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彭仁和 湖南省職業病防治院
國際勞工組織(ILO)的研究報告指出,世界正在變得充滿緊張。職業緊張無處不在,幾乎涉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各個環節。過度緊張可使勞動者產生許多心理疾病和(或)身體損傷。在職業活動中,導致勞動者身體緊張甚至引起職業性損傷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勞動者與工作場所、設備、機器或工具存在不相配的情況。人類工效學對于減少工作場所生產安全事故和工作相關疾病、改善工作條件、預防控制職業危害具有獨特作用,并已取得明顯成效。
人類工效學,又稱人機工效學、人機工程學,或簡稱工效學,是在運用工藝學設計勞動場所、生產設備、機器、工具和工作任務與工序時,要與人體解剖結構、生理功能、生物力學原理和心理學的知覺與行為特點相一致;它著重解決人-機-環境系統中三個基本過程,即信息接收、作出決定和采取行動;其目的在于創造安全、舒適的勞動條件,保護和促進勞動者的身心健康與社會幸福,提高勞動生產率。

運用人機工程學設計的生產設備或工具,有利于創造安全、舒適的勞動條件,保護勞動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勞動生產率
人類工效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稱為“人適機”階段,其特點是以機器為中心,探討人如何能夠更好地適應機器;20世紀中至20世紀末,人們逐漸認識到人的因素是人機系統中的核心因素,適應于人的機器才是最有效率的機器,強調機器對人的適應,稱之為“機適人”階段;20世紀末以來,隨著對環境因素的研究,人們認識到人、機器和環境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且在這一系統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人類工效學進入“人-機-環境整體優化”時代。
人與機器之間的信息傳遞至關重要。人機之間信息是通過人和機器之間的界面傳遞的,機器的信息通過顯示器向人傳遞,人的信息(包括指令)通過控制器向機器傳遞。人機傳遞界面設置不當或傳遞信息被阻斷,都會影響生產安全,導致事故發生。
安全、科學、合理的生產工具和正確使用。長期使用設計不良的工具和設備或不當使用,會給作業人員帶來各種疾患、損傷,降低工作效率。
舒適、安全、衛生的工作環境必不可少。工作環境中對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產生影響的因素可以概括為社會環境因素和自然環境因素。社會因素主要指社會分工、勞動報酬、職位升遷和人際關系等。自然因素主要包括物理性因素(如氣溫、照明、噪聲、顏色等)和化學性因素(如粉塵、毒物等)。如何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消除或控制各種環境因素對人體健康影響,提高工作效率是人類工效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勞動組織是否按生產過程或工藝流程安排和使用勞動力。合理的勞動組織應該充分考慮勞動者之間以及勞動者與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之間的關系,不斷調整和改善勞動組織形式,創造良好的勞動條件和工作環境,以發揮勞動者的技能與積極性,充分利用新的科學成果和先進經驗,減輕勞動者的生理和心理負擔,保障生產安全和生命健康。
人類工效學相關疾患和事故傷害是指這些疾病或事故傷害的產生與人類工效學因素密切聯系或是直接原因。
1、強制體位及負荷過重可以造成身體某些特定部位損傷,從而引發一系列疾患,其中最常見的是肌肉骨骼疾患。下背痛是患病率最高的一種肌肉骨骼疾患,一般表現為腰部間歇性疼痛,嚴重發作時可喪失勞動能力。頸、肩、腕損傷主要見于坐姿工作,表現為疼痛、肌張力減弱、感覺過敏或麻木,活動受限,電腦操作者的“鼠標手”就是腕管綜合征的典型表現。此外,長期站立或行走作業可致下肢靜脈曲張,足部長期負重可致扁平足,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者可致腹疝。
2、個別器官長期高度緊張和過度使用,可造成這些器官損傷。如數據錄入、文字校對等精細工作,視覺器官處于長期緊張調節狀態,可致眼干、眼痛、流淚、視力下降,嚴重者可導致視網膜炎和視網膜剝離。歌唱家、教師等發音器官長期緊張和過度使用可致發音功能障礙和聲帶結節。
3、局部長期受到壓迫和摩擦引起滑囊炎,如煤礦工人滑囊炎。長期使用手控制器可致掌攣縮病,手掌及指掌面形成線狀瘢痕,皮膚變厚,活動受限,甚至喪失,以右手常見。
4、事故傷害的原因很多,與人類工效學有關的因素主要有:
(1)機器設備的設計和制造不符合人類工效學要求,不適合于人體解剖和生理結構特點。
(2)各種不良環境因素影響作業人員的正確分析判斷,造成誤操作。
(3)勞動組織和勞動安排不合理,如長期加班、輪班,勞動定額不當,未經培訓等都可致職業緊張,引發事故傷害。
職業衛生醫師和安技人員應經常巡視作業場所,運用人類工效學的原理和知識來評價工作程序、設備和勞動條件。具體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預防不良工作場所或設備設計所致的身體緊張。要正確運用我國人體測量數據和資料,設計適合我國勞動者使用的機器設備和生產工具。通過改善勞動與工作場所設計,限制勞動者腰部的過大和頻繁活動;盡量避免靜態體姿和靜力狀態,安排工間休息或工間操。改善設備設計和布局,正確設計顯示器和控制器,在布局上應使控制器和顯示器在符合邏輯的基礎上結合為一體。
2、預防使用手工工具所致的蓄積性損傷。應正確設計工具手柄,避免對手的局部產生過大壓力;避免致肢體局部緊張和強制性體位的各種因素;經常使用手工工具操作人員,如電腦操作員、流水線作業人員等應有工間休息和手部活動。
3、預防不良坐位所致的健康損害。設計不良的座椅久坐后常致下肢循環不暢,臀肌疼痛,上、下背痛。正確的座椅設計應易于調節,使其適合坐著的腘高和背部的自然彎曲,且座椅的種類要根據工作需要。
4、預防個別器官緊張引起的不良作用。為防止視疲勞和視覺器官受損,應保證工作臺面照明,消除或減弱眩光。對精細作業和顯微鏡作業人員應經常眨眼和遠眺,工作1-2小時休息5-10分鐘,做工間操或眼保健操。
5、預防提舉推拉重物所致的損傷。為防止提舉重物所致損傷應按以下原則進行:一般提舉重量限量男25公斤、女15公斤;提舉重物時應盡量限制扭轉軀體;物體應盡量靠近身體,避免彎腰;物體應用提手,避免高舉重物過肩;避免在濕滑和狹小空間操作。為防止推拉重物引起的損傷應遵循:推比拉好,最好采用推的方式;應在平坦地面上推或拉,否則應有剎車系統;地面與鞋的摩擦系數應大于0.8,避免滑倒;啟動時用背力推動;推或拉的把手置于髖高處。
6、合理組織勞動和安排勞動定額,加強人員選擇和培訓,制定勞動紀律和管理制度。
◎責任編輯/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