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文婷
軍旅文化在大眾傳媒中的核心價值引領功能
■耿文婷
軍旅文化是當代中國文化格局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與軍事文化、軍隊文化等概念相比,軍旅文化有其特殊含義,廣義而言,是指與軍人人生體驗相關的文化事象的集合體,是諸多文化形態中的一種;狹義地說,本文所說的軍旅文化,特指與當代中國軍人的人生體驗相關的文化事象的整合。軍旅文化特別集中地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眾傳媒中,軍旅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呈現著陽剛之美和崇高之光。軍旅文化在大眾傳媒中的表現形式,可分為藝術的、審美的一類和紀實的、科技的一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不能僅通過政治教化的渠道,更多的是要以大眾傳媒為途徑,方能收春風化雨之效。
軍旅文化;核心價值;大眾傳媒;引領功能
在當代的文化格局中,大眾傳媒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功能。電視、報紙、雜志和網絡,在無可替代的廣度與深度上影響著、引導著人們的觀念、趣味,大眾傳媒所傳達出的無比巨大的信息量和無所不包的文化內涵,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積淀為時代的文化層積。在世界范圍內,大眾傳媒對于文化的建構都是無所不在的。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在內容上,大眾傳媒都具有最大程度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大眾傳媒的文化屬性決定了它的豐富性與復雜性。然而,大眾傳媒并不能擺脫與意識形態的關系,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概莫能外。
對中國的當代社會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深入人心,是思想文化戰線的要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社會處于主導地位、最重要、最根本、最能集中反映最大多數人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共識的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在最廣大人民心中的認同,如果僅是以政治教化的方式是不夠的而且效果可能不佳。整體文化環境的熏陶是必不可少的。大眾傳媒在核心價值觀的建樹中起到最為重要的作用。大眾傳媒本身,雖然最大限度地滿足著人們對資訊和娛樂的需求,但在我國,卻不能不在其中貫徹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靈魂。如果對大眾傳媒只是強調其大眾文化的普適性而忽略其精神建構性,那么,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就會失去它的基礎而成為空中樓閣。大眾傳媒當然不能失去其為全社會的受眾所喜聞樂見的品性,否則又何以能稱其為“大眾傳媒”?同時,作為社會文化的承載,大眾傳媒又不能失去其整體的精神向度。
在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如欲使核心價值觀不流于概念化而深入人心,大眾傳媒應該是最為重要的載體。“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種表述完整地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層次結構和豐富內涵,也反映了我們黨高度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可以而且應該融會在大眾傳媒的廣泛傳播過程中的。
我們在這里提出這樣一種認識:當下大眾傳媒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中,軍旅文化,成為越來越具吸引力的部分;而我國的軍旅文化既有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又有鮮明的現實特征,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軍旅文化不僅是對當代中國軍人,而且對中國社會的大多數人,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對于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審美觀的塑造,對于和諧健康的社會風氣的形成,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而軍旅文化的這些作用,在相當大的比重上是借助大眾傳媒的途徑得以發揮的。因此,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軍旅文化是其過得硬的“抓手”,而要使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成為凝聚全社會和諧團結的正能量的巨大精神動力,考察軍旅文化在大眾傳媒中的存在方式及其影響力,是一件頗有意義的事情。
