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雷,仇 丹,,*,周逸奎,李志鵬,湯成科,阮小琳,張麗芳,章文虎
(1.寧波工程學院化工學院,浙江寧波 315016;2.浙江新維普添加劑有限公司,浙江新昌 312500)
維生素E微膠囊復水后乳狀液的穩定性研究
楊 雷1,仇 丹1,2,*,周逸奎2,李志鵬1,湯成科1,阮小琳1,張麗芳2,章文虎2
(1.寧波工程學院化工學院,浙江寧波 315016;2.浙江新維普添加劑有限公司,浙江新昌 312500)
通過高效液相色譜精確計算乳狀液載油率,并以載油率定量評價乳狀液的穩定性;考察環境因素對乳狀液穩定性的影響,發現乳狀液最適pH為7,溫度、離子濃度和游離OS濃度的增加均不利于乳狀液穩定;利用響應面法擬合四個環境因素對VE復水后乳狀液穩定性的作用,結果表明四個因素對載油率的貢獻率依次為:溫度>NaCl濃度>游離OS濃度>pH。
維生素E,乳狀液,穩定性,載油率
維生素E(又名生育酚)是一種具有抗氧化、抗不育、增強機體免疫力等多種生理功能的脂溶性維生素[1-2]。但由于其化學穩定性不好,商業化維生素E產品絕大部分是維生素E乙酸酯(VE)。市場上應用的VE產品多為VE微膠囊,它有利于VE的保存、運輸和使用,在成本及應用上都非常有優勢[3]。在飲料、乳品等實際生產過程中,VE微膠囊需要在各種復雜體系中快速復水成為乳狀液,這時乳狀液穩定存在且不產生浮油就成為評判VE微膠囊產品品質的關鍵指標[4]。
對于乳化包埋良好的VE微膠囊,體系的環境因素會直接影響復水后乳狀液的穩定性,但這些因素對乳狀液的影響規律尚未被系統研究。一般認為乳化劑類型、均質條件、溫度、pH、離子濃度、乳化劑使用量以及儲存條件等均對乳狀液的穩定性有一定的影 響[5-9],對 于 辛 烯 基 琥 珀 酸 淀 粉 酯(OS 淀 粉)穩 定的VE乳狀液,我們特別指出OS淀粉的游離OS含量也會顯著影響VE乳狀液的穩定性[10]。此外,目前常用于評價乳狀液穩定性的方法主要有分相體積測量法、Turbiscan 分 析 儀 法 、激 光 粒 度 分 析 儀 法 等[11-12],但是這些方法很難精確區分乳化穩定性差異較小的乳狀液。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以OS淀粉包埋的商業化VE微膠囊為研究對象,模擬實際應用過程,先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計算載油率并評價乳狀液穩定性的方法,接著比較pH、溫度、離子濃度及游離OS濃度等環境因素對VE微膠囊復水后乳狀液載油率的影響,最后運用響應面法擬合得到數學模型,比較四個環境因素對載油率的貢獻率。本研究緊密結合食品生產實際,以期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和環境因素的影響規律可直接指導生產。
1.1 材料與儀器
VE微膠囊 標示含量50%,實際含量50.80%,浙江新維普添加劑有限公司;VE(維生素E乙酸酯) 標示含量50%,實際含量50.80%,浙江新維普添加劑有限公司;α-淀粉酶 山東棗莊市杰諾生物酶有限公司;辛烯基琥珀酸酐(OSA) 上海安耐吉化學公司;乙醇、甲醇、NaCl、CaCl2、NaOH、HCl等試劑。
JRJ300-1高速剪切混合乳化機 上海標本模型廠;P680戴安高效液相色譜儀 美國戴安公司;LD5-2A臺式低速離心機 北京京立離心機有限公司;Malvern 2000激光粒度分析儀 英國馬爾文儀器公司;RH basic 2磁力攪拌機 德國IKA集團;Turbiscan Lab分析儀 法國Formulaction公司。
1.2 維生素E微膠囊復水乳狀液的制備
將一定量VE微膠囊加入250mL去離子水中,混合均勻后用JRJ300-1高速剪切混合乳化機剪切乳化,得到乳狀液。
實驗選取了三種復水工藝,分別是工藝1(VE微膠囊投料量10g,剪切時間5min,剪切轉速1000r/min)、工藝2(VE微膠囊投料量20g,剪切時間10min,剪切轉速2000r/min)和工藝3(VE微膠囊投料量30g,剪切時間15min,剪切轉速3000r/min)。
1.3 乳狀液的穩定性測定方法篩選
1.3.1 分相體積法 取10mL乳狀液在440g下離心5min,比較離心后的油水比(油相體積與水相體積的比)以評價乳狀液的穩定性[11],比值越小說明乳狀液越穩定。
1.3.2 Turbiscan分析儀法 檢測乳狀液置于Turbiscan分析儀中,溫度控制40℃,分析獲得2h內乳狀液的穩定因子,乳狀液穩定性隨穩定因子的減小而增加。
1.3.3 激光粒度分析儀法 將乳狀液置于分散設備中,利用水作為分散劑(折射率1.330),控制轉速1000r/min,設定折射率為1.358,顆粒吸收度為0.001,測得乳狀液的粒徑大小,一般認為粒徑越小越穩定。
1.3.4 HPLC法 盡管陸續有文獻[13-14]報道過VE微膠囊包埋率的HPLC測定方法,但這些依靠溶劑提取的方法無法直接應用于乳狀液穩定性的測定。根據之前的報道[10],我們改進了HPLC方法。色譜柱為Phenomenex Kinetex C18柱(2.6μm,100mm ×4.6mm);流動相為甲醇;檢測波長285nm;流速1mL/min;檢測溫度為30℃;進樣量20μL。
利用HPLC測定乳狀液進樣的VE含量,對比乳狀液內部VE含量,進一步獲得VE載油率從而定量地反映出乳狀液的穩定性;在總質量為W(g)的乳狀液中(加入VE微膠囊W0),取內層乳狀液樣品0.5000g(W1),加入1mL α-淀粉酶,在38℃水浴中恒溫酶解10min,然后用乙醇定容至10mL,混勻后以4000r/min離心5min,再取1mL上清液并用甲醇定容至10mL,過濾后進行HPLC進樣分析,進樣的VE含量(W2)通過將峰面積代入VE的標準曲線求得。載油率按以下公式計算:

