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軍,王艷飛
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骶髂關節紊亂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的導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臨床可見于青壯年及老年,男女皆可發病,由于其與單純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皆以腰腿疼痛為主要表現,既可單獨發病又可同時發病,所以臨床極易混淆。如果不通過認真的體格檢查,及易誤診,給患者的治療帶來一定難度。筆者在臨床中發現部分患者由于反復腰痛伴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而門診以“腰椎間盤突出癥”收治入院,予常規腰椎間盤突出癥推拿手法治療無明顯緩解,通過進一步檢查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骶髂關節紊亂綜合征”,并予對癥推拿手法治療后迅速緩解。筆者從2009~2011年收治的39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發現有30例合并有骶髂關節紊亂綜合征,采用傳統推拿手法治療取得了肯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30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最小者25歲,最大者79歲,平均52歲,病程最短者1月,最長者7年,平均2年。
1.2 診斷標準 全部患者符合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中“腰椎間盤突出癥”和“骶髂關節紊亂綜合征”的標準:(1)有腰部外傷史,慢性勞損或受涼史,大部分患者發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腰部、骶髂部疼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或翻身起坐或改變體位時加重,嚴重時成“歪臀跛行”姿勢;(3)脊柱生理曲度消失或有側彎,相應病變部位椎旁、骶髂關節處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動受限;(4)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直腿抬高試驗或直腿抬高試驗加強試驗陽性,“4”字試驗陽性,骶髂關節旋轉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減弱;CT掃描或MRI成像有明確的椎間盤突出征象并與臨床表現相符。部分患者骶髂關節正位X 線平片可見患側骶髂關節密度增高或降低,兩側關節間隙寬窄不等。
1.3 排除標準(1)游離型腰椎間盤突出癥;(2)伴有中央型椎管狹窄的腰椎間盤突出癥;(3)伴有腰部骨、軟組織感染及占位、結核的腰椎間盤突出癥;(4)伴有嚴重腰、骶部骨質增生的腰椎間盤突出癥。
以舒筋通絡、理筋整復立法。首先采用輕柔、緩和的揉法、滾法、彈撥法等推拿手法以緩解局部肌肉及韌帶痙攣,待患者身心皆放松的情況下再施以搖法、扳法等整復小關節錯位。具體操作步驟:(1)松解腰部及骶尾部肌肉、韌帶痙攣:患者取俯臥位,胸前墊一薄枕,兩手自然前置,醫者立于病側。先以滾法于腰大肌自上而下沿膀胱經施術直至骶尾部3~5遍;再以掌根按揉法于骶尾至腰1 椎體沿脊柱旁自下而上施術1 遍,重點按揉骶尾部及腰椎旁壓痛點;最后以點揉法逐一施術于四髎穴及腰部夾脊穴,疼痛部位分別加以彈撥法30秒鐘。對側同等施術。(2)改變椎間隙,調整后關節:首先用腰椎斜扳法以改變椎間隙。患者取側臥位,患肢在上,屈髖曲膝,另一下肢自然伸直,醫者立于患者腹側,左肘置于患者臀部,右肘抵于其肩部。囑患者盡量放松腰部的同時兩肘協同用力,讓其腰部小幅度扭轉數次,趁其不備,加力使其腰部扭轉至有阻力時,稍停片刻,旋即突然發力做一“巧力寸勁”動作,立即順勢回旋。其次根據患者骶髂關節錯位時髂骨旋轉的方向以確定復位手法。若為左側髂骨后移位,患者取俯臥位,伸直雙下肢。醫者立于患者左側,以左手分別按住腰部及髂骨后凸處,右手托住膝患肢上部,先緩慢旋轉患肢5~7次。醫者盡可能上提左大腿以達過伸患肢位,左手迅速做一小幅度下壓髂骨順勢回彈動作,右手同時上提以反向扳按,此時手下有關節復位感或聞及彈響,手法完畢。右側反之。若為左側髂骨前移位,患者取平臥位,右下肢伸直,醫者立于患者左側,右手扶住患者左膝,左手握住其左下肢踝關節上部。