何謂軍旅文化?這是我們首先要予以理論闡釋的。對于軍旅文化的提出和研究,是有著鮮明的時代前提的,也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有力支撐。廣義地說,軍旅文化是指與軍人人生體驗相關的文化事象的集合體,是諸多文化形態中的一種;狹義地說,本文所說的軍旅文化,特指與當代中國軍人的人生體驗相關的文化事象的整合。筆者的研究是在后者的邏輯前提下加以展開的。我們所談論的“軍旅文化”,自然是有中國傳統軍旅人生體驗及其精神形態的淵源,但更多的是當代中國軍人的人生體驗的文化顯現的集合體。同時,這種軍旅文化也并非僅是具有中華傳統軍人的文化指向和精神沉積,它還非常自然地吸納了世界軍旅文化的優秀成分,從而具有廣闊的內蘊和當代氣息。筆者在本文中所闡述的軍旅文化,與一般所提到的軍事文化、軍營文化等有所不同,其著眼點更多地聚集在由軍人的個體性體驗而生成的文化事象的集合體,它不排除文化的制度層面、物質層面,但尤為注重的是精神層面。正因為是與軍人的個體性體驗為其基礎的文化顯現,它才更多地彰顯軍人的價值觀、戰爭觀、人生觀、審美觀等精神內蘊。軍旅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當然不止于軍人的個體性體驗,而且必然有其介入整個文化格局的性質,也必然地帶有歷史的底蘊與時代的色彩。我們所說的軍旅文化,是以其特定的內涵來透視其功能所在的。
軍旅文化作為以軍人個體性體驗為基礎的文化事象的集合體,并非一般的文化形態的描述,而是在客觀整合基礎上的深刻建構。這種建構是非常必要的。軍旅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以中國傳統軍人的文化心理為其基礎,有著中國哲學的底蘊,但經過了革命性的揚棄、轉換和升華。當代的中國軍人,是由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人民軍隊的一員,正是有了黨的堅強領導,人民軍隊從紅軍、八路軍、新四軍到人民解放軍一路走來,一路勝利。其間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巨大犧牲,取得了最為根本的偉大勝利。古代軍人是以“忠君愛國”為其核心價值觀的,而當代的軍旅文化中,“聽黨指揮”“忠誠于黨”,則是最重要的信念。軍旅文化無論從感性層面還是理性層面,也無論是描述還是建構,都是與核心價值觀密切相關、息息相通的。這里無需一一對舉,中國的軍旅文化,是最為強烈、最為集中地詮釋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華的。大眾傳媒以軍旅文化作為要素與亮點,煥發著無窮的魅力。軍旅文化,凝聚與勃發青春的夢想與力量,召喚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對軍旅生涯充滿激情與向往。身著戎裝的軍人是如此,無數沒有穿過軍裝的人亦是如此。軍旅文化洋溢著勃勃朝氣,呈現出陽剛之美,釋放著征服一切的力量,蘊涵著傳奇精神。可以認為,軍旅文化具有無法替代的感召力,特別令人神往。軍人作為新時期“最可愛的人”,在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永遠是沖鋒在前,肩負起捍衛祖國和人民利益的重任。抗洪搶險、抗震救災,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中國軍人的偉岸身姿。軍人的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軍旅文化也成為一代青年心向往之的情結所系。
軍旅文化的動態發展是與大眾傳媒品位的提升,正能量的聚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傳播,密不可分的。不言而喻,大眾傳媒中不時地泛起一些低俗的內容,網絡、電視、雜志上都有一些淺薄無聊乃至感官刺激的內容,而軍旅文化與此不相關涉,是以積極向上的能量使人們得到心靈的感奮的。大眾傳媒對軍旅文化的傳播與呈現,使傳媒本身得以凈化、提升。
以大眾傳媒為載體的軍旅文化表現為多種形式,從大類來看,可分為藝術的審美形式和紀實的科技形式這兩大類型。從軍旅文化的傳播平臺上看,有平面媒體、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等。藝術的審美形式,如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樣式,軍旅歌曲、軍旅題材電視劇、小品、綜藝晚會等形式;紀實的科技形式,包括軍事新聞、專題報道和軍情類節目等形式。這些都是通過大眾傳媒進行傳播的。從客觀的效果來看,使人們對軍旅文化產生強烈的審美興趣的是軍旅歌曲和軍旅題材電視劇、綜藝晚會等。抒寫當代軍人情懷的經典軍旅歌曲膾炙人口,廣泛流傳,如:《英雄贊歌》《打靶歸來》《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駿馬奔馳保邊疆》《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風采》《再見吧,媽媽》《軍港之夜》《小白楊》《說句心里話》《為了誰》《咱當兵的人》等一批極具魅力的軍旅題材歌曲,表現了當代軍人的精神風貌,傾訴了戰士的豐富的內心情感,旋律優美,歌詞明快,有著極強的流行性。這些歌曲既表現了當代軍人的血染沙場的報國之志,也抒發了他們心底的思念之情,在陽剛中有柔美,深受廣大官兵的喜愛,唱遍了大江南北、軍營哨卡,同時也在社會上廣泛流傳,成為經典歌曲。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為這些歌曲插上了翅膀。