式中,5000為稀釋倍數,50.80%為微膠囊中VE的實際含量。
1.4 VE標準曲線的制作
稱取1.0000g VE于50mL乙醇中,移取10mL至50mL容量瓶中作為母液,用甲醇定容,再各自移取0.1、1、2、5、10、25mL于50mL容量瓶中定容,通過HPLC分析得到標準曲線。
1.5 單因素實驗設計
為了研究pH對乳狀液的影響,將去離子水的pH預先調到3、4、5、6、7、8,其他條件不變,再用于VE微膠囊復水;在探究溫度對乳狀液的影響時,僅改變乳狀液復水后的儲存溫度,分別控制溫度為30、35、40、45、50℃;加入不同質量的NaCl、CaCl2使去離子水的離子濃度分別達到0、0.3、0.4、0.5、0.6、0.7N,再在相同條件下復水來比較離子濃度對乳狀液的作用;為比較游離OS濃度對乳狀液的影響,將一定量的辛烯基琥珀酸酐(OSA)溶于去離子水中,磁力攪拌過夜,水解完全后調節pH為7,使去離子水的游離OS濃度分別達到0、0.20、0.30、0.40、0.50、0.60g/L,再用于復水制備乳狀液,控制其他條件不變。
1.6 響應面實驗設計
根 據 pH(X1)、溫 度(X2)、NaCl濃 度(X3)、連 續 相游離OS濃度(X4)4個單因素實驗確定的水平范圍,利用Box-Behnken響應面優化設計實驗[15],以載油率為響應值,做4因素3水平響應面的分析實驗。因素水平見表1。

表1 響應面實驗因素水平表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1.7 數據處理
實驗所得數據均為3次實驗的平均值,使用SAS 9.2 進行杜凱氏差距檢定的方差分析法分析。
2.1 標準曲線實驗結果
經Origin軟件擬合,得到標準曲線為Y(mAU·min)=2.90882X(μg)+0.53687,其中Y代表VE的峰面積,X代表VE的進樣量,線性相關系數R2=0.99988,說明該曲線準確性高,能夠應用于VE含量的測定,曲線適用濃度范圍為0.16~40μg。
2.2 穩定性測試方法對比
表2為不同復水工藝條件下不同穩定性測試方法所得數據。由表2可知,由復水工藝2制得的乳狀液具有最小的穩定因子(0.30)和平均粒徑(0.479μm),同時載油率最大(99.34%),顯然該乳狀液最穩定。由于乳狀液的載油率隨著穩定性的增加而增大,說明利用載油率來評價乳狀液穩定性是可行的;另外,表2中的3個乳狀液均無法測出油水比,說明分相體積法評價穩定性較差的乳狀液較為實用,對于基本完全乳化的乳狀液則無法判斷穩定性的差異;通過檢測粒徑和穩定因子能夠比較乳狀液的穩定性,但無法判斷乳狀液是否已完全乳化,而由HPLC測得的載油率能直觀地體現乳狀液的乳化程度,載油率越大意味著乳化越完全。綜上,由HPLC等常規設備測定的乳狀液的載油率,可以快速準確地評價乳狀液的穩定性,本文將以載油率為評價指標研究各因素對乳狀液穩定性的影響。