先屈曲左側髖膝關節,內收外展5~7 次。小幅度旋轉寬關節后再往對側季肋部過屈左髖、膝關節,待患者放松時,醫者借用患者腹壓和自身聯合用力趁其不備用力下壓,此時手下可有關節復位感或聞及彈響,手法完畢。對側反之。(3)點按下肢腧穴:患者取俯臥位,醫者立于一旁,分別肘揉環跳,拇指點按環中、委中、合陽、跗陽、昆侖、解溪以通絡止痛,行氣活血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3.1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試驗70度以上,能恢復原工作,能行走兩公里以上。好轉:腰腿疼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本組30例,治愈21例,占70%;好轉6例,占20%;無效3例,占10%,總有效率90%。
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骶髂關節紊亂綜合征在中醫文獻里雖然沒有明確的病名,但根據其癥狀特點應該歸屬于中醫“腰痛”、“腰腿痛”、“腰胯痛”及“痹癥”范疇,如《黃帝內經·刺腰痛論篇》載:“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俯仰,仰則恐撲,得之舉重傷腰。”“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醫學心悟》載:“腰痛拘急,牽引腿足。”
現代醫學將腰椎間盤突出癥和骶髂關節紊亂綜合征分別論述,從解剖關系上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部位在腰椎及腰骶椎交界位置,而骶髂關節紊亂綜合征疼痛部位應在骶骨兩側,但因為腰部和骶部比鄰,腰椎間盤突出時腰4、5 椎之間的椎間盤突出除壓迫第4、5 腰神經外,也常常壓迫骶1 至骶4 神經而引起骶骨局部疼痛癥狀及遠端放射癥狀[2],而骶髂關節綜合征與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癥狀也十分相似,故臨床難以嚴格區分,再加上臨床中病人訴說病情時往往腰、骶不分,如果醫生缺乏對兩種病的深刻認識和認真的體格檢查,更難準確診斷。
筆者認為,臨床中醫生要提高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骶髂關節紊亂綜合征、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骶髂關節紊亂綜合征的認識,是提高治療腰腿痛患者療效的關鍵,正確的診斷是手法治療成功的前提。本病無論急性損傷還是慢性勞損,其發病機制皆為腰部、骶尾部局部肌肉、韌帶、骨骼及神經的關聯性損傷,其治療的目的在于恢復局部軟組織的功能,整復局部骨骼錯位,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傳統推拿手法通過滾、揉、推、扳等各種手法直接施治治于損傷的部位已達松解痙攣、活血止痛、理筋整復的治療目的,對本病中的軟組織功能改善、骨骼整復、神經功能恢復都十分有效,在排除嚴格禁忌證的情況下若能準確診斷,正確施術,療效肯定。但是推拿手法治療本病時,首先應該應用輕柔、緩和的揉法、滾法、彈撥法等放松局部軟組織,在患者身心皆放松的情況下方可使用搖法、扳法等整復類手法。在使用扳法時熟悉使用“巧力寸勁”,切忌暴力施治。雖然在扳法過程中醫者用力得當多可發出“喀喀”的彈響聲,但在治療時不可盲目追求彈響而反復操作,尤其初學者宜慎。其次在推拿治療的同時必須結合不良生活習慣和姿勢的改正。尤其部分婦女素有腰部急慢性損傷的情況下,加之產傷腎氣,妊娠、分娩時損傷導致骶髂部韌帶松弛,哺乳等彎腰、側臥等而誘發腰椎間盤突出合并骶髂關節錯位,在治療時必須在手法治療的同時盡量平臥硬板床休息,尤其不要側身喂奶,因為在側身時腰部用力不均,腰骶部肌肉因受力不均而痙攣,導致本已受損的韌帶痙攣、骨骼錯位而加重病情。同樣部分老人在腰部肌肉韌帶松弛、椎間盤退變的前提下長期一側側臥,尤其在側臥時又習慣將朝上的一條腿前置時,更容易導致腰部受力不均而導致腰椎間盤突出合并骶髂關節錯位,這種病人務必囑其改變睡姿,否則往往達不到理想的療效。再次,當治療后癥狀逐步緩解的同時還要結合適當的功能鍛煉,只有通過功能鍛煉以增強腰部肌肉功能,加強韌帶彈性以達到固定骨骼的目的,才能減少再次復發的機會。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
[2]嚴雋陶.推拿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42-143,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