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蓉
淺議我國國家形象傳播觀念:國家觀與國際觀
■ 陳蓉
近年來國家形象傳播已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話題,也是政府和業界的焦點議題,不過其中大部分研究和實踐活動對傳播觀念關注得不多,特別是對國家領導人有關傳播觀念的研究甚少,理論關照也不夠。而在中國國家形象的傳播歷程中,20世紀七八十年代鄧小平有關國家形象傳播觀念具有劃時代的價值與意義。因此,本文運用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和傳播理論等分析了這一時期鄧小平有關言論中所蘊含的國家形象傳播觀念,著重討論了超越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觀、經濟利益至上和穩定壓倒一切等國家觀,以及和平發展觀、共同發展觀和韜光養晦觀等國際觀。
國家形象;傳播觀念;國家觀;國際觀
國家形象是一種對國家這一客體的認識,這種主觀認識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基于國家間長期、持續的交往和互動,并對國家利益、身份等進行判斷和評價的過程中形成的,而且深受價值觀念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這種主觀認識體現為一種觀念。誠如建構主義理論所主張的那樣,觀念建構身份、身份決定利益、利益決定行為①。進一步講,國家形象不僅需要國家的自悟、自塑,更有賴于其他國家對該國的認同。而這些認知是由內在觀念和外在觀念建構而成的,外在觀念最終需要內化為內在觀念,同樣內在觀念也會影響外在觀念的形成,而建構和內化過程即為傳播。本文著重探討在國家形象傳播中蘊含的內在觀念,聚焦在一個國家的執政者判斷、評價國際格局、本國利益及身份等的基本觀念。這些觀念不僅深刻影響著國家形象傳播行為的重要理念,而且也是國家形象傳播的重要內容,這又集中體現在一個國家的國家觀和國際觀及其變化,特別是國家領導人的觀念其傳播行為。
縱觀中國國家形象傳播歷程,20世紀70、80年代鄧小平的有關觀念具有劃時代的價值和意義,對中國整個傳播實踐及其研究影響深遠,這些觀念散見于這一時期鄧小平有關國家、國際關系等方面的言論中,需要從傳播理論的視角予以關照。這樣不僅有利于理清具有中國特色的傳播觀念變遷,有利于把握當代中國國家形象的價值基礎,也有利于發掘“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②,進而促進中國的理論自信。本文以20世紀70、80年代為例,探討我國國家形象的傳播觀念。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雖然仍不太平,不過整體上冷戰思維日漸淡化,國家間關系也日漸由敵我對抗關系向對手競爭關系轉變,國際競爭也日漸從軍事向經濟領域轉移。正如溫特所言,國際社會中,國家角色結構體現為競爭,而非敵對,競爭對手不像敵人,競爭對手期望相互行為的基礎是承認主權、生命和自由是對方的權利,因此不會試圖征服或者統治對方③。進一步講,此時,戰爭與革命觀念開始弱化,和平與發展觀念得以強化。
國家觀是一種關于國家屬性、利益等的自我認知,其核心是維護國家利益觀念,集中體現為國家安全觀、政治利益觀、經濟利益觀和文化利益觀。其中,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國家安全觀是國家觀的首要維度,也是其他利益的前提和保障。而經濟利益觀則是基礎性和本源性國家觀,關乎政治制度以及政治價值理念等的政治利益觀也是核心國家觀之一;文化利益觀相對于其他觀念而言,是一種軟觀念,但其影響深遠。總的看來,20世紀70、80年代鄧小平發展和完善了中國的國家觀,該時期我國的國家觀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是超越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觀。20世紀80年代以來,鄧小平審時度勢,改變了過去從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來看待國家身份、國家間的關系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觀念,將國家利益視為最高準則,強調基于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觀念來認識和處理問題。④1989年10月,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時強調指出,發展中美關系,可以不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⑤實際上,這一觀念不僅體現在鄧小平處理國際關系問題上,而且也體現在他對待當時國內思想領域有關“姓資”還是“姓社”的大討論所提出的“不爭論”。“不爭論”實際上就是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差異,大膽改革創新,全心謀求發展。進一步講,這種觀念可以理解為在國家形象傳播中的去標簽化,在國家形象自塑中需要消除冷戰時期的敵對思維,突破簡單化、刻板化和定式化的思維模式,從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發展實際需求出發,深刻地、全面地和動態地認識和處理現實問題。
其次是經濟利益至上觀。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實情,鄧小平將經濟利益視為國家的核心利益,將經濟發展置于優先地位,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一改過去“階級斗爭為綱”的觀念。具體而言,鄧小平高度重視經濟工作,將經濟工作和問題視為政治問題,并強調指出,經濟工作是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進而提出了“發展是硬道理”的理念。這是因為“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得作用的大小,要看我們經濟建設成就的大小。如果我們國家發展了,更加興旺發達了,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就會更大。”⑥也就是說,只有實現國家的經濟利益和提高經濟實力,進而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才能更加有效地保障國家的其他利益。這一觀念不僅對于重構當代中國國家形象,特別是塑造經濟中國的形象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且拓展了中國的國家觀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理論。
再次是穩定壓倒一切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僅基于對當時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的判斷,也是基于國內需要穩定的實際需求,更需要持續穩定的環境來支撐。由此,在政治利益方面,該時期鄧小平認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穩定是首要的政治利益,穩定壓倒一切。他強調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國什么事也干不成。”⑦可以說,這一觀念貫穿于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形象傳播實踐活動,已成為一條國內從事傳播實務的首要政治原則,也從一個側面形塑了當代中國的國家形象。
最后是主權首要觀。鄧小平承繼了自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國際形象傳播中秉承的核心理念,將主權視為國家的核心利益和不可撼動的權力。他指出,“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到的獨立自主權力,任何外國人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⑧因此,“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可以討論的問題。”⑨