圖1 VE的標準曲線Fig.1 Standard curve of vitamin E

表2 不同復水工藝所得乳狀液的穩定性Table 2 The stability of different emulsion after redissolving microcapsule
2.3 單因素對乳狀液穩定性影響
實驗所選取的復水工藝均具有較好的穩定性,而工藝2相較于另兩種工藝具有最好的穩定性,因此下文均選取復水工藝2進行進一步的單因素實驗。
2.3.1 pH對乳狀液穩定性影響 由圖2可知,pH為7時乳狀液的載油率有最大值99.34%,接近100%,酸性和堿性條件下乳狀液穩定性較pH=7時略有下降。由于OS淀粉在堿性條件下易發生水解,所以載油率降低;當pH呈酸性時,盡管對OS淀粉影響較小,但對VE有一定影響,導致載油率也不高。pH的考察范圍定為6~8。
2.3.2 溫度對乳狀液穩定性影響 圖3為將復水后乳狀液置于20~60℃下載油率的變化情況,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溫度越高乳狀液的穩定性越差。這可能是因為在較高的溫度下,VE乳狀液中分子的平均動能增加,由于布朗運動的存在導致界面膜的破壞,使乳狀液的穩定性降低。由曲線的下降趨勢可以確定溫度的考察范圍為30~50℃。

圖2 pH對乳狀液穩定性影響Fig.2 The effect of pH value on emulsion’s stability

圖3 溫度對乳狀液穩定性影響Fig.3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emulsion’s stability
2.3.3 離子濃度對乳狀液穩定性影響 圖4表明,當乳狀液連續相的NaCl和CaCl2濃度在0~0.7N之間時,載油率的變化曲線類似,乳狀液的穩定性都隨著離子濃度的升高而降低,當離子濃度大于0.3N后,下降趨勢趨緩。在乳狀液形成過程中,離子會改變乳狀液的粒徑大小,同時可以改變乳化劑在界面膜上的吸附能力,導致乳狀液穩定性降低。綜合考慮離子濃度的考察范圍選取NaCl濃度為0.3~0.7N。

圖4 離子濃度對乳狀液穩定性影響Fig.4 The effect of ion concentration on emulsion’s stability
2.3.4 游離OS對乳狀液穩定性影響 VE微膠囊由OS淀粉乳化VE所得,一般OS淀粉的OS含量都小于3%,在本文的乳狀液體系中(20g VE微膠囊+250mL水),理論上連續相中OS濃度最大值約為1.2g/L。圖5中額外添加了游離OS使去離子水中OS的濃度達到0.20~0.60g/L(相當于OS淀粉質量的0.5%~1.5%),結果發現乳狀液的穩定性隨著游離OS濃度的增加而下降。游離OS在乳狀液乳化的過程中由于OS本身所具有的兩親性會阻礙乳狀液形成界面膜,甚至在乳狀液形成后改變其界面機械強度,進一步影響乳狀液的穩定性。從曲線的下降趨勢考慮,連續相中游離OS濃度的考察范圍定為0.20~0.60g/L。

表3 Box-Behnken設計方案及響應值結果Table 3 The design and the response value of Box-Behnken

圖5 連續相的游離OS濃度對乳狀液穩定性影響Fig.5 The effect of free-OS concentration of continuous on emulsion’s stability
2.4 實驗條件的優化
在完成其單因素實驗后,文章選取四個因素進行響應面實驗,實驗結果如表3所示。
通過統計分析軟件SAS9.2對數據進行多元回歸擬 合 ,對 載 油 率 與 pH(X1)、溫 度(X2)、NaCl濃 度(X3)和游離OS濃度(X4)之間建立二次響應面回歸模型如下:

從表4的結果可以看出,所得的Y回歸模型達到極其顯著水平(p=0.0003<0.001),失擬檢驗不顯著(p=0.0756>0.05),說明此回歸模型較理想,用方程Y擬合4個因素與載油率之間的關系是可行的。模型的R2=0.9091,說明該模型擬合度較好。綜合以上分析可得,該模型與實際情況擬合較好,可用于預測載油率的變化情況。由F檢驗可得出因子貢獻率為:X2>X3>X4>X1,即溫度>NaCl濃度>游離OS濃度>pH。

