不能代替語言的情感表達功能,而情感交流是語言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果過多依賴多媒體手段,就會減少教師在教學中的情感表達,這對外語教學是一個極大的損失。多媒體的過度使用令師生忙于應對眼花繚亂的課件;板書減少或棄之不用,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時間,教師也顧不上進行針對性的提問,阻礙了師生情感的交流,不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掌握。在多媒體教學系統中,如果教師過多低頭操作電腦,那么其言傳身教作用就會化作圖像、符號,或虛擬成一個卡通動畫,其結果必然導致教師人格影響的喪失,使師生之間產生距離感。課堂上,過多的屏幕使用和切換,也會占據師生間情感互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減少課堂的參與意識,對課堂學習產生疏離感,甚至會導致學生對學習的厭倦。
教學活動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過程,采用何種教學手段,主要看其是否能提高教學效率,是否能給學生以啟發和引導,是否便于學生吸收和消化課堂內容。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手段都有其優勢和不可替代性,采用適當的教學策略,用其所長,形成優勢互補,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1.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做好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要依據教學內容、課程進度、學生的理解力等進行綜合研究和分析,然后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流程。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教學手段沒有好壞,只有合適。適當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方法能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二者各有所長。教學實踐表明,只有將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的言傳身教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相互配合、綜合運用,才能在教學活動中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做好課件設計,給學生留出想象空間
一個好的課件,是教師教學思想的反映,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為教師實現其教學思想提供了多種可能。但過度使用多媒體手段,會沖淡教學主題,抑制學生的想象空間,學生在龐雜的信息中難以找到重點。課件制作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使用者視覺和聽覺感受,有效地掌握語言和視覺信息的技巧,盡量減少使用者接受與之不相干的信息,提高授課效果。以日語教學為例,在講授過程中,應根據課型、授課內容等決定采用何種多媒體教學方法。如短篇小說類,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的便捷性,介紹小說作者、小說形成的社會環境及對該作品的社會評價。其它語言知識學習還要靠教師指導,讓學生揣摩、領悟作者的心境,如果過多地使用了多媒體,反而會限制學生們的想象力。
注釋:
① 張海軍:《師生間情感交流在教學藝術中的作用》,《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年第12期。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任編輯:李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