此外,鄧小平還很重視國家的文化利益,并倡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高度發展。為此,中共第十二屆六中全會還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
國際觀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對國際形勢、國際事務和國際關系的基本看法和理念,也是國家確立對外政策、國際交流和國際傳播的基本依據。國際觀也屬于內在觀念,與國家觀一樣是一種國家自我認知觀念,不同于國家觀之處在于,國際觀體現為對周邊國家、世界等外部關系的總體觀點及其態度⑩,更多地是國際結構作用和建構的結果,也是國家間價值互動和共享進而形成的共有觀念。自20世紀70、80年代以來,中國的國際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啟了這一變革態勢,發展和創新了第一代領導集體的國際觀,集中表現為倡導和平發展觀、共同開發觀和韜光養晦觀三大觀念。
首先是和平發展觀。20世紀70、80年代,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并提出了“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觀。早在1984年2月22日鄧小平就曾指出,“我多次講過,中國人不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少關心和平和國際局勢的穩定。中國需要至少二十年的和平,以便聚精會神地搞國內建設。”(11)1985年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商工會議所訪華團時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是發展問題。(12)1988年12月,他進一步明確指出:“當前世界上主要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發展問題。和平是有希望的,發展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13)和平發展觀的提出改變了過去“戰爭與革命”的觀念,促使中國的國家形象為之一變,維護世界和平成為中國展示于世人面前的新形象,同時也繼承和發揚了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
與和平發展觀密切相關的是反對霸權主義,反對霸權主義是和平發展的前提條件,世界有霸權存在就必然會不安定,更遑論謀求和平發展。鄧小平多次指出:“誰搞霸權就反對誰,誰搞戰爭就反對誰。”(14)從理論上講,霸權主義與和平發展屬于不同類型的國際體系文化。霸權主義更多地傾向于霍布斯文化或洛克文化,強調敵意、競爭;而和平發展則是康德文化的體現,重視國家間的友誼關系。總之,和平發展觀建構了一種平等互利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助于改變過去以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基礎的舊秩序。
其次是共同開發觀。20世紀70、80年代以來,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獨立自主這一中國一直堅持的對外原則和基本理念,同時提出了“共同開發”的國家間關系觀。鄧小平認為,中國在處理與世界上任何國家的關系時,都應避免對抗或結盟兩個極端政策。他強調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15)甚至在“有些國際上的領土爭端,可以先不談主權,先進行共同開發”(16)。實際上,獨立自主與和平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和平發展的語境下,才能獨立自主,而各國的獨立自主會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為此需要摒棄簡單地將世界劃分敵友的思維模式,應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最后是韜光養晦觀。東歐劇變、前蘇聯解體之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不時地制造輿論,試圖將中國推崇為世界共產主義的“新中心”“第三世界的領袖”等。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從冷戰思維出發,將中國視為是最大的潛在敵人,繼續采取各種手段遏制中國的發展。而且,確實有一些國際人士也希望中國能夠肩負起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和平演變”的首領。為此,這一時期鄧小平轉變了過去“針鋒相對、鋒芒畢露”的戰略觀念,提出為“韜光養晦、永不當頭”的策略觀。韜光養晦,重在發展自己,不是不參與國際事務。進一步講,世界上同中國有直接關聯的許多事,并不隨中國的意愿而發生發展著。在此情況下,感情用事不行,草率從事不妥,而是要沉著應付。“過頭的話不要講,過頭的事不要做。”(17)對直接關系中國國家利益的事,應該予以關注,積極參與;而對于那些與中國無直接關系的事情,則要量力而行,該超脫的一定要超脫,一言以蔽之,只有把自己國家的事情辦好,才能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同時強調指出,“第三世界有一些國家希望中國當頭。但是我們千萬不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這個頭我們當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夠。當了絕無好處,許多主動都失掉了。中國永遠站在第三世界一邊,中國永遠不稱霸,也永遠不當頭。”(18)進一步講,中國既不與任何大國結成同盟或建立戰略關系,也不把一些中小國家網羅到在自己周圍,由自己擔當盟主。中國致力于團結和聯合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力量共同反霸,而不謀求領導地位,塑造、強化和傳播世界和平力量這一角色,而非霸主的形象。
注釋:
①③ [美]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秦亞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1、272頁。
② 新華社:《習近平強調: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http://www.gov.cn/ldhd/2013-08/20/content_2470599.htm。
④⑤⑥⑦⑧⑨(11)(13)(14)(15)(17)(18)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330、240、348、3、12、50、281、128、57、320、363頁。
⑩ 《今天,我們需要確立什么樣的國際觀》,《北京日報》,2012年3月19日,第17版。
(12) 《1985年3月4日鄧小平會見日本商工會議所訪華團》,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5/77585/77589/5421770.html,2013年5月28日。
(16) 《穩定世界局勢的新辦法》(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二日),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69113/69710/4725570.html。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傳播學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劉 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