表4 回歸方程系數顯著性檢驗表Table 4 Significance test of regression eguation module
評價乳狀液穩定性的方法有很多,但在實際的檢測過程中都無法精確區分乳狀液穩定性的差異,為此,本文通過建立高效液相色譜法來檢測乳狀液的載油率,同時通過載油率定量地評價乳狀液的穩定性。通過對不同復水工藝所得VE乳狀液進行分析,對比分相體積法、Turbiscan分析儀法和激光粒度分析儀法等方法,確定用載油率可有效評價乳狀液的穩定性。
通過單因素實驗考查了pH、溫度、離子濃度和游離OS濃度對乳狀液載油率的影響,發現最適pH為7,溫度、離子濃度和游離OS濃度的增加均導致乳狀液載油率的下降。在單因素的基礎上進行響應面法分析,建立了VE微膠囊復水后乳狀液載油率的數學模型,所得的Y回歸模型較為理想,可以進行實際預測。各因素對載油率的貢獻率為:溫度>NaCl濃度>游離OS濃度>pH。
[1]張倩,胡傳榮. 天然、合成生育琥珀酸酯制備工藝的研究[J].糧油加工,2007(12):80-82.
[2]Xu J,Zhou C W,Wang R Z,et al.Lipase-coupling estenfication of starch of starch with octenyl succunic anhydride[J].Carbohydrate Polymers,2012,87:2137-2144.
[3]馬云標,周惠明,朱科學.VE微膠囊的制備及性質研究[J].食品科學,2010,31(2):1-5.
[4]Varona S,Martín á,Cocero M J.Formulation of a natural biocide based on lavandin essential oil by emulsification using modified starches[J].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Process Intensification,2009,48:1121-1128.
[5]Tantana R C,Perrechil F A,Sato A C K,et al.Emulifying properties of collagen fibers:Effect of pH,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homogenization pressure[J].Food Hydrocolloids,2011,25:604-612.
[6]Qian C,Decker E A,Xiao H,et al.Physical and chemical stability of β -carotene-enriched nanoemulsions:Influence of pH ,ionic strength temperature ,and emulsifier type[J].Food Chemistry,2012,132:1221-1229.
[7]O’Dwyer S P,O’Beirne D,Eidhin D N,et al.Effects of sodium caseinate concentration and storage conditions on the oxidative stability of oil-in-water emulsion[J].Food Chemistry,2013,138(2-3):1145-1152.
[8]Rao J , McClements D J.Formation ofFlavoroil microemulsions,nanoemelsions and emulsions:influence of composition and preparation method[J].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2012,59(9):5026-5035.
[9]鄭衛東,陰文亞,王光慈,等.添加物對食品乳狀液穩定性的影響[J]. 食品科學,2000,21(4):26-28.
[10]Qiu D,Yang L,Wang Z Y,et al.Formation of vitamin E emulsion stabilized by octenylsuccinic starch:factors affecting particle size and oil load[C].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xi,China,May,30-31,2013. [11]Drusch S,Schwarz K.Microencapsulation properties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n-octenylsuccinate-derivatised starch[J].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2009,222:155-164.
[12]孫術國,高彥祥,麻成金,等.Turbiscan分析儀快速評價β-胡蘿卜素乳狀液的穩定性[J]. 食品科學,2008,29(10):93-96.
[13]Li X,Anton N,Ta T M C,et al.Microencapsulation of nanoemulsions:novel Trojan particles for bioactive lipid molecule delive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2011(6):1313-1325.
[14]孫昱,吳文忠,李延志,等.一種天然維生素E微囊的制備及其性能表征[J]. 大連工業大學學報,2011,30(6):400-403. [15]Yetilmezsoya K,Demirel S,Vanderbei R J.Response surface modeling of Pb(II)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Pistacia vera L.:Box-Behnken experimental design[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71:551-562.
Study on the stability of Vitamin E emulsion after redissolving of microcapsule
YANG Lei1,QIU Dan1,2,*,ZHOU Yi-kui2,LI Zhi-peng1,TANG Cheng-ke1,RUAN Xiao-lin1,ZHANG Li-fang2,ZHANG Wen-hu2
(1.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ingbo 315016,China;2.Zhejiang NVB Co.,Ltd.,Xinchang 312500,China)
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HPLC ) chromatography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oil load efficiency of VEemulsion,and the obtained data c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stability of emulsion.The effect of pH,temperature,ion concentration and free-OS concentration on oil load efficiency of VEemulsion were exam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pH was 7,and the stability of emulsions decreased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temperature,ion concentration and free-OS concentratio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as further applied to study the formation of VEemulsion.And the relative degree of influence of al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its oil load efficiency was that temperature>NaCl concentration>free-OS concentration>pH.
Vitamin E;emulsion;stability;oil load efficiency
TS218
A
1002-0306(2014)20-0150-05
10.13386/j.issn1002-0306.2014.20.024
2014-01-06
楊雷(1993-),男,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精細化工。
* 通訊作者:仇丹(198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物醫藥化學。
浙江省青年自然科學基金(LQ12B06001);寧波市自然科學基金(2013A610084);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311058011);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資助項目;寧波市創新團隊(2011B82002);王偉明助創基金(2014020)。