軍旅題材的影視作品,更是當代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作品在銀幕上和熒屏上塑造人物形象、展開故事情節,表現人民軍隊以威武不屈的英雄主義戰勝一切敵人的精神,歌頌我軍官兵赤膽忠心而又機智勇敢的品格,深受人們的喜愛。在電視劇尚未成為主要的藝術樣式之前,電影以其最為直觀、最有吸引力的審美形式,謳歌了我軍將士不畏犧牲,用血肉之軀抗擊侵略、氣壯山河的崇高境界。一大批軍旅題材的電影如:《萬水千山》《狼牙山五壯士》《紅日》《地道戰》《地雷戰》《英雄虎膽》《南征北戰》《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上甘嶺》《海鷹》《東進!東進!》《黃橋決戰》等等,表現了我軍從紅軍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乃至抗美援朝時期的戰斗歷程,塑造了一批如石東根、楊子榮等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也勾勒出敵人那種兇殘而又愚蠢的形象,如松井、湯司令等。
電視劇成為大眾傳媒的主流形式,對于軍旅文化的張揚發揮了極大的優勢。近年來軍旅題材的電視劇成為深受全社會關注和喜愛的對象。長篇連續劇是目前電視劇的基本形式,如果沒有人物形象的認同,沒有情節的曲折復雜,沒有故事的引人入勝,連續劇是無法“連續”的。近年來軍旅電視劇的陸續推出,使電視連續劇的創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同時也極大地振奮了國人的民族精神。如《激情燃燒的歲月》《歷史的天空》《亮劍》《我是太陽》《人間正道是滄桑》《雪豹》《黑狐》《蒼狼》等戰爭年代軍人形象的電視連續劇,還有如《士兵突擊》《突出重圍》《DA師》《我是特種兵》《火藍刀鋒》表現當代軍人形象的電視連續劇,都在全社會的范圍內引起強烈的反響,成為受眾由衷喜愛的作品。這些電視連續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較之以前作品中英雄人物,有了根本的突破。石光榮、姜大牙、李云龍等,都是血肉豐滿而極具個性的鐵血漢子,他們不再是那種“高大全”式的完美無缺的英雄,而是有著很顯明的缺點,甚至不斷惹出“亂子”。但是他們不畏強敵,敢打必勝,又有著出人意料的戰術“奇招”,可稱為“另類英雄”。《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作為當代軍人也是另類的,但也是令人喜愛的。而像《DA師》《火藍刀鋒》等,都以如何打贏現代化戰爭為主題,刻畫了當代軍人的形象。
軍旅文化在大眾傳媒中的呈現,另一類是紀實和科技類的報道與節目。在平面媒體和電視節目中都有各種對于軍事和軍情、軍人的報道,這些內容有穩定的平臺,如《解放軍報》是最為集中地報道軍事動態和部隊生活的平面媒體。《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中國文化報》等大報都有軍事欄目,及時反映部隊情況、表彰官兵的事跡,這些欄目頗受部隊官兵的關注,也被社會上的讀者廣泛重視。電視臺的軍事類節目,就更為廣大電視觀眾所青睞。中央電視臺的軍事頻道,最權威、最專業地報道軍事動態,反映部隊生活。軍事頻道中還有以表現戰爭史上的經典個案和著名軍事人物的欄目如《百戰經典》,有很高的收視率。其他電視臺的軍情節目,如北京電視臺的《軍情解碼》等,跟蹤報道當前世界的軍事風云,戰爭動態,披露各種先進武器的優勢性能,邀請軍事專家進行評論,這類節目廣受歡迎,人氣指數不斷攀升,成為品牌欄目。
在當下的大眾傳媒中,軍旅文化得到形象的、直觀的展現,成為備受社會關注的亮點。軍人的風采與情懷,也在大眾傳媒中得到生動的呈現。軍人以報效國家為己任,以服務人民為宗旨,其形象威武剛強,其作風雷厲風行,無論是風雪戍邊,還是救災搶險,都是人民群眾可以依靠的堅強柱石,是國家在需要時無往不勝的勁旅。在大眾傳媒中呈現的軍旅文化要素,最具正能量的特色,釋放出的信息都是積極向上的、忠誠剛毅的和友善團結的,可以說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體現。
軍旅文化對于當前中國的社會文化具有正面的引導與示范功能。軍旅文化以其崇高而神圣的理想境界和陽剛大氣之美,產生了相當廣泛而明顯的社會感召力。無庸諱言,在當下人們的價值觀里,信仰缺失、拜金主義、理想矮化等已成為普遍性的社會思潮。黨中央開展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整治“四風”,對于全黨全軍和全社會都有極強的教育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政治的改觀如輔之以文化的途徑,才能收長久之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要治信仰與理想缺失之弊,而收拾人心卻遠非一日之功。軍旅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詮釋著核心價值觀,大眾傳媒又是展示軍旅文化最重要的途徑,通過更為多樣、更具傳播效果的形式,打造有關軍旅文化的傳媒品牌,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會以眾心來歸的方式加以培育與踐行。
(作者